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許圣澤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山東青島266033)
青島的西部舊城區(西方近代城市風貌),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中山路是這里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街區。中山路在1898年~1922年間分別被德、日占領,其道路兩邊及周圍區域建有很多殖民地建筑,這種建筑風貌一直保存至今。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山路曾經是青島最繁華的商業街,但1992年以來,青島市重新調整了城市規劃總體布局,實施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的戰略,使得臺東步行街取代了中山路商業龍頭的位置,再加上其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它逐漸衰落。
中山路自身的局限:(1)由于缺少必要的保護措施跟法規,一些有歷史的老房子被修補、改造得面目全非,失去其原本的風貌;(2)周邊巷道里的民房大多年久失修,建筑布局雜亂,亂搭亂建現象嚴重;(3)老街巷的給排水、供暖、電信等設施不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4)由于是歷史街區的原因,道路相對需求來說過于狹窄,通行不便;(5)周邊缺少必要的綠地、空地、停車場地,造成通行、停車難等的困境。
建筑擁擠,空地、停車場地的稀缺給人們出行帶來的不便使得越來越少的人光顧這里。人少直接導致商業區購買力、消費力的下降,商鋪入不敷出,紛紛遷走,土地價格下滑。如此惡性循環導致這里的人氣越來越弱。近年來政府出臺的一輪又一輪的改造并沒有什么成效,“即墨路小商品市場”、“中山路地下商場”等的建設也沒能有效帶動商業發展。以上不難發現:縱使有再多的經濟發展點,附屬設施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跟不上,再好的設想都是空談。
劈柴院位于中山路商業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圍合的街坊。經改造的劈柴院煥然一新:灰瓦白墻、改良的合院形制。既繼承了青島合院里弄的形制和尺度的感覺,又增添了時代感。在改造中,交通問題被放在了首位,改造后可有效解決這一地區的交通問題;根據現存建筑的年代、風格、高度、層數、結構安全性的各項指標,將建筑分為五類,根據不同的類別進行相應的改造;為解決改造地塊的原居民居住問題,在北京路地塊臨近濟南路一面設計了兩棟34層高樓;由五起樓(原名洪泰商場)改建的立體停車庫,在形式上是“古為今用”的代表作。但一期工程“劈柴院”投入使用后收效并不盡人意,這里有因施工時間不同相關配套公共設施未建成,道路、空間改造未同步開始無法提供足夠的休憩、泊車車場地等硬件問題,但其最大的問題是無法聚集人氣。
盡管設計者們在設計中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但改造后的劈柴院,形式上只能算是最大程度的“仿建”出歷史原貌[1]。鋼筋混凝土支撐下的灰瓦白墻,是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磚石瓦片建筑帶給人們的親切感覺的。另外,改造后街道兩邊房屋的功能類型已經發生了改變,使得老的建筑、街巷的形制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目前劈柴院里大小飯店的菜品價格、種類及服務參差不齊,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東西貴又沒特色是他們很少光顧這里的另一重要原因。改造后的劈柴院,商家大都沖著其噱頭而來,在本質上已經破壞了小吃街原有的文化風貌,其神采亦不在。
改造設想主要分為地上街區、地下空間兩個部分。對于地上街區的老建筑、道路及同時代的附屬構筑物,首先應該分清楚時代背景、新舊程度、存在價值、歷史意義,科學地劃分可保護等級予以保護。其次,在修復過程中可套用中國古建筑的保護方法,或者借鑒國外的在古建筑保護領域發展較為完善的國家經驗和政策。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是中山路改造的另一重點。將大量附屬設施轉入地下,既可以維護地上街區的歷史風貌,又能滿足居住、商業、公共等的共同需求,從根本提升中山路的街區品質。
綜合分析、借鑒國內外對古建筑保護的法律法規,筆者對中山路地上街區改造提出以下三方面設想。
(1)在立法方面,可按照年代將建構筑物劃分年齡區段,越古老的建筑可保護的價值越高。在此基礎上,按照建構筑物的完好程度制定維護等級,對其中有特殊歷史價值的可以適當提高保護等級。這方面在巴黎、羅馬、匈牙利、英國等城市、國家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立法制度。例如,通過編制“城市建筑財產目錄”的方法來評價每棟建筑的歷史價值,根據建筑質量、環境質量、歷史質量等幾個方面來編制打分[2]。
(2)使用權方面,政府與民眾共同管理,共同經營,共同盈利。由于所有權的不同,法規很難要求所有的房屋所有者都配合相應的對老建筑的維護與管理,這就需要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提高民眾的積極性,使有實力的房屋所有者響應政府政策號召;對于有意愿出讓的個人,政府或相關民間組織可出資買下,由政府與該民間組織共同經營。這里可以借鑒英國的“國民托拉斯”民間團體的管理經營模式;而對于那些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產權所有者,有意者也可與國家政府或民間團體共同經營。政府可根據情況制定幾種形式的經營方式,吸引外部有興趣的投資者對其投資,共同制定可行性的、可長遠發展的規劃方案。
