□王麗莎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 太原 030001)
試論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建設策略
□王麗莎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 太原 030001)
在分析我國高校圖書館信息空間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我國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已具備的條件和不足,并提出了若干建設策略。
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發展現狀;建設策略
Information Commons(簡稱IC)是以讀者為中心,集資源服務、技術服務、讀者信息素養培育,以及以促進研究咨詢與社會交往為增值服務的一站式整合空間。它是指基于信息共有背景在圖書館內展開的一種新型的服務形式。上海圖書館吳建中館長在“開放存取環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一文中將IC以“信息共享空間”引入,這一譯名受到國內業界的廣泛認同。信息共享空間的興起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用戶學習行為的轉變的背景下,以用戶為中心理論的新型實踐形式,也是信息技術領域戰略對應理論在圖書館中的應用。
研究現狀。通過對國外數據庫的文獻調查,發現國外的研究涉及的主題廣泛,研究深入。從IC的概念到建設模型、理論基礎、發展方向以及與IC有關的其它主題等問題都有學者全面深入的研究,由于以成型的IC實踐模式為基礎,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可實踐性。截止2009年12月,以“信息共享空間”、“IC”和“信息共享區”為題名和關鍵詞,對CNKI數據庫進行了檢索,通過分析發現:信息共享空間對國內理論界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國內的理論研究從內容上看,包括IC在不同類型圖書館如公共圖書館、研究型圖書館等的建設探討;IC的構建意義;將IC作為信息素養教育的工具;以及開放獲取背景、學科館員與學科服務等方面的研究。由于缺少實踐成果作為支撐,雖然這些研究涉及的領域廣闊,但研究深度不夠。伴隨著國內圖書館IC實踐的不斷深入,圖書館界開始對IC的逐漸重視,信息共享區研究也成了200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之一,筆者相信IC的理論研究將會取得更多的成果。
建設現狀。本文重點介紹國內最早、規模最大、擁有全新服務理念的新型服務平臺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信息共享空間整合了互聯網絡、計算機硬件設施及各種類型文獻資源 (包括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建設有可伸縮性電子教室,促進小組研究的討論室,指導讀者學習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詢區,幫助讀者開發教學作品的多媒體制作室等形式。目前,圖書館網頁專門鏈接了信息共享空間的專題網頁。
信息共享空間的服務資源。整合了各類資源于統一空間,設備先進齊全,設置不同學習區,強調交流合作與信息共享,IC注重優質高效的讀者服務,資源主要包括:數字資源 (包括各類數據庫、專業課件和各類信息資源);專業書刊、工具書、科學文化書刊;各類軟件 (包括辦公自動化軟件、多媒體制作軟件、網頁制作軟件、閱讀軟件等)。
提供的服務內容。書刊借閱服務;參考咨詢服務;信息交流服務;學科導航服務;視聽教育服務;媒體制作服務;信息素質教育培訓。目前上海師大圖書館已與該校金融學院、教育學院等達成首期協作關系,以其學科資源為重點建設內容,以有關學科的讀者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信息服務。
伴隨我國內地地區的公共圖書館新館的建設,在館舍空間規劃上為IC理念的引入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有利于在空間布局新建IC服務區。另外,在已經發展比較成熟的“老”圖書館,可以考慮采用在具備一定規模的電子閱覽室、參考咨詢臺、閱覽室等服務設施的基礎上進行擴展與改造,將IC服務區與現有服務區相結合建設的方式。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豐富的信息資源是保證服務的基礎與前提,由于電子存儲技術和因特網的發展,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中電子資源和網絡資源的不斷增加,有利于打破傳統公共圖書館受地理空間限制的局限性,使更多的信息資源實現了共享,為更好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提供了基礎。在館員素質方面,近些年公共圖書館在館員隊伍建設上注重信息技術人員和有關學科背景的人員的引進。在設備配置方面,不斷購進現代化學習輔助設備,如配置較高的計算機、多功能打印機、掃描儀等設施資源。雖然在國內已經建設成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和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但整體上看,理論研究相對不足、缺少館際的相互協作等因素,我們在實際建設中存在的不足與困難還有很多。
