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占武 邵榮策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思政部 遼寧 阜新 123000;2.阜新市高級中學 遼寧 阜新 123000)
實踐的開放性創造了世界,并形成了世界的意義。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它有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證明。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理論,才能稱之為科學理論,實踐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實踐必須是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才能稱之為科學實踐,實踐才能取得成功。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進行的探索和創新取得階段成果的基礎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可持續的視角思考和研究中國未來發展問題而提出的新方法、新觀點。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各項工作的根本方針,也是指導高等教育和高等高校改革與發展的根本方針。建國以來年,高等院校為國家輸送了600萬余名各類人才,這些人才為國家各行各業發展壯大做出了卓越貢獻;六十幾年來,高等教育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艱辛歷程,讓高等教育日益成熟。進入21世紀,最需要我們思考和回答的問題是,如何才能保持高等教育的良好勢頭,續寫輝煌?答案只有一個,這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清高等教育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科學謀劃高等教育未來發展,進一步解決好高校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科學是精神力量,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和自身的結果。
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決定了理論一定要適時地應用于實踐。新的實踐又必須由新的理論推動。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理論重大意義,堅決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高校發展目標上來。是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推動高校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強大動力。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作出科學的定位尤其重要。發展中的中國高校,部分高校經歷了并校、擴招、異地辦學等問題。全國高校教學評估后,一些高校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節點上,面臨著如何建設既有傳統優勢,又有現代特色類型大學。怎樣發展和如何與時俱進,經濟全球化大學如何和國際接軌等問題。面對這一問題和形勢,不得不面對現實思考。教育全球化、信息化對于中國高校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更是考驗。之所以稱為“考驗”,因為它們涉及的問題是高校未來發展可持續問題,方向正確與否決定著高校未來興衰。“考驗”實際上就意味著選擇。選擇什么樣的發展目標、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就有一個思想路線問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實現高等教育向國際型大學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調動師生積極性、充分發揮高校“潛智”的有效途徑,是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實現高校綜合實力整體躍升的必由之路。
高校辦學特色就是高校的競爭力,也是高校的生命力。學科是高校發展的根本,是標志、是源泉。幾十年到百余年的積淀使各類高校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唯物辨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處于因果聯系之中,事物是變化的、發展的。從學科的角度講,沒有理,就沒有工,沒有文,就沒有理就是這個道理。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科間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甚至已不存在劃界問題,科學、技術、工程、產業與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緊密地集中在人工世界中。作為大學,學科特色有著多種豐富的內涵,在堅持重點和優勢學科特色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培育、創造新的學科,才能真正具有競爭力。大學發展也如此。由于歷史條件的原因,高校除工科以外、管、理、經、文、法、農等多學科發展緩慢,制約著高校學科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高校發展急需在學科上創新。在立足辦學層次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本校的優勢與劣勢,集中力量培育本校的辦學特色。堅持“你無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強,你強我轉”的學科發展方向,使高校躋身于同類高校前列,在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上創造自身特色,才可能爭得國家和國際上認可,才能可持續向更高層次奮進。
科學發展觀是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高校是學生和教師的高校,學生和教師是高校主客體的統一體。高校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統一體的發展,即人的發展。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按照康德對大學的定位,大學是追求真理的地方,教師是自覺地擔當人類道義和責任的人。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的第一使命。“治校興業,人才為先;治教興學,惟在得人”。堅持人才強校核心是高層次人才培養和人才團隊建設。廣大教師是高校辦學的核心,在高校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才流失已經成為高校難隱之痛,大師級人才匱乏制約著高校的發展。如何激發現有人才的潛力和調動全員參與治校成為高校當下以及今后一段時期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調動廣大教師的內在積極性,營造有利于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用人環境是解決人才的關鍵。
大學擔承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教育的質量是大學的重要使命。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引發了大學的學術目標和社會目標、教學與科研、教育理念與市場理念、自主辦學與行政權力泛化等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教育質量問題隨之凸顯出來。實踐證明,由于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缺乏充分的醞釀過程,在觀念、體制、措施等各個方面準備不足,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僅僅表現為接受高等教育學生數量的增加,并無實質性的變化。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大眾化,而不是實質性的大眾化,只實現了“入口”的大眾化,而沒有實現培養過程和“出口”的大眾化。高等教育同各高校一樣,經歷了這一“殘缺”發展。實踐科學發展觀,要在解決德育、智育、文化、創新等教育質量問題上下功夫,廣泛開展全校范圍內大調研、大討論活動,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和質量中心,找準教育質量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找到解決難題的突破口,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高校教學規劃、教學目標、教學發展等正確思路和政策措施。將育人與提高質量相結合,進而實現辦學質量和高校發展又好又快。
科學發展觀是實踐的發展觀,實踐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將走向成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又是一項艱巨的實踐任務。高等教育踐行科學發展觀,應在辦學理念、辦學實踐兩個層面嚴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謀求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要處理好規模與質量、特色發展與全面發展、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教學與科研、教學與行政、大樓與大師、學術與學術評價體系、理工與人文等多重關系。
[1]謝維和.科學發展觀與教育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4).
[2]滑思忠.構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觀[J].繼續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