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佳,吳永勝,許禎瑩,曹雨辰,李建臻,孫越鴻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4)
我國的養禽業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我國特有的地理條件,家鴨在我國家禽業中歷來都是僅次于雞的第二大養殖禽種。我國鴨品種原產地及飼養地區基本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河南和湖北西部、貴州西部一線以東的低海拔地區,以及安寧河流域及其四川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和云南東部地區。但分布最集中的是在長江、珠江流域及沿海地區,這些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農業發達,有廣闊的飼料來源,全國鴨品種的68%分布在該地區。本文對我國地方鴨品種資源現狀、選育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綜述。
我國鴨品種資源豐富,有12個鴨品種列入《中國家禽品種志》。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培育出許多生產性能優良的地方良種,如北京鴨、紹興鴨、金定鴨、高郵鴨、建昌鴨、連城白鴨等。高郵鴨、巢湖鴨、荊江鴨和紹興鴨產區均處于農業高產區并具有富饒的大湖區放牧條件。
1.1 北京鴨 北京鴨是世界著名的優良肉用鴨標準品種。原產于北京西郊玉泉山一帶,現已遍布世界各地,具有生長發育快、育肥性能好的特點,是聞名中外“北京烤鴨”的制作原料。
1.2 金定鴨 金定鴨是優良的高產蛋鴨品種,因中心產區位于福建省龍海縣紫泥鄉金定村而得名。
1.3 高郵鴨 高郵鴨是較大型的蛋肉兼用型麻鴨品種,以其蛋肉品質優異、善產雙黃蛋而馳名中外。主產于江蘇省高郵、寶應、興化等地,分布于江蘇北部京杭運河沿岸的里下河地區。
1.4 莆田黑鴨 莆田黑鴨是我國著名高產蛋鴨,是中國麻鴨的黑色變種。主產于福建莆田縣靈川、黃石等鄉鎮,分布在福州、泉州等部分沿海地區。
1.5 巢湖鴨 巢湖鴨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巢湖周圍的廬江、居巢、含山、和縣、肥西、肥東等地區。
1.6 建昌鴨 建昌鴨主要產于四川省涼山州安寧河流域的西昌、德昌、冕寧、會理等地。
1.7 靖西大麻鴨 靖西大麻鴨是廣西最大型的地方鴨種,主產于百色市靖西縣,德保、那坡縣也有分布、當地又稱馬鴨。
1.8 淮南麻鴨 淮南麻鴨產于信陽地區固始、商城、光山、羅山等縣,廣泛分布于淮河以南各縣。
1.9 臨武鴨 臨武鴨是湖南省享譽國內的蛋肉兼用型地方優良鴨種,產于湖南省臨武縣,主要分布在武水河兩岸的武源、武水、雙溪、城關、南強、土橋、沙田等地。
1.10 四川麻鴨 四川麻鴨是體型較小的兼用型品種。中心產區位于四川省綿陽、溫江、樂山等地,廣泛分布于四川省水稻田產區。
1.11 文登黑鴨 文登黑鴨是山東地方品種,以產蛋性能優良、耐粗飼、適應性廣泛而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主要分布在文登市小觀、澤頭等沿海城鎮。
1.12 微山麻鴨 微山麻鴨屬我國著名的地方蛋用型鴨種,因產地在微山湖一帶而得名。
1.13 山麻鴨 山麻鴨是福建省優良的地方蛋用鴨良種之一,產于福建省龍巖市,遍及閩西北及閩中山區。
2.1 肉鴨選育進展 肉鴨育種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育種目標主要是成活率、活重、產蛋性能等。育種主要是基于傳統技術,數據處理也只是簡單計算,精確性較差,勞動強度很大。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這個時期育種目標強調胴體組分中肉和脂肪產量,開始關注除填鴨之外的分割市場。選擇性狀除第一個時期的性狀外,還有腿強壯度、肌肉和脂肪產量等胴體組分、飼料轉化率、繁殖性能、孵化率、蛋重等性狀。第三個時期是2000年到現在,育種目標中除關注經濟性狀外,更加關注肉質營養、健康和安全等性狀。這個時期開始使用超聲波測量產肉量,出現了電子檢測采食量,飼料轉化率等的手段。
