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善從表示,“天宮一號”將安排開展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環境探測和對地觀測三個方面的空間科學實驗。在對地觀測方面,“天宮一號”將實驗一種高分辨率光譜相機,實現對地球進行光譜探測。
據介紹,這次“天宮一號”對地觀測將首次實驗短波紅外光譜儀探測,“天宮一號”上使用的對地觀測設備與遙感系列衛星星載對地觀測設備不同,后者使用的技術與設備都具有較高的成熟度,可直接應用;前者則注重實驗性質,實驗成功后觀測設備才會用于衛星使用。
張善從介紹,比如最近渤海漏油事件,普通的相機看不出來海面的變化情況,通過光譜儀可探測石油泄漏影響的海域面積,以及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情況等。
據悉,這種光譜相機是國內第一種短波紅外光譜探測設備,也是目前國內空間分辨率最高的一種設備,其空間分辨率最高將達到10米,而國外同類型儀器的空間分辨率都是百米量級的,甚至有1000米量級的。
從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獲悉,我國自行設計、研制和建設的陸海天基三位一體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第一次正式攜手為“天宮一號”及后續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保駕護航。中繼衛星的加入,使“天宮一號”測控覆蓋率大幅提升。
針對任務要求,科研人員在原來測控通信網的基礎上進行了多項技術創新和調整,新建了澳大利亞當加拉測控站;與巴西阿爾坎特拉和法國奧賽蓋爾、凱爾蓋朗3個測控站進行了國際聯網;對北京航天飛控中心重新設計和布局,新建了第二指揮廳;開發研制出交會對接任務飛控軟件,滿足了雙目標協同管理要求。
海上測控力量由遠望三號、遠望五號和遠望六號遠洋測量船承擔。考慮到后續載人航天任務高頻度發射特點,系統進行總體方案設計時,以保證交會對接重點測控弧段為基本原則安排船位,遠望五號船布設在日本以南海域,完成入軌和剛性對接段測控任務,遠望六號船布設在新西蘭以東海域,完成第5圈變軌測控任務。
中繼衛星被稱為“衛星的衛星”,是航天器在太空運行的數據“中轉站”,可為中、低軌資源衛星提供數據中繼服務。“天宮一號”和后續將要實施的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中,我國中繼衛星系統正式作為陸海天基三位一體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的組成部分發揮重要作用。兩顆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02星的加入,將提供三分之二以上的軌道覆蓋率和百兆以上的高數據傳輸速率,使我國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的整體能力顯著提高。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被送入預定軌道后,儀表控制器應用軟件就正式開始運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西安分院技術專家介紹,“天宮一號”儀表控制器應用軟件是按載人飛行的要求設計的,在后續的載人飛行中,航天員可以通過儀表控制器這樣一個人機界面實現對整個目標飛行器的全盤掌控,不僅可以直接獲取飛行器所有分系統的技術指標,而且可以掌握飛行器的運行姿態。
“天宮一號”的人機界面完全是按照載人的狀態來設計的,在未來的載人飛行中,航天員在太空可以借助儀表控制器應用軟件進行短信息編輯和收發電子郵件。如果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文字和圖像資料需要在飛行器與地面之間進行交換,那么航天員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地面進行信息交流。而這些界面與地面互聯網的電子郵件系統一樣智能,可以直接輸入文字,并可以添加8兆以內的附件,可傳遞大量的數據信息。
為確保軟件在軌期間的穩定運行,西安分院的設計師通過對軟件進行優化設計實現了在地面對軟件進行更新,這樣可以有效地確保軟件的升級,也可以確保航天員的超級智囊增加新的功能。由于儀表控制器軟件是未來航天員觀測飛行器整體狀況的主界面,軟件運行的穩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航天員的安全。
攻克“天宮一號”在軌,長壽命技術難關
“天宮一號”的使用壽命要達到兩年,這對研制團隊來說無疑是個挑戰。對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型號主管設計師李興乾表示,研究團隊已提前做足準備,攻克了飛行器在軌長壽命的技術難關。
