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英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黃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的中毒性疾病,其主要侵害人、畜肝臟,可導致出血、消化機能障礙和神經癥狀,其具有致癌作用。奶牛采食含該毒素的飼料后,所產奶中含有黃曲霉毒素M1,其毒性與黃曲霉毒素B1近似。
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產生的真菌毒素。牛采食被上述產毒真菌污染的玉米、花生及花生餅、豆類、麥類及其加工副產品,如酒糟、油粕、醬油渣時會發生中毒。中毒病例以慢性多見。
黃曲霉毒素被發現的有20多種,其中以黃曲霉毒素B1、B2、G1和G2毒力最強,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強中之強,現稱的黃曲霉毒素一般泛指黃曲霉毒素B1。黃曲霉毒素致癌的靶器官是肝臟,同時,其對其他器官也有致癌作用,如其可導致腎癌、胃癌、直腸癌及乳腺、卵巢腫瘤等。經氣管滴入毒素可致氣管鱗狀細胞癌,皮下注射毒素可引發局部皮下肉瘤。
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等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多雨潮濕環境下的飼料易被其污染并產生毒素。
黃曲霉毒素關系到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降解,蛋白質、脂肪的合成和代謝,線粒體代謝及溶酶體的機能等諸多生化反應。
奶牛黃曲霉毒素中毒多呈慢性經過。犢牛發病后生長緩慢,營養不良,被毛粗亂、逆立、無光澤,鼻鏡干裂。病初牛食欲不振,后期食欲廢絕、反芻停止。病牛磨牙,呻吟,有腹痛表現,無目的地徘徊、不安,角膜混濁,一側或兩側眼失明,伴發中度間歇性腹瀉,排泄物為混有血凝塊的黏液,患牛里急后重,嚴重的脫肛,最后昏迷而亡。
犢牛對該毒素敏感,個別中毒牛出現驚恐或轉圈等神經癥狀。成年奶牛對黃曲霉毒素亦敏感,當其中毒時,心跳亢進,食欲廢絕,精神萎頓,脈搏90次/min,呼吸頻數,為13次/min以上,衰弱,行走搖擺,步態不穩,胃腸臌脹,消化紊亂,初期便秘,后下痢,可視黏膜蒼白,排綠色水樣便或糞中混有腸黏膜。奶牛中毒后除泌乳性能降低或停止泌乳外,妊娠母牛間或早產或流產。肉牛(6~8月齡)日糧黃曲霉毒素B1含量超過0.7mg/kg時,牛很快出現發育遲緩,且飼料報酬降低。
中毒牛肝臟質硬、纖維化及有肝細胞瘤。肝臟表面淡染或呈黑褐色,膽管增生,膽囊擴大10~20倍不等,膽汁濃稠。大多數病牛腹腔積液,腸系膜、皺胃和結腸水腫,腎臟淡染或呈黃色,皮下、骨骼肌、淋巴結、心內外膜、食道、胃腸漿膜出血,胰腺周圍有化膿灶。
根據病史及飼料樣品檢查,結合患牛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定致病真菌種類,必須對飼料樣品進行培養、分離和鑒定。測定樣品之前,最好先直觀篩選出呈陽性反應的樣品再進行化學分析。
直觀篩選:取可疑飼料,如玉米、花生等少量,分批盛于盤內攤開后,放于365 nm波長的紫外燈下觀察樣品的熒光變化。如果飼料含有黃曲霉毒素B1、B2,則可見玉米、花生等顆粒發出藍紫色熒光;若含有黃曲霉毒素G1、G2,可見到其發出黃綠色熒光。見不到這些熒光變化時,可將玉米、花生等顆粒磨碎后再做一次觀察,若仍看不到熒光,則判為陰性樣品。
應注意的是:在紫外燈下觀察到飼料發出藍紫色、黃綠色熒光時,要注意將其與其他雜質所導致的熒光變化區分開,否則易導致誤判。
5.1 奶牛發生中毒時,應立即停喂霉敗飼料,改喂碳水化合物多的青飼料和高蛋白飼料,并減喂或不喂含脂肪過多的飼料。通常只要加強護理,輕癥病牛可很快恢復。
5.2 重型病牛,除及時投服鹽類瀉劑,如硫酸鎂、硫酸鈉、人工鹽等排毒外,還要應用解毒、保肝及止血的藥物,如25%~30%葡萄糖注射液加維生素C制劑,或應用2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1 000mL靜脈注射。
5.3 心臟衰弱病例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強心劑(安鈉咖等)。為控制繼發性感染,酌情應用青、鏈霉素,忌用磺胺類藥物。
5.4 5%葡萄糖1500mL、生理鹽水1000mL、氨芐西林鈉15g、氫化可的松100mL、維生素C 100mL、強爾心15mL一次靜脈注射,每日1次,連注2 d。
5.5 中藥治療可用防風18g、甘草35g煎汁后加綠豆湯600mL、白糖100g一次灌服。
預防中毒的關鍵在于做好飼料防霉和有毒飼料去毒工作,防霉去毒工作應以防霉為主。
飼料防霉的根本是消除導致飼料霉敗的外在因素,如控制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等。在谷物收割和脫粒過程中,勿使其遭雨淋,并防止其在曬場上發熱發霉,貯藏飼料要做到充分通風,保持干燥。為防止谷類飼料在貯藏過程中霉變,可試用化學熏蒸法防霉,熏蒸劑可用福爾馬林、環氧乙烷、過氧乙酸、二氯乙烷和溴甲烷等。若飼料被黃曲霉輕度污染,宜用福爾馬林熏蒸或用過氧乙酸噴霧。
通常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條件下,黃曲霉在48 h內即可產毒。目前對有毒飼料的去毒方法較多,可采用堿煉法,即用0.1%漂白粉破壞毒素結構,形成香豆素鈉鹽,香豆素鈉鹽可溶于水,隨后再用水沖洗即達除毒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