我國肉鴨品種改良、遺傳育種工作起步較晚,科學系統的選育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才得到重視和開展。20多年來在北京鴨選育、大型肉鴨配套系、番鴨、白羽半番鴨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不少生產性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肉鴨良種選育主要采用常規的育種法,通過閉鎖群家系育種、培育各具特點的新品系。
2.2 蛋鴨選育研究進展 近年來,蛋鴨育種方向主要是高產蛋鴨新品系的選育,其中以青殼Ⅱ號為杰出代表。在紹興鴨青殼系和縉云麻鴨青殼系的基礎上,運用經典育種技術和現代育種技術選育出新青殼蛋鴨配套系。紹興鴨是我國主要的蛋鴨地方良種,我國飼養的蛋鴨中60%左右是紹興鴨及其配套系,是我國蛋鴨的當家品種。
2.3 蛋肉兼用鴨選育研究進展在蛋肉兼用型鴨種方面,巢湖鴨、高郵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品種。
我國鴨選育工作開展較晚,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3.1 地方鴨品種資源保護力度不足 地方鴨保種場規模小,選育的投入不足,技術落后,缺乏系統的選育,使得地方鴨品種混雜、退化。
3.2 地方鴨優良品種特性面臨滅絕的危機 大量外來品種和廣泛使用專門化品系間的雜交配套,使純種地方鴨數量銳減,遺傳特性下降。
3.3 地方鴨抗病性等優良基因未得到開發利用 當前科研、生產選育的目標性狀主要是產蛋量、生長速度、體型、毛色等性狀,對地方鴨的抗病性等次級性狀缺乏關注,使得選育出的品系抗病力差。
3.4 地方鴨商業育種滯后,產業化水平低 選育的目的是為了生產和推向市場,但是目前國內有名的地方鴨配套系并不多,除了北京鴨、高郵鴨等品種外,更多的地方鴨產業化水平較低,與市場脫節。
4.1 建立地方鴨保種場 加大對原種地方鴨的保護力度,建立保種場,進行提純復壯,擴大優良的地方鴨基礎種群。
4.2 突出地方鴨地域優勢 加強地方鴨品種的開發與利用,在區域形成產業化發展,提高養殖的專業化水平,突出各地方鴨的地域優勢。
4.3 篩選地方鴨優質基因 對地方鴨優良基因進行篩選研究,并在品種改良中加以應用。開發研究新品系,以新性狀導入已經存在的品系,建立高產蛋系、抗熱應激品系、低脂瘦肉系、高飼料效率品系和抗病品系等,為品系間的雜交生產,提供專一性強的雜交親本品系。
4.4 采用高新技術提高研究手段和水平 目前我國的育種技術的手段仍是以常規技術為主,隨著分子生物技術及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將為畜禽遺傳改良提供新的途徑,利用DNA標記作為遺傳育種的輔助手段,即可增加選擇的準確性,縮短世代間隔,又可直接選擇具有上位效應和顯性效應的基因,從而提高了選種的效率。
地方鴨選育不僅與種鴨本身的遺傳基因有密切關系,而且與周圍環境、飼養管理、飼料營養、飼喂方法等緊密相關,需用群體遺傳學和數量遺傳學方法對實驗生產中的大樣本進行分析,可采用動物模型BLUP估計育種值,同時通過尋找生化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先進的生物技術手段,對繁殖性能、胴體品質、抗病、抗應激等性狀進行選擇,從而達到遺傳改良的目的。
我國是一個鴨資源豐富的大國,但當前過多依賴國外品種使得地方鴨品種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低,沒有形成完整的良種配套繁育體系。從長遠的品種發展來看,有必要加強對地方鴨的育種工作,選育各有特點的專門化品系,通過配合力測定篩選滿足不同市場需求的配套系,如烤制型、分割型、加工型等。同時還要求在選育工作中創新方法,充分開發地方鴨的基因庫資源,發揮生產潛力,不斷豐富畜產品種類,滿足人們不同的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