據介紹,為防止“天宮一號”發射升空時所攜帶的資源如氣體等外泄影響航天員的使用,科研人員在研制中對艙體密封性提出很高要求。李興乾說,這使“天宮一號”所攜帶資源泄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時也攜帶足夠的氣源進行泄漏補償,不會影響航天員的正常使用。“‘天宮一號’艙體密封性很好,所攜帶的資源足以供應航天員工作和實驗時的需要。”
“天宮一號”里的500余臺大小設備對其在軌運行十分關鍵,在太空中,這些設備一旦出現故障該怎么辦?李興乾說:“我們設計時已做了充分的地面試驗,有的設備試驗次數達萬次以上,就是為了提高設備的可靠性。”
他透露,研制人員經過大量試驗,在參考同類設備實際飛行結果數據的基礎上,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幾百種預案,從系統、到分系統、到單機,各級、各層面上都做了備份,保證“天宮一號”身體各部件的正常運轉。
“在一些關鍵設備的控制上,我們還設計了‘雙保險’,比如無人期間設備自動控制,有人時還可以讓航天員參與進行人工控制。”李興乾補充道。
“天宮一號”中有人時的生活豐富多彩,無人時也并不“寂寞”,除了進行空間探測等試驗外,它還要時刻對太空中隨時可能遇到的危險保持高度警惕。太空垃圾就是其可能遇到的危險之一。由于它們和航天器之間的相對速度很大,一般為每秒幾千米至每秒幾十千米,因此,即使輕微碰撞,也會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損壞。
李興乾指出,研制人員在“天宮一號”艙體上設計了特殊防護裝置,較小的太空垃圾幾乎不會對飛行器造成多大影響;遇到體積較大的太空垃圾時,“天宮一號”會啟動預警機制,躲開危險物以保證安全。
太空環境千變萬化,太陽因能量增加向空間釋放大量帶電高速粒子流就是太陽風暴,強烈太陽風暴會使航天器受到干擾。這兩年是太陽活動高峰年,研制人員預計到“天宮一號”將會遭遇太陽風暴的影響,致使其軌道的衰減速度加快,進而影響下次與飛船的交會對接。
李興乾說,研制人員適時會利用地面控制系統,啟動“天宮一號”上的推進器將自身往高處托舉,使之維持在要求的軌道高度。即使不發生太陽風暴,“天宮一號”在太空中運行的軌道高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李興乾說,在與飛船交會對接時,它會飛得低一些,大約距離大氣層340公里;無人期間則會飛得高一些,約370公里,因為越高的地方空氣密度越小,軌道衰減少,更加節約能源。
從中國航天員中心獲悉,“天宮一號”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已經啟動,轉入自主運行狀態,航天員進入“天宮”前將建立載人環境。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環控生保系統專家李英斌在接受采訪時說,人在太空生存,必須要依靠航天器提供適宜的氧氣、濕度、溫度和壓力等條件。盡管歷次神舟任務已在這方面積累了成熟經驗,但 “天宮一號”任務仍然提出了巨大挑戰,特別是很多產品要長期耐受溫濕度、振動沖擊、真空低壓、失重等多種特殊環境考驗。
李英斌說,這次任務提出了嚴苛的艙內微生物指標和可吸入顆粒物指標要求,為此,他們專門研制了微量有害氣體凈化裝置,采取綜合手段對艙內氣體高效凈化。此外,還首次帶入了微生物凈化裝置,為航天員打造高度潔凈的環境。
據介紹,水汽會引起電器設備受潮短路,人在潮濕的環境中也不舒服。因此,“天宮一號”還有專門的儲箱回收人體呼吸、排汗等代謝產生的水汽。
任何一發火箭在點火升空之后之所以能夠按照預定軌跡飛行,并且最終能夠精確地將目標送入預定軌道,主要是靠火箭的控制系統來完成整個過程。承擔“天宮一號”發射任務的改進型長二F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改進型長二F火箭的控制系統是個全新的系統,從使用的方案、原理、具體設備、軟硬件等方面都與傳統狀態的 “長二F”發生了很大變化,相當于給火箭置換了一個全新的“大腦”。
“和先前的長二F火箭相比,改進型長二F火箭控制系統的一個重大更改是,取消原先的氣浮陀螺平臺,采用兩套慣組作為測量裝置,可以更好地滿足火箭在俯仰偏航方向上的機動要求。”荊木春解釋,慣性測量組合是火箭控制系統的核心,也是影響火箭入軌精度的關鍵部件。
有了上述制導工具,改進型長二F火箭在制導方式上,首次使用了迭代制導技術。這些做法都是為了滿足交會對接任務對火箭入軌精度、軌道調整適應性和可靠性等多個方面的要求。
荊木春表示,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對“天宮一號”的入軌精度并沒有很高要求,但對“神舟八號”的入軌精度要求很高。“所以,我們的工程研制人員也制定了了套方案:當發射目標飛行器時,火箭僅采用攝動制導;當發射飛船時,火箭采用‘攝動+迭代’組合制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