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辦公室,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是全國第一生豬大省。“十一五”期間,全省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決策部署,克服嚴重自然災害、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動物疫病威脅和生豬價格劇烈波動等不利影響,始終把生豬作為現代畜牧業建設的重點優勢品種,不斷推進生豬生產方式轉變,全力打造生豬養殖、加工、營銷一條龍產業鏈,使全省生豬產業高位求進,續寫輝煌。2010年全省生豬出欄達到7220萬頭,豬肉產量520萬噸,“十一五”期間保持年均增速5%以上的發展水平。當前,我省生豬產業在品種改良、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呈現出以下四個鮮明特點:
堅持把品質放在生豬產業發展的首位,以優化生豬品種為重點,引進外系良種、育種技術和自主育種攻關相結合,構建了“育—繁—推”“產—學—研”一體化的生豬良繁體系。2010年,全省外系純種豬發展到36個,存欄優質純種母豬3.5萬頭,優質種豬擴繁場發展到583個,每年可提供優質外三元商品仔豬達到5060萬頭。2010年全省生豬良種面達到69.2%,比2005年提高14個百分點,我省長期以來生豬良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狀況得到徹底改變。為適應豬肉消費市場細分的不同需求,加大生豬遺傳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初步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特色風味的川黑Ⅰ號、川黑Ⅱ號等地方優質生豬品種,打造出中華果香豬、牛奶豬等高端品牌。2008年我省通過在100個生豬主產縣實施新增出欄1000萬頭優質生豬生產能力工程,啟動了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建設,使四川生豬產業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截至“十一五”末,我省的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發展到53個,占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的14.6%。2008年到2010年全省新增出欄優質生豬1030萬頭,提前兩年實現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一期建設目標。
堅持走標準化養殖為基礎,適度規模為主導,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現代生豬產業發展路子。通過開展畜牧生產標準化推進年活動和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大力推進生豬標準化生產。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和監管常態化的要求,結合新農村建設民居風格特點,引導農戶集中聯建(改擴建)標準化圈舍,建設了一大批“生態養殖+沼氣+綠色通道”的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園區、基地),出現了生豬生產全種智能管理的現代化豬場,標準化規模養殖已逐步成為全省生豬生產的主要形式。2010年全省新建(改擴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2327個,發展到4563個,31個生豬養殖小區(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首批標準化示范場。全省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47%,比2005年提高29.5個百分點。傳統的生豬養殖“小、散、差”的狀況,正在被生豬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所代替。
“十一五”期間,我省堅持生豬養殖與豬肉加工、龍頭企業與養殖基地同抓共建,不僅在四川盆地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生豬養殖產業集群,而且改變了“養殖大省,加工弱省”的局面。近年來,通過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做強做大生豬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引進了雙匯、雨潤、金鑼、梅林、鷹金錢等一批全國一流的知名大型豬肉加工龍頭企業,培育發展了省內高金、環宇(四海)等大型生豬屠宰加工企業。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生豬屠宰加工企業240家,冷藏能力達30萬噸,其中豬肉出口注冊企業26家,年生豬屠宰加工能力達到7000萬頭,年精深加工能力超過50萬噸,以生豬為主的肉類加工已躍升為我省食品工業類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支柱產業。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飼料、獸藥等關聯產業的發展,延長了產業鏈、增收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和轉移。2010年,全省工業飼料總產量突破700萬噸,工業產值達到270億元,居全國前列;獸藥GMP生產企業達到104家,年產值21.8億元。
“十一五”期間,我省把保持全國第一生豬大省地位與構建現代畜牧業強省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把生豬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致富有機結合,堅持凡是建設生豬養殖基地都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凡是生豬規模化養殖園區建設都努力實現“大園區,小業主”,始終把以生豬為主要優勢品種的現代畜牧業發展定位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2010年全省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到4628個,80%的規模養殖農戶均加入合作社,通過專業合作社,將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等產業化經營主體聯結起來,把分散農戶有效組織起來,構建起農戶分戶養殖管理為基礎,合作社統一投入品使用、生產技術、疫病防控、質量標準、品牌包裝、收儲營銷的統分結合經營機制,全省農民從事生豬等畜禽養殖的現金收入占到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48%,“十一五”期間農民生豬養殖年均純收入達到235元。
綜合分析我省現代生豬產業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4.1 黨政重視,政策扶持落實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豬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把畜牧業作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2008年、2009年省政府先后出臺加快全省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并從資陽、遂寧、眉山開展現代畜牧業試點入手,逐步在52個縣實施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工作。近年來全省全面加大對標準化規模養殖、能繁母豬補貼、疫病防控、生豬保險、溯源體系等中央政策的配套力度,安排了生豬育種攻關、凍豬肉儲備等專項經費。省級財政投入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項目資金逐年增加,2010年達到5.2億元,有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生豬產業資金超過30億元。
4.2 機制創新,遵循豬業發展規律 生豬產業涉及種畜禽、養殖場戶、豬業合作社、屠宰加工、飼料獸藥等各個環節,統籌各方關系,兼顧各方利益,再造聯結機制,實現良性互動,是生豬產業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十一五”期間,我省遵循生豬產業發展規律,通過推廣“龍頭企業+專合組織+適度規模養殖戶”多方共建養殖小區(園區、基地)發展模式,創新利益聯結、風險防范和投融資方式,探索總結“六方合作+保險”、托養、寄養、訂單養殖等產業發展新機制,實現了家庭經營與現代化大生產的結合,使生豬產業發展充滿活力。“六方合作+保險”機制,被溫家寶總理批示印發全國學習借鑒。
4.3 隊伍穩定,確保疫病防控安全 生豬生產成敗在防疫。“十一五”期間,我省通過開展獸醫體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獸醫行政主管、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動物防疫技術支撐三大體系,形成了一支貫穿省、市、縣、鄉、村的穩定的防疫隊伍,有效保障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開展。由于疫病防控隊伍健全、運行規范、工作扎實,近年來我省未發生豬口蹄疫、豬藍耳病等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豬肉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在全國乃至亞洲地區樹立了“川豬”的良好品牌形象。
站在新的起點,四川將進一步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步伐,確保在“十二五”期間全面建成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率先成為西部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