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業
(青海省互助縣東山鄉獸醫服務中心,青海 互助 810016)
羊腸毒血癥是一種急性毒血癥,是D型魏氏梭菌感染并在羊腸道中大量產生毒素所引起的。病羊死后腎組織易軟化,因此,該病又稱“軟腎病”。
導致本病的病原菌為土壤常在菌,當羊只消化道機能受損時,病原菌迅速繁殖和產生大量毒素而使羊發病。該病發病急,且患病死亡率高。
該病的主要特點是發病急,多數患羊不見明顯癥狀即突然死亡。
發病初期,病羊表現為離群呆立或獨自奔跑、臥下,精神沉郁,隨后腹痛不安,腹瀉,排黃褐色水樣便。羊臨死前意識混亂,步態不穩,呼吸增數,全身肌肉震顫,四肢痙攣,角弓反張,可視黏膜蒼白,口鼻流白沫,隨后昏迷。
發病緩慢的見興奮不安,步態不穩,呼吸困難,離群呆立,有時患羊低頭,頭頸后仰。
病變見于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系統。心包內見50~60mL的灰黃色液體和纖維素絮塊,肺充血、水腫,腎臟腦髓樣軟化,腸道某段急性發紅。死羊腹部異常膨大,腹腔內有積液。
3.1 細菌學檢查 采取患羊腸內容物或刮取病變部黏膜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見大量兩端鈍圓、短粗,單在、成對或短鏈狀排列的桿菌。
3.2 病原分離培養 將病變明顯腸段的腸內容物接種于厭氣肉肝湯,37℃培養 24 h后,抹片,鏡檢,見兩端鈍圓的粗桿菌。
細菌生長后再接種于鮮血瓊脂上,厭氣培養24 h,結果形成圓形、中心隆起、灰白色、不透明的菌落,菌落周圍有雙環溶血。挑取單個菌落染色、鏡檢,觀察病原菌形態。
3.3 毒素測定 將腸內容物(腸毒素)離心,用生理鹽水稀釋后,靜脈注射18~20 g小白鼠,測定其毒力為200MLD/mL。3.4 毒素中和試驗 取腸內容物10倍稀釋上清液加D型魏氏梭菌抗血清1 mL 37℃作用45 min后,靜注小白鼠2只(0.2mL/只),同時設對照組。結果,對照組小白鼠在4~160 min內死亡,中和組小白鼠存活。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確診本例為綿羊腸毒血癥。
5.1 立即轉移牧場。
5.2 注射“羊快疫、猝狙、腸毒血癥”三聯苗。
5.3 加強飼養管理,夏初應減少搶青,秋末盡量到草黃較遲的地方放牧。若在農區,要減少投喂菜根菜葉等多汁飼料。
5.4 應用抗生素或磺胺藥,結合強心、鎮靜、對癥治療。
6.1 羊腸毒血癥發病突然,病羊死亡較快。對本病應以預防為主,每年春秋季節可用羊梭菌病多聯干粉滅活疫苗進行預防接種。
6.2 由缺草、枯草的草場轉至青草豐盛的草場時,羊只易因搶食過量而發病。建議在秋季牧草生長旺盛時及早注射疫苗,這樣才能預防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