物理層。William Baer等人組成的信息共享空間項目小組曾對亞利桑那大學等8所大學的圖書館的信息空間進行了調查研究,于2003年4月提交的調查報告中提出,最好的信息共享空間應該擁有8個組成部分:參考咨詢和學生工作站;協作學習區;電子教室;多媒體工作站;商議站;協作實驗室;延長的服務時間;休閑區。目前,各公共圖書館離這樣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創立適合的自己工作站組合。
虛擬層。1.圖書館建設中的信息資源體系,是開展IC服務的基礎。在信息資源體系上,開發電子資源與網絡資源,將傳統的印刷型館藏資源與數字資源合理配置。在IC的建設過程中,只需要根據物理區的不同,將相關的印刷型資源和工具書配備到相應的服務空間里。2.信息共享空間的虛擬環境建議以圖書館目前提供的網絡服務形式為前提。充分利用Web2.0技術,借鑒圖書館2.0新成果。圖書館2.0秉承Web2.0的開放、自由、共享、交互等的理念,通過新聞聚合(RSS)、博客(Blog)、互聯網百科全書(Wiki)、社會性網絡(SNS)等技術來實現與用戶的無縫連接。①利用RSS技術延伸信息推送服務。②利用Blog延伸信息揭示和導航服務。③利用Wiki技術延伸圖書館知識管理服務。④采用SNS模式,為用戶搭建去中心化的交流空間。3.IC是綜合的數字環境,除了獲取電子資源的軟件外,還應安裝各種應用軟件和專業軟件,如堪薩斯州立大學IC,安裝有基本應用辦公軟件之外,還有PDF格式制作的軟件、CD的刻錄軟件、FTP的上載工具、文獻管理軟件及各種專業軟件。
支持層。支持層實質上是指IC的運行保障。為了防止在圖書館IC的利用過程中的資源濫用和無效率的消耗,最長期有效的方法是對工作人員和用戶的持續培訓,并建立相關防治管理條例。配備訓練有素的、愛崗敬業和知識結構合理的服務人員是IC成功的關鍵。較好的信息共享空間人員的構成主要包括:1.參考咨詢館員,負責資源使用方面的參考咨詢;2.信息技術專家,負責計算機軟、硬件和網絡技術的支持;3.多媒體工作者,為工作人員開發多媒體軟件,并能指導用戶進行多媒體的制作;4.指導人員,利用各種資源對用戶進行一對一的指導;5.兼職助理,為用戶提供一般的咨詢指導,與專業工作人員相配合,在正式的工作時間以外提供服務。
IC的資源整合。1.信息資源整合。主要體現在將圖書館的傳統圖書報刊資料、電子資源在虛擬空間的無縫整合以及物理空間上的合理配置。2.業務流程及功能組合。以信息服務臺為中心,將圖書館的參考咨詢部、研究數據服務部、媒體服務部、用戶培訓部、信息服務臺五個部門,在組織和管理層面上進行戰略性整合。另一方面則是對各部門功能的整合,功能整合模式需要館員們作為一個整體來合作完成各項活動,強調綜合功能,既包括在本部門內部成員之間縱向合作,也包括部門間的橫向合作。3.人員整合。構建IC需要多方面的專家和工作人員的支持,如技能熟練的圖書館參考咨詢專家、計算機專家、多媒體工作者和指導人員。
IC規劃中的非技術性因素。重視IC理念的學習,實現由以業務流程為中心設計和考核圖書館館員的工作,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文化。明確IC的建設模式、空間規劃,成立專門的IC工作小組,通過拓寬IC的建設范圍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IC沒有一個固定的現成模式可以遵循,它表現為一個動態發展,不斷變化的過程,唯一不變的就是滿足用戶需求。我們在建設IC時應因地制宜,在以滿足讀者需求為目標的基礎上,從本館的實際出發,采取不斷調整與擴展的分期建設的形式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總之,網絡技術的出現與普及使得圖書館失去了最重要的社會公共信息中心的地位,圖書館在社會信息服務體系中開始邊緣化。美國圖書館協會前主席Nancy Kranich在“Libraries&Information Commons”一文中,將IC作為圖書館發展的機遇。信息共享空間的興起使得圖書館在面對信息技術的挑戰、商業性信息服務機構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發展之道。
[1]吳建中.開放獲取環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3).
[2]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EB/OL].http://202.121.63.18:8001/,2008 -03 -20.
[3]William Baer等.Report of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Project Team[R].2003,4.
[4]Nancy Kranich.A Discussion Paper Prepared for The ALA Off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R].New York.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Library Information Commons
Wang Lisha
(Shanxi Province Library,Taiyuan,Shanxi,030001)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ditions and inadequate of Chinese library IC construction and gives several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Chinese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commons status.
library;information commons;development status;construction strategies
G258
A
1008—8350(2011)02—0103—02
本文責編 安春娥
2010—10—19
王麗莎 (1983—),女,山西晉城人,山西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