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100700)薛慶海
中醫雜志社(100700)劉振海
《本草綱目》中稱蓮為“水華”,記載于“果部”,比之《神農本草經》,敘述較為詳盡,并稱其各部位均“無毒”,乃補中益氣、除疾延年的良藥[1]。
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僅收載了蓮子、蓮子心、蓮房、蓮須、荷葉及藕節[2],不太全面,現按照其生長部位,自下而上,依次敘述。
1.1 藕:蓮的根莖,橫生于水下泥中,夏秋季節采收。味甘,性寒,功效清熱止血、消煩止渴、解酒蟹毒。用于濕熱病證,癥見心煩、口渴、吐衄等。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也不同,如:鮮品生津涼血,熟品補脾益血,制炭后止血之功更強。藕節:根莖之間的節。味甘、澀,性平。秋冬、初春時節挖取根莖,洗凈曬干待用。功效收澀止血,兼有化瘀作用,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為止血良藥。可用于多種出血癥,制炭后可增加止血作用。
1.2 荷梗:蓮的葉柄和花梗。性平、味苦,功效行氣寬中、和胃安胎、清熱解暑、止瀉。主治胸悶、泄瀉痢疾、妊娠嘔吐、胎動不安。荷蒂:葉與梗相接部分,性溫、味苦,功效和胃安胎、止血止帶。主用于胎動不安、崩漏帶下。荷葉:蓮的葉片。夏秋季節采收。性平、味苦,功效清暑化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主治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制炭后可增收澀化瘀止血之功,用于出血癥和產后血暈,而現代常用于減肥和美容,并用于高血脂癥和高血壓癥。荷花:蓮的花瓣。性溫、味苦,功效活血止血、袪濕除風、清熱解毒涼血,可用于熱疹、跌打損傷、出血等癥。
1.3 蓮房:蓮成熟的花托。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果實后曬干。性溫、味苦澀,功效生品收斂止血,制炭后散瘀止血,主月經過多、赤白帶下、產后瘀阻、惡露不止。蓮子:蓮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果皮后干燥。性平、味甘澀,功效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麩炒后增其健脾之功,用于脾虛泄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蓮子心:蓮的成熟種子中的干燥幼葉及胚根。采收時,剝開果實,取出綠色胚曬干。性寒、味苦,功效清心安神、交通心腎、澀精止血。主熱入心包,神昏譫語,心腎不交,失眠遺精,血熱吐血。蓮子心雖無毒,但因其性寒、味苦,故脾胃虛寒者禁用。正常使用時,用量要控制在1.5~3g。蓮須:蓮的干燥雄蕊。夏季花開時采收,蓋紙曬干或陰干。性平、味干澀,功效固腎澀精,用于遺精滑精、帶下、尿頻。
2.1 蓮子成熟于蓮房之后,墮于淤泥之中,經久變得色黑,質地特別堅硬而成。本品呈橢圓形,兩端略尖,長1.8cm左右,直徑約1.2cm。外殼灰黑色,表面平滑,一端有小圓凹點。另一端有微小短柄,殼厚約1mm,內含蓮子1枚。
性味與功能主治:甘、微苦、平。可去濕熱,開胃進食,清心寧神,澀精止泄。主治噤口痢,也可用于慢性淋證和慢性痢疾的治療。
2.2 豆科植物啄莢云實(Caesalpinia minax Hance.)的成熟種子,稱苦實蓮,別名也叫石蓮子,主產于廣西、云南等地。一般呈橢圓殂或長圓形,兩端鈍圓,長1.2~2.2cm,直徑0.7~1.2cm,表面烏黑色或黑棕色,有時具橫環紋或橫裂紋,基部有株柄殘基,其旁為小圓形的合點。質地堅硬,極難破開,種皮厚約1mm,內表面灰黃色,平滑而有光澤,除去種皮可見子葉2片,棕色,肥厚,富油質,中央有空隙。一般于8~9月間采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干。
性味與功能:氣微弱,味極苦辛。可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利尿。長于治療跌打損傷,止痛。
蓮和石蓮子性味與功放有顯著差別,應嚴格區分使用。
綜上所述,蓮的不同部位,藥性有寒有溫,藥味有苦有甘,功效有清有補,有通有澀,甚至不同的炮制方法,也會使功效有所區別。因此,藥房排列斗譜時,應錯開排列,以免串斗后影響療效。藥師在調劑處方時,一定要注意其不同之處,不可混用、代用,避免發生藥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