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與全,陳正林
(貴州省安龍縣農業林業和扶貧開發局,貴州 安龍 552400)
1.1 豬瘟 臨床上分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以亞急性多見。病豬體溫升至40~41.5℃,呈稽留熱,呼吸增數、昏睡,皮膚及可視黏膜充血,食欲減少或廢絕,皮膚有點狀出血,指壓不褪色。
初期應用解熱鎮痛藥物后,病豬呈短暫的假康復現象,即打一針吃一頓,約經一周轉為慢性。早期用豬瘟抗血清配合抗生素治療病豬可愈。
1.2 豬丹毒 病豬體溫升高至41~42.5℃,呈稽留熱,初期皮膚及可視黏膜充血,患豬臥地昏睡,食欲廢絕,約經24 h,皮膚出現典型的暗紫色菱形疹塊(指壓褪色)。病豬用青霉素(劑量稍大)與解熱鎮痛藥肌注后數小時見療效,一般連用2 d左右。
1.3 豬肺疫 分肺炎型和咽喉腫大型,后者癥狀典型,易診斷。本病發生不分年齡。患豬體溫在41℃以上,呼吸增數,以后逐漸呼吸困難,全身皮膚充血(指壓褪色),先便秘后腹瀉,有眼屎。患豬犬坐狀呼吸,食欲減少或廢絕。對本病早期應用抗生素及解熱鎮痛藥效果較好。
1.4 豬副傷寒 主要發生于2~4月齡仔豬,本病陰雨連綿季節多發。患豬體溫升高至40.5~42℃,耳根、大腿內側、胸前皮膚出現紫色斑,有膿性眼屎,以腸炎表現為主,短期便秘后持續下痢,糞呈灰白色或黃綠色水樣,其味惡臭,后期糞便混有血液和假膜。
1.5 豬弓形體病 5~10月多發。患豬體溫40~42℃,精神沉郁,鼻鏡干燥,可視黏膜潮紅,食欲減少或廢絕,便秘與腹瀉交替,呼吸困難(胸腹式呼吸),咳嗽,后軀麻痹,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身體下部與耳部皮膚大面積發紺。患病孕豬流產,產弱胎或畸形胎。本病可早期應用磺胺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等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
2.1 病原鑒別 引起豬瘟的病原為豬瘟病毒;引起豬丹毒的為豬丹毒桿菌;引起豬肺疫的為多殺性巴氏桿菌;導致豬副傷寒的為豬霍亂和傷寒沙門氏菌;引起豬弓形體病的為龔地弓漿蟲。
2.2 流行特點
2.2.1 豬瘟 本病無明顯發病季節,發病不分年齡、性別,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接觸病豬的人、畜、禽、昆蟲和各種用具、飼料、飲水等都能傳播本病,其發病率、死亡率極高。
2.2.2 豬丹毒 發病季節為盛夏和初秋,悶熱天氣、暴雨后發病更多。本病4~10月齡豬多發,常呈地方性流行。傳播途徑主要是經消化道,也可經損傷的皮膚或經蚊、蠅等媒介引起傳播感染。
2.2.3 豬肺疫 本病與誘因關系緊密,如氣候驟變和長途運輸后,豬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本病主要經消化道,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健康豬上呼吸道常存有弱毒巴氏桿菌,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發生其他傳染病時會導致本病的繼發感染。
2.2.4 豬副傷寒 本病與豬抵抗力下降和飼養管理不當有關。采食被病豬或帶菌豬的糞便污染的飼料和飲水后可經消化道引起外源性傳染;飼養管理不良或豬抵抗力降低可致內原性感染。
2.2.5 豬弓形體病 常在5~10月發生,多發于仔豬、架子豬。病畜和隱性感染者為本病傳染源。弓形體可通過胎盤、子宮、生殖道及初乳垂直感染胎兒,也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損傷的皮膚、眼結膜等途徑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