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明縣人民醫院(274500)海風森
膽瘺是膽道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于膽囊切除72小時以后的膽瘺稱為遲發性膽瘺。近10年山東省東明縣人民醫院發生遲發性膽瘺11例,占全部32例膽道手術后膽瘺的34.3%,但因腹腔引流管多已拔出,膽瘺隱匿易被忽視,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現就本院發生遲發性膽瘺病例報告如下:
山東省東明縣人民醫院2000年6月~2010年8月共發生遲發性膽瘺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齡37~72歲,慢性膽囊炎合并結石3例,膽囊萎縮合并結石2例,急性膽囊炎合并結石3例,Mirizzi綜合征I型1例,膽囊癌2例均合并結石。其中4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LC),5例開腹膽囊切除(OC),膽囊癌1例行OC,術后病理證實為腺癌;另1例術中冰凍切片提示膽囊腺癌,行膽囊切除、肝楔形切除、肝十二指腸韌帶淋巴清掃。本組10例肝下引流管放置時間48~72小時,1例因肝下引流液較多,尚未拔管,于第4天發現引流液由淡血性轉為膽汁。膽瘺發現時間4天~70天,平均15天,出現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10例,伴發熱;4例出現黃疸,6例出現膽管擴張。
經腹部穿刺診斷9例,B超診斷5例,CT診斷3例,1例誤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膽瘺部位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診斷4例,1例膽囊床細小膽管損傷,1例膽囊管破裂,1例右肝管損傷,1例膽總管損傷。經皮肝膽管造影(PTC)診斷2例,2例均為膽囊癌病例,1例膽囊管破裂,1例肝外膽管破裂。術中膽道造影3例,1例膽囊床細小膽管損傷,并經5號針頭穿刺膽總管,注入亞甲蘭,膽囊床局部染色;1 例殘留膽總管結石,鈦夾脫落;1例示膽總管下端占位,經膽道探查,膽總管壁隆起狹窄,活檢送病理,提示炎性包塊。還有1例術中證實膽囊管結扎線脫落。低流量瘺多為膽囊床細小膽管損傷,膽汁漏出量小,腹膜炎無或局限,病史長,合并感染時可出現彌漫性腹膜炎;高流量瘺多為較大膽管損傷或破裂,膽汁漏出量大,多合并彌漫性腹膜炎,伴高熱,病情發展迅速。1周內發生膽瘺多為醫源性損傷或膽囊管處理不當所致,超過1周多為膽管狹窄致繼發性膽管破裂或線結脫落而出現膽瘺。
行B超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2例,1例治愈,1例癥狀未能緩解,CT引導下穿刺置管1例,癥狀未能緩解,失敗病例開腹T管引流及肝下引流。尚未拔管病例ERCP發現右肝管損傷,行鼻膽管引流,13天后膽瘺愈合,15天后因黏連性腸梗阻再次手術而致腸瘺,經3個月綜合保守治療治愈。膽總管結石病例取石后行T管引流。腫瘤病例1例放置T管,另1例因腫瘤局部浸潤無法解剖膽管,穿刺置管,均行膽總管-空腸搭橋內引流術,膽總管下端炎性包塊病例行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T管引流術,終因膽汁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于2個月后死亡,手術病例均放肝下引流管。
4.1 遲發性膽瘺發病較晚,又不能及時發現,常導致較為嚴重的后果,給患者造成再次手術的打擊,甚至病情無法逆轉,常見的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值得注意。
4.1.1 膽囊管瘺的幾種情況 Clot三角炎癥及纖維化、Mirrizi綜合征等情況,由于解剖不清,膽囊管本身結扎不可靠或僅結扎而未縫扎,待局部組織水腫消退,結扎線松脫而出現膽瘺。LC術時由于鈦夾夾閉不牢靠而脫落,在膽囊管較短時更容易出現。也可因鈦夾過緊,在夾閉處組織壞死而鈦夾脫落,在急性炎癥期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膽囊管處理結束后又因局部沖洗、止血、辨認三管關系、探查膽總管等反復操作而致結扎線或鈦夾松動,這一點要引起注意。膽總管下端的狹窄,如殘留膽總管結石、十二指腸乳頭或Oddi氏括約肌的炎性狹窄、腫瘤浸潤等,可使膽汁引流不暢,膽管壓力增高而導致繼發性膽囊管破裂或線結、鈦夾脫落。
