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新,吳家富
(1.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廣西 柳州 545003;2.廣西容縣容州獸醫站,廣西 容縣 537000)
禽霍亂又稱出血性敗血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發病特征為:突然發病,發病時間短,患雞無明顯癥狀,剖檢變化為肝臟有壞死灶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其主要經雞的呼吸道或皮膚傷口引起感染。
某肉雞養殖場曾多次發生頑固性禽霍亂,發病期間雞群采食正常,僅個別雞突然發病,接著不斷有雞只死亡,且死亡者均為個體較肥、日齡較大的雞。病初雞不出現任何癥狀,出現死亡后,部分雞陸續精神沉郁,縮頸,呼吸困難,食欲減退或廢絕,雞冠肉髯發黑,繼而拉白色或綠色的稀糞,最后衰竭死亡。經實驗室檢查,診斷為禽霍亂,依據藥敏實驗結果選用高敏藥物控制了病情。但此后該場又多次發生禽霍亂,經多次病原分離、藥敏試驗后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每次治療幾天后就不再見效,最后利用從本場分離菌株制成的禽霍亂滅活疫苗進行緊急接種后,該病得到控制。
大多數病死雞肝臟腫大、質脆,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壞死灶,有呈灰白色或灰黃色的針尖或針頭大的壞死點;心包積液,心肌、心冠脂肪、心內膜有出血斑;十二指腸及小腸中段黏膜出血,腸內容物黏稠,呈鮮紅色,直腸黏膜充血;腺胃、肌胃未見異常;少數病例氣管黏膜充血、有黏液,肺高度瘀血和水腫。
3.1 涂片、染色、鏡檢 無菌取心血或肝臟涂片,分別用革蘭氏和瑞氏染色后置顯微鏡下觀察,見該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呈兩端濃染的卵圓形,瑞氏染色為典型的兩極著色。
3.2 分離培養 無菌采集心包液、心血或肝臟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和鮮血培養基,經37℃ 24h培養,發現普通瓊脂培養基中無菌落生長,而鮮血培養基中可見表面光滑、濕潤,周圍不溶血、邊緣整齊的小菌落。取菌落涂片,瑞氏染色,見兩端著色的細小桿菌。
3.3 生化實驗 分離菌對葡萄糖、果糖、蔗糖、半乳糖、甘露醇產酸不產氣。
本菌不發酵乳糖、鼠李糖、麥芽糖、楊苷和山梨醇;本菌可產生靛基質和硫化氫,甲基紅試驗和維——培試驗均為陰性。
3.4 動物接種實驗 無菌采取少許病死雞肝臟研磨,將病料用生理鹽水制成1∶10乳劑,經離心后取上清液0.2~0.5 mL皮下注射于4只小白鼠,接種鼠24~ 48h死亡,其剖檢變化及病料鏡檢結果同上。
3.5 藥敏實驗 采用常規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該菌對先鋒霉素(頭孢)、利高霉素、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磺胺、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鏈霉素高度敏感,對慶大霉素、強力霉素中度敏感,對青霉素、氟哌酸不敏感。
根據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證實該雞場發生的疫病為禽霍亂。
4.1 隔離病雞,對死雞進行無害化處理。
4.2 徹底消毒雞場。發生疫病的雞舍用百毒殺帶雞消毒,每天消毒1次,連續7d,同時清洗消毒籠具、飼糟、飲水器等。
4.3 根據藥敏實驗結果,對發病雞肌肉注射鏈霉素5萬單位/每羽。每天1次,連用2d。全群雞用磺胺二甲嘧啶(0.1%)+TMP(0.02%)+小蘇打(0.1%)混飼,連用4 d。對此后復發的禽霍亂,考慮到耐藥性的產生,改用阿米卡星0.4 mL+頭孢曲松鈉0.1 g/每羽肌肉注射,每天 1次,連用2 d,用氧氟沙星,每千克飼料加0.4g混飼,連用7d。此后該雞場又反復發病幾次,直到接種自家疫苗后病情才得到徹底控制。
4.4 接種自家疫苗 利用從本場分離菌株制備的疫苗接種。用雞血肉湯培養菌株,用0.1%甲醛滅活后,加入氫氧化鋁制成滅活菌苗,每只雞肌肉注射2 mL,同時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連用7d。
5.1 禽霍亂,多種家禽特別是雞易感,病禽及健康帶菌者常成為傳染源,野鳥及老鼠均為本病的傳播者,污染的籠具、場地均易傳播本病。調查發現:該場外來人員進出頻繁,消毒意識差;設施設備不完善,場內垃圾隨處可見;運動場內坑坑洼洼,下雨天時到處積水;沒有定期對雞舍、運動場、各種器具進行消毒;在日常飼養中,沒有定期進行藥物預防。
5.2 潮濕、多雨、悶熱的季節易發生本病。在平時的飼養管理中,要注意飲水衛生,飼養密度不要太大,要保證雞舍通風良好,并經常進行帶雞消毒。天氣突變時,及時投服預防藥物。
5.3 雞發生禽霍亂時,除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外,有條件的要及早采用用本場分離菌株制備的菌苗進行防疫。對常發此病的雞場,要做好禽霍亂疫苗的接種,該菌血清型較多,最好接種自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