(3)改造后的古建筑物、構筑物的使用用途方面:首先最顯而易見的,建筑物與構筑物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合理、充分地利用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匈牙利的蘇普隆作為歷史城市保護的代表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方法:為保持中世紀的氛圍,政府將內城人口控制在適度范圍內,并把空閑的住宅改為博物館、美術展覽室、古玩店、酒吧等……在這里,古城不同時代的社會功能交織疊合,歷史延續感也異常強烈。日本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曾說:將過去的事物賦予現代生命力才使其有了保存的意義[3]。
19世紀是橋的世紀,20世紀是高層建筑的世紀,21世紀就應該是地下空間的世紀[4]。大量的事實和研究結果表明,將建構筑物轉入地下,能夠有效解決很多城市問題。中山路可以作為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的先行者,在改造中將建筑附屬設施、暖通管道、電信設施、倉庫儲藏、停車場等等建筑物或構筑物轉入地下以解決地上可利用空間局促的難題。
在歐洲,巴黎盧浮宮改擴建工程是綜合應用地下街、地鐵、地下娛樂設施、地下道路、地下停車場等的地下綜合體,是為保護土地、歷史人文環境和建筑景觀而建造于地下的代表性建筑[5]。法國巴黎拉德方斯區的地下空間規劃設計,是將公共乘換中心、高速地鐵、高速公路、地下步行系統在地下綜合布局的優秀案例。我們可以借鑒盧浮宮的改造和拉德方斯的設計,并結合實際情況來改造中山路。
(1)根據青島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設計中山路地下空間。城市規劃中地下空間一般是以地下商場、步行通道、商業街、地下活動廣場、公共停車場、私人停車場、設備用房等形式進行開發,中山路地下空間設計應在考慮這些方面的基礎上,結合地鐵線路和站點,打造一條設施完備的地下綜合走廊(包括車行、人行道路,及地下商業、地下停車)。根據青島城市規劃要求,地下空間開發量一般為地上建筑量的30%~50%。商業價值最高的地下一層一般開發為商業、餐飲等具有較高盈利的空間。地下2~3層則布置人防空間、停車空間、物流空間、市政設施空間等。這其中,地下人防空間所需要配套的規??赏ㄟ^地上空間開發的規模直接推算出,而部分人防空間可以通過平戰轉換措施,在平時做其他用途,以滿足城市地下停車、商業、娛樂空間的需求。因此,設計中在計算地下空間總需求量時應注意考慮扣除重復計算部分。
(2)結合地上建筑物和構筑物類型進行地下空間利用、開發。整個街區的改造內容包括老建筑、街道及街道上的附屬構筑物。中山路上的老建筑類型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公共建筑中又主要包括百貨店、飯店、旅館、戲院、電影院、銀行和照相館、布店、綢布莊、鐘表眼鏡店等中小型建筑。不同性質的地塊功能分布的不同,導致不同類型的建筑地下空間使用需求上的不同。如,居住建筑地下大多用來做對口性質的倉儲、停車空間和設備用房。百貨店等的地下空間多用來做地上空間的拓展,也可以作為聯系地下交通與地下建筑物的紐帶空間。電影院,銀行等類型建筑,功能使用上大都不需要自然采光,且建筑物本身又對隔音,安全等標準要求較高,此類公建最適合向地下發展,利用地下空間擴大規模,既能滿足市場需求,更可以節省經濟開支。而像照相館、鐘表店,裁縫店等小型的商業建筑,應在維持店面原有尺度的基礎上,開發地下空間。這樣既滿足了商品拓展的需要,又可以提供足夠的倉儲、設備及休憩空間,提升商業品質。
(3)本著將步行、車行、停車、物流、防災、市政設施等系統合理組合成整體的目的進行地下空間設計。如何圍繞地鐵站點,把地下商場、過街地道等地下步行系統和地下停車場、各幢其他功能的建筑物、周邊街區等步行系統連接的末端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是中山路地下空間規劃的核心。不少城市中心區就是由于這方面考慮的缺乏而造成居民、行人生活使用上的不便。這需要深入探討地下空間和地上空間,對城市各個功能系統進行綜合研究。
有了地上地下系統的改造,將中山路及其周邊的地下商城、商品市場等商業網點合理的結合其中,可以形成一個大面積的、綜合的、功能完善的商業聚集區。但光這樣還不夠,所有有關老街區保護的案例告訴我們,商業發展離不開“人氣”的滋養。從某種意義上說,商業與人居密不可分。例如,上海的新天地。2005年當人們感嘆于石庫門建筑舊區(新天地舊址)的成功變身時,有多少人想到成功背后的“人氣”因素?這里的商業能夠保持興盛,除了自身的發展建設,離不開這里的老街巷,離不開生活在這里的上海人的生活習慣,離不開源源不斷注入的新生力量對它的喜愛跟信任……這些都是“滋養”這條“老”商業街興榮至今的“人氣”。由此可見,商業是應該與居民區結合在一起的,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商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中山路周邊居民區的改造也應該作為中山路改造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以實施。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改造過程,但是要讓中山路重新煥發生機,這一連串系統的規劃缺少哪一方面都是行不通的。如果說中山路上的建構筑物算“肉體”的話,那么這里的歷史氣息跟積聚在這里的人氣就是中山路的“靈魂”,只有氣場強大“靈魂”與健康強壯“肉體"相結合,才能誕生健康的、有生命力的實體。
[1]姚紹毅.中山路復興不可“唯利是圖”[N].青島:半島都市報,2010
[2]時尚生活.國外名城保護[EB/OL].http://life.icxo.com/htmlnews/2003/07/03/8296.htm
[3](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連戰連?。跰].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陳志龍,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間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5](美)吉迪恩·S·格蘭尼.城市地下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