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松,杜華銳,楊朝武,李雯,李晴云,李小成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近兩年來,四川省放養雞產業不斷擴大,持續升溫,放養雞已形成了穩定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需要指出的是,放養雞生產是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過渡的一種養殖方式,其生產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實施科學規范的飼養管理和衛生保健等措施,為消費者提供了安全無公害的產品,因此放養雞生產應以不破壞放養場地生態系統為前提。為了使我省放養雞生產實現規范化并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在省內不同生態區域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幾個應引起重視的問題。
場區布局應科學、合理、實用,原則是在滿足衛生防疫等條件下,建筑緊湊,在節約土地、滿足當前生產需要的同時,綜合考慮將來擴建和改建的可能性。雞場可分成管理區、生產區和隔離區,并根據地形、地勢和風向確定房舍和設施的相對位置,各功能區應界限分明,聯系方便。
管理區設在場區常年風向上風處及地勢較高處,主要包括辦公設施及與外界接觸密切的生產輔助設施,設主大門、消毒池和更衣消毒室。生產區主要包括育雛舍和放養雞舍,育雛場應與放養區嚴格分開,它們之間的距離在1 000m以上,生產區設大門、消毒池和更衣消毒室。放養區四周設圍欄,圍網使用鐵絲網或尼龍網,高度不低于1.5m。隔離區設在場區下風向處及地勢較低處,主要包括獸醫室、隔離雞舍等。為防止相互污染,與外界接觸要有專門的道路相通。場區內設凈道和臟道,臟道與后門相連,兩者嚴格分開,不得交叉、混用。
品種選擇是放養雞生產的關鍵。雞的品種應選擇適應性強、抗病力強的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畜禽品種配套系、地方遺傳資源及國家批準引進的優良品種。飼養者應根據當地及周邊市場對雞的體型、外貌特征的要求,確定合適的品種進行飼養,同時雛雞應來自具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和《動物防疫合格證》的健康無污染的父母代種雞場,經過產地檢疫,持有效檢疫合格證明,符合畜禽產地檢疫規范的標準要求。放養雞品種一般以地方雞種及培育的優質肉雞品種為主,我省及西南地區市場接受度較高的品種主要有青腳麻雞及烏皮麻雞,如大恒優質肉雞、四川山地烏骨雞等。
放養雞舍可分為永久性雞舍和移動式雞舍。永久性雞舍要求防暑保溫,背風向陽,光照充足,排列均勻,便于衛生防疫,面積按每平方米養8~10只雞搭建,每個雞舍容納成年雞500~1000只,內設棲息架,棚內及周圍按每50只設1個飼料槽,每30只設1個飲水器;移動雞舍要求能擋風,不漏雨,不積水即可,材料、形式和規格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但需避風、向陽、防水,地勢較高,面積按每平方米養8~10只雞搭建,每個雞舍容納成年雞100~150只,多點設棚,內設棲息架,棚內及周圍按每50只設1個飼料槽,每30只設1個飲水器。
雛雞脫溫后,一般要4周齡之后,白天氣溫不低于l5℃時開始放養,氣溫低的季節,40~50日齡再放養。
四川省氣候區域性、復雜性特征突出,氣候類型多,山地氣候垂直變化大,季風氣候明顯,季節氣候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根據水、熱條件和光照條件的差異,我省可分為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氣候區、川西北高原高山高寒氣候區以及川西南山地熱帶半濕潤區三大部分。
4.1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4月平均氣溫15℃~19℃,建議在4月-10月放養,11月至次年3月則采用舍內養殖為主、放牧為輔的飼養方式。
4.2 川西北高原:川西北高原氣候區年平均氣溫<8°C,4 月平均氣溫5℃~10℃,7月平均氣溫10℃~15℃,10月平均氣溫 5℃左右,建議6月底到7月放養至11月,其他月份采用舍內養殖為主、放牧為輔的飼養方式。
4.3 川西南山地: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氣溫谷地15℃~20℃,山地5℃~15℃。4月平均氣溫10℃~24℃ ,7 月 平 均 氣 溫 15℃ ~26℃,10月平均氣溫 10℃~20℃,建議3月至11月放養,其他月份采用舍內養殖為主、放牧為輔的飼養方式。
放養應堅持“宜稀不宜密”的原則。根據林地、果園、草場、農田等不同飼養環境條件,其放養的適宜規模和密度也有所不同。各種飼養場所每批雞飼養采用全進全出制,一般一年飼養2批次,根據土壤畜禽糞尿(氮元素)承載能力及生態平衡,在不施加化肥的情況下,不同放養場地飼養規模與密度分別為:
5.1 闊葉林:承載能力為134只/畝/年,每年飼養 2批,密度為每批不超過67只/畝。
5.2 針葉林:承載能力為60只/畝/年,每年飼養2批,密度為每批不超過30只/畝。
5.3 竹林:承載能力為130只/畝/年,每年飼養2批,密度為每批不超過65只/畝。
5.4 果園:承載能力為88只/畝/年,每年飼養2批,密度為每批不超過44只/畝。
5.5 草地:承載能力為50只/畝/年,每年飼養2批,密度為每批不超過25只/畝。
5.6 山坡、灌木叢:承載能力為80只/畝/年,每年飼養2批,密度為每批不超過40只/畝。
實行分區輪牧放養,林地、果園3~5畝劃為一個放養區,山坡、草地5畝以上劃為一個放養區,每個放養區用圍墻、尼龍網或鐵絲網等隔開。根據飼養數量及當地放養條件決定各個放養區輪流放養的時間,可采用一個小區放牧一批雞后,空置2~3個月再次使用。
補料是為補充野外自由覓食的不足,應根據雞的日齡、生長發育、林地草地類型、天氣情況決定補料次數、時間、營養及補料量。放養早期多采用營養全面的飼料,以保障雞群的健康生長。補料應定時定量,不可隨意改動,這樣可增強雞的條件反射,夏秋季可以少補,春冬季可多補一些,每天早晨、傍晚補料各1次,補料量為:31日齡~60日齡,每天每只補60克左右;61齡~120日齡,每天每只補料80~110克;120日齡后每天每只補料120克左右。
31日齡~60日齡:建議用中雞飼料加10%~40%的玉米、豆餅、稻谷、麥子和糠麩等;60日齡后:每天喂一次大雞全價料加40%~70%玉米、豆餅、稻谷、麥子和糠麩類原糧,全價料比例隨日齡增加而減少;100日齡后,全部使用玉米、豆餅、稻谷、麥子和糠麩類原糧加適量礦物粉及維生素,并適當補飼青飼料;上市之前須有1~2周的育肥期,主要以玉米進行飼喂,增加肌肉脂肪含量。
放養雞疫病控制和預防是整個生產環節的重中之重,生產中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基本方針。一是注意放養場地的選址與布局,二是注重科學養殖并加強飼養管理,三是在飼養過程中應該做好疾病預防工作,除搞好新城疫、禽流感、雞白痢等疾病防治外,必須重視球蟲病、雞痘等寄生蟲病的防治。同時養殖戶應與當地動物疫病預防單位加強聯系,進行禽流感等疫病的定期免疫和檢測,做到嚴格預防、主動檢測,保證雞群健康成長,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優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