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素群,汪淑芳,羅志彬
(1.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竹根鎮畜牧獸醫站,四川 樂山 614800;2.四川省樂山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3.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畜牧局,四川 樂山 614800)
死亡兔消瘦,被毛粗亂,后軀被毛染有糞便,有明顯腹瀉痕跡。病兔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不食,排腥臭稀糞,耳、四肢發涼,眼部分泌物增多,黏膜黃染。患兔嚴重脫水,腹部臌脹,按壓有彈性,敲擊發鼓音,四肢無力,弓背,不愿活動,對光和聲音反應遲緩或無反應,最后昏迷,死亡。
剖檢瀕死成年兔和幼兔各3只,無菌采集小腸內容物稀釋觸片,無菌采集心、肝、腎接種于肝片肉湯培養基和鮮血培養基。
剖檢發現患兔腹腔有腥臭味,胃內積有未消化的食物,胃底黏膜脫落,有出血點和大小不一的黑色潰瘍。小腸內充滿氣體和膠凍樣液體,腸壁變薄;盲腸內有黑綠色水樣稀糞,并有腐敗氣味,黏膜充血和彌漫性出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膀胱無尿或有少量血樣尿液;腎充血,脾腫大,肝腫大、質脆;心臟表面血管怒張,呈樹枝狀,心內膜下偶見出血點。
3.1 鏡檢 發現橢圓形蟲卵。取病兔腸內容物,用飽和鹽水漂浮法對提取物進行鏡檢,發現大量橢圓形球蟲卵囊。將所取得的觸片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病料中有兩端鈍圓、粗大的桿菌,其有莢膜,單個散在,呈革蘭氏陽性。
3.2 細菌分離培養 接種后的肝片肉湯培養基和鮮血培養基于37℃厭氧培養24 h。結果肉湯培養基渾濁,鮮血培養基生長出濕潤、灰白色、圓形、不透明的大菌落,其周圍有綠色溶血環。對分離的細菌分別進行生化試驗,結果表明,分離出的細菌與魏氏梭菌的生化特性一致,其發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蔗糖等,靛基質陰性,硫化氫陽性。
4.3 動物試驗 將24h肉湯純培養物接種于4只25日齡的幼兔,每只0.5mL,口服、肌肉注射各2只,同時設2只對照。接種組72h后全部死亡,對照組健康。剖檢死亡幼兔,見與發病兔群相同的病理變化。取肝培養物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桿菌,其單個或多個散在排列。據此確定該菌為魏氏梭菌。3.4 藥敏試驗 對分離的菌株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該菌對氟苯尼考、恩諾沙星、卡那霉素敏感,對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氧氟沙星低敏或不敏感。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觀察、病理剖檢變化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確診本例為魏氏梭菌、兔球蟲病混合感染。
5.1 場地處理 對病兔進行隔離,淘汰瀕死兔和無治療價值兔,死亡兔深埋處理。養殖場進行全面消毒,用生石灰對地面進行消毒,用新潔爾滅進行全場消毒,用0.01%高錳酸鉀對用具進行消毒,1d 1次,連續1周。同時固定健康兔群的飼養員和病兔群的飼養員,嚴格消毒進出,禁止交叉走動和混用飼草、用具。
5.2 防治 對未接種三聯苗的兔群進行接種;健康兔群投用預防藥物,如恩諾沙星、卡拉霉素、地克珠利,連用3d。發病兔群投用氟苯尼考、恩諾沙星、地克珠利、青蒿素,不采食或不飲水的采取肌肉注射,連用4d;投藥的同時,讓病兔自由飲用口服補液鹽,補充電解多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