4.1.2 膽管瘺的幾種情況 電凝時間過長,離膽管太近,均可灼傷膽管,焦痂脫落或局部組織水腫壞死而發生膽瘺,這種情況多在3~7天發生。膽囊管過短,離斷膽囊管后,膽囊管回縮使鈦夾緊貼膽管而刺穿膽管。炎癥、纖維化及肝內膽囊等層次不清使膽囊床分離過深,損傷細小膽管、副肝管甚至右肝管,因出血反復電凝致組織水腫暫起到壓迫作用,72小時后水腫吸收而出現膽瘺。膽總管下端狹窄,膽管壓力增高,可致膽管破裂,尤其是肝外膽管。
遲發性膽瘺的診斷較為容易,腹穿抽出膽汁,伴有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診斷成立,但要和消化道穿孔鑒別,在病情允許情況下可作造影以明確診斷,但不能延誤病情[1]。
4.2 對遲發性膽瘺的防治,既要避免醫源性的損傷,又要重視可能引起或已存在的膽管狹窄的疾病的預防和治療[2]。對Clot三角因纖維化、炎癥以及膽囊管過短、膽管擴張等情況應縫扎膽囊管;或殘端上雙鈦夾,遠端鈦夾應較近端鈦夾稍緊,防止結扎或鈦夾脫落,但要避免鈦夾離膽管太近,寧可放棄膽囊側上鈦夾的努力。解剖Clot三角時,寧傷膽勿傷管,分離組織要薄,以看到電凝鉤為度,每次電凝時間不能超過3秒,同時要辨清三管結構,保留恰當的膽囊管長度(0.2cm~0.5cm),過短損傷或致膽管狹窄的可能性增大,過長則可能引起殘株膽囊炎甚至殘留結石,膽囊床剝離層次不清。
為防止損傷膽管,必要時行術中膽道造影,以判斷膽囊與膽管的關系,盡可能切除膽囊壁,有人主張為避免損傷膽管可行膽囊大部切除,筆者認為該法殘留膽囊壁具有分泌功能可能導致膽瘺,也有癌變的報道。膽囊床出血較多,反復電凝并不能達到止血效果,反而使創面加深,出血更多。LC時不得不中轉開腹,應先壓迫出血創面,使用明膠海綿或止血膠原蛋白,多可達到止血效果。
對Clot三角解剖困難及膽道惡性腫瘤病人,應作預期的膽瘺引流手術以保證手術后膽汁充分引流,依不同情況作內引流或外引流。為提高診斷水平,避免術后膽管殘留結石,積極對十二指腸降部潰瘍及慢性胰腺炎等進行治療,避免膽管狹窄。
一旦出現遲發性膽瘺應判斷膽瘺的性質,高流量瘺還是低流量瘺,以及膽瘺的部位。病情發展迅速的高流量瘺及合并感染的低流量瘺應果斷手術,病情相對穩定考慮為低流量瘺可能或發現較早的病倒可在CT或B超引導下穿刺置管,同時行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BD),膽管擴張的病人也可行經皮經肝膽管引流(PTCD)。要注意穿刺置管存在管徑較細引流不徹底,鼻膽管有時置管困難、脫落、引流不暢、患者痛苦時間長、繼發胰腺炎等問題。PTCD對合并有高位膽管梗阻的膽瘺病人引流效果好,ERCP對于合并梗阻或狹窄的高位肝門部膽瘺病人不適用。生長抑素抑制膽汁分泌,在保守治療膽瘺時其作用不容忽視。病情若無緩解,應及時手術治療[3]。手術的目的是保持膽管流通暢,腹腔引流徹底。膽囊管破裂因局部炎癥水腫,再次縫扎已不可靠,應同時行T管引流,若為膽管損傷,不能單純修補,應行T管引流,可起到堵瘺和引流的作用。黃疸及膽管擴張的病例,術前依不同情況行ERCP或PTCD,判斷狹窄性質及程度范圍,以利于手術方案的制訂。殘留結石及十二指腸乳頭或Oddi氏括約肌炎性狹窄者術前應行內鏡乳頭括約肌切開(EST),不必強求取出結石。膽瘺內引流術應以簡單為主,因存在炎癥水腫,膽管空腔吻合(Roux-en-Y)要比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口瘺的可能性大,若同時放置支架管(T管),則吻合瘺的可能性降低。惡性腫瘤病人作搭橋內引流若全身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者,可行穿刺保守治療[4]。所有手術病人均應放置肝下引流管,由于局部炎癥水腫,腫瘤侵蝕,再瘺可能再發。
經內鏡膽道引流用于治療膽管梗阻及膽瘺已有報道,使病人避免了再次手術的創傷,但對于遲發性膽瘺腹腔積存的膽汁不能徹底引流,腹腔內膽汁化學損傷及感染較長時間存在,所引起的腹腔廣泛粘連,也是臨床不容忽視的問題。遲發性膽瘺病人多數病情危重,在這種情況下,不論采取何種方式,盡快徹底引流是控制病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