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銳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研究語言的本質,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語言能更好地服務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學習、交際。我們在學習某一種語言學理論時,首先需要強調其語用目的,即: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表達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提高對交際效果的控制能力。
美國哲學家格賴斯(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WilliamJames講座上提出了語用學方面的一種新理論,即會話含義理論。這一理論指出,談話是受一定的條件制約的。人們的交談之所以不至于成為一連串互不連貫的話語,是因為交際雙方都必須遵守一些基本原則,從而使交際活動能順利進行。他把這種共同遵守的原則稱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如果在交際中,說話人的話語在表面上違反了合作原則,那么,他可能是故意這樣做的,這時聽話人就要根據當時的語境,推斷出說話人違反合作原則的目的,即了解他違反合作原則的隱含意義。格賴斯把這種在言語交際中使用的隱含意義稱作“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格賴斯認為,人們在談話中總有一個共同接受的談話目的。在談話的各個階段,也可以有各個階段的談話目的。談話必須要遵守合作原則, 在一次談話及其各個階段中,談話的參與者相應于談話的目的和要求應當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包含四大準則(maxims):
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1.所說的話應包含當前交談的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1.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2.不要說缺乏證據的話。
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說話要上下文關聯。
方式準則(manner maxim):1.避免晦澀難懂的表達方式。2.避免歧義。3.簡練。4.井井有條。
這四個合作原則在談話中是不能違背的。格賴斯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會話的合作原則,他具體將其解釋為:
“Make your conversational contribution such as is required, the stage atwhich itoccurs, 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意思是說,合作原則就是要求每一個交際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此次交談的目標和方向。他認為遵守合作原則是使一次交談能有效進行下去的基礎。同時他具體分析了這個原則所包含的四條準則。這四條準則不僅僅是說話人需要遵循的,聽話人同樣潛在地遵守著。這已為人們的無數次交際實踐所證明。在實際交際中,如果說話者要直截了當表示出自己的意思,那就應遵守上述四條準則。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在交際中就一定要恪守這些準則,有時出于某種目的或某種需用,人們會有意或無意地違反這些準則。實際上,這種情況并不能算作違反合作原則,因為聽話人通過推導,完全可以理解說話人在此時此刻此地此境說此話的特殊含義,交際雙方實際上還是采取的合作態度,交際的目的也已經達到。說話者之所以采用這種貌似違反實則遵守合作原則的做法,是為了加強交際效果。尤其在文學作品中,會話雙方經常會有意識地違反合作原則,使對話表面上聽起來意義毫不相干,但由于這些對話是在一定語境里發生的,這些表面上意義不相關的對話卻含有弦外之音,即言外有意。因此,會話雙方就得越過話語的表面意義,做出一系列推論,從而領會對方的話語中所蘊含的意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聽懂別人的言外之意。
(一)上海曾經頒布過一項“城市道路交通條例”,該“條例”規定,一旦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如果是行人違章汽車是正常行駛,即使行人傷亡,駕駛員也毫無責任,一切損失都由行人自己承擔。
假設:甲乙兩人在探討一個問題,如果某人正在駕駛一輛汽車急速而行,突然發現右前方有人違章闖到快車道上,而左前方又出現了一條并未違章的名貴小狗。撞狗,肯定要賠很多錢;撞人,無責任但畢竟是人命關天。甲問:“這時他是撞人還是撞小狗?” 乙該如何回答?答案無論是“撞狗”或“撞人”,都不對,答案是“什么都不撞,立刻剎車”。問題出在哪呢?就出在甲的提問是不合適的。那么,為什么說這一提問不合適?什么樣的提問才是合適的,說話者如何避免不合適的提問,聽話者如何應對不合適的提問?首先,這個提問違反了“質的準則”中“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實際上,提問者甲就“交通條例”字面意思給回答者乙設置了一個“陷阱”。其次,如果回答者乙因為未用“合作原則”分析問題或他根本不知道“合作原則”,所以客觀上履行“合作原則”按“陷阱”的要求進行回答,那么答案肯定是錯的。如果提問者甲只問“這時候,駕駛員應該怎么辦?”那么,回答者乙一定會從實際情況和經驗回答“立刻剎車”。
(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父母在跟孩子說話時問:“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的回答“喜歡爸爸”,有的則“喜歡媽媽”。但當孩子越來越大,他們的回答漸趨一致“爸爸和媽媽我都喜歡”。那么,父母的這種提問是否正確?孩子不同年齡的不同回答是否是說謊呢?首先,在該語境中,父母的提問不合適,違反了“量的準則”中“所說的話不應超出交際所需的信息量”。其實,父母只要問“你喜歡爸爸和媽媽嗎?”就夠了,但這里父母因為自己的“目的”的提問,使孩子進入兩難境地,但孩子們不知道如何回答,還是按照“合作原則”,憑平時父母跟自己的親近程度作答。其次,在該語境中孩子年齡大些時回答“爸爸媽媽我都喜歡”,雖然違反了“質的準則”,但并非實際意義的“說謊”,而是他們在面對這個提問時,發現里面有問題,明白提問中父母的“目的”,所以不想因為自己的回答影響與父親或母親的關系,于是故意違反“質的準則”。
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旨在說明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如何能夠傳遞比其話語真值條件內容更加豐富的意思。這一理論的提出,對于哲學和語用學研究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試圖將人類活動能力納入形式邏輯的框架,從哲學上討論推理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并理清在語境中意義的產生、語用和理解。這一理論的提出打破了哲學中關于語義真值研究的長久桎梏,為語言學劃出了一塊新的天地。作為一新生事物,格賴斯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理論具有無比的生命力,但他同時也有自身的不足和不完善。
按照性質的不同,這些問題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類。1.微觀問題是在介紹合作原則及其準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包括:忽視合作原則的哲學背景;省略合作原則總則的內容;混淆“原則”和“準則”這兩個概念。 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有關介紹的質量,而且容易誤導讀者。2.宏觀問題主要就研究特點而言,和西方學術界的同類研究相比,我國有關合作原則的研究存在著理論建構能力弱、缺乏創新意識、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這類問題的存在則制約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造成上述問題的因素主要有:1.沒有充分閱讀原著。一些作者在介紹合作原則時主要依靠二手資料,或是沒有吃透原文便把自己的意思強加進去,這樣勢必會出現介紹不到位的問題。2.缺乏批判性思維。前面提到的理論建構能力差、缺乏創新意識、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歸根結底是缺乏批判性思維的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不會質疑、不敢挑戰權威,只是被動接受的治學態度難以使“創新”落到實處。
為此,如何重視原文閱讀,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如何有中國特色地接受與發展西方語言學理論是將我國語言學研究推向深入所需解決的問題。合作原則與會話含義在語用學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們給會話研究帶來的深遠影響會讓后來的研究者們更努力地去探尋語言的真諦。
參考文獻:
[1]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 New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艾為珍.近十年國內話語分析研究評述[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7, (1).
[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