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四川省壤塘縣畜牧獸醫局,四川 壤塘 624300)
某牛場一8歲牦公牛,右前肢跛行,外側趾的蹄冠處有環形裂口、化膿。經消毒、清創,從創內取出一皮筋。分析認為可能牦牛踏上被水浸脹的橡皮筋,皮筋套在蹄部后干燥收縮,箍至皮內而引起發病。
某牛場一4歲犏公牛,左大腿根部有一感染性創傷,創部約鵝蛋大,牛活動時有少量膿汁從創部上方的小口排出。
治療用皮筋套在蹄部,用中寬針擴創,創部流出膿汁約30 mL,其呈黃白色,無臭,用沖洗液沖洗(患牛站立保定)患部,外涂碘酊,肌注青霉素。兩月后,上方腫脹縮小,但仍留一蠶豆大的創口,牛活動時仍有少量黏稠膿汁排出,同時其患肢膝關節內上方出現一拳大的軟腫,患?;贾p度跛行。經側臥保定,切開膝內上方腫脹,從上方創口注入0.5%高錳酸鉀液,卻見液體自下方切口流出。分析認為當初創內盲囊蓄膿未除,其下沉而成竇道?;寂=洀氐浊鍎摵颓谐]道壁而愈。
5歲牦公牛,右前肢因蹄底與蹄球交界處被一尖銳異物刺入而跛行,拔除異物后牛跛行減輕,于是仍使役,第2d牛出現局部腫脹、發熱、高度跛行。5d后,腫脹蔓延,前到冠部,上至系關節,蹄凹部幾乎與蹄底腫平,其創口內流出惡臭的褐黑色液體,牛站立時蹄尖觸地,迫走時,三肢躍進。
雖經多次處理,但未徹底清除創內的壞死組織,以致患肢繼發化膿性蹄、冠關節炎和蹄骨附著部屈腱炎。經采取擴創和作輔助切口等措施,制止了化膿性炎癥的擴散,但牛終因蹄殼變形、蹄后屈腱增粗而喪失使役能力。
3歲黃牛,右側坐骨結節下方因傷化膿,形成膿腔。用紗布條引流,每2d換藥一次,5d后傷口未愈,局部腫脹反而加重,化膿性炎癥向深層和下方擴散,致患側股后皮下、半腱肌后緣部分壞死。
黃牛和奶牛受外傷時,纖維蛋白滲出量大,易凝固,所以不宜作引流治療。對不能自行排膿的,應采用擴創術。
1.5歲犏牛,初次教犁時被挽具擦傷鬐甲部皮膚,引起局部腫脹,5d后痂下化膿,其鬐甲部中度腫脹,創面結痂,痂周有黃白色黏稠膿汁,剝去痂皮后,創面約有2 cm2,其中有一個蠶豆大的洞,深約1.5cm。用高錳酸鉀液沖洗創部后擦干,涂以龍膽紫,暫停使役。
在醫治過程中曾用獸用金屬探針用力旋轉下插至牛的左側頸中部皮下,深約18cm,這形成了醫源性人造竇道,造成患牛數月不愈。經手術切開,徹底清創,患牛20多天后病愈。
7歲公牛在保定于樹干上時,被樹刺掛傷左側頰部,但未穿通。5d后創部感染化膿,在清創過程中,由于動作粗暴,致創腔與口相通,而終成頰瘺。傷部外口約壹分硬幣大,內口約蠶豆大,創洞內塞滿草渣、膿汁和纖維狀物,其惡臭難聞,已數月未愈。
經徹底清創,去凈腔洞內的異物,切除疤痕和壞死組織,形成新鮮創面后,重新縫合一圈,同時禁食7d,每天僅給淡鹽水三次。當發現牛反芻時,立即用備好的約成人手腕粗的木棍橫塞于患牛右側上下臼齒間,制止咀嚼,并取出草團,如此護理7 d。每天用5%碘酊涂搽術部皮膚一次,同時每天上、下午各肌肉注射鏈霉素200萬單位和青霉素320萬單位。第8 d給予柔軟青草,讓其自行飲水,并允許反芻和咀嚼。此時創口已愈,第10 d拆線。
5歲牦牛耕地時被鐵絲刺傷右后肢系部外側后方,創口深約3~4 cm。經用未消毒河水清創及包扎處理,5 d后?;疾砍霈F少量膿汁,剝去痂皮,再次用未嚴格消毒的涼水沖洗創腔,并塞入青霉素粉劑。20d后,牛臥地不起,四肢僵直,牙關緊閉,最終死于破傷風。
當牲畜發生口小、道窄、創深的刺傷時,創部易為纖維蛋白凝塊所堵塞而形成厭氧環境,因此清創消毒一定要嚴格,首選氧化劑(0.5%~1%高錳酸鉀或3%雙氧水)沖洗和注射破傷風抗毒素,以防繼發破傷風及其他的厭氣性感染及腐敗性感染。
4歲公馬,右后肢系關節上方外側被尖銳石頭撕裂,造成約3×3cm的皮膚脫落。經止血、清創、包扎處理,肉芽生長良好。獸醫見肉芽顆粒間有薄薄一層膿汁即天天擦拭除去,一旦擦破出血,即涂以碘酊,由此引起肉芽過度生長而突出體表,其表面暗紅,并黏附凝血塊。經手術切除,采用壓迫繃帶,7d后,創部形成疤痕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