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力醫院(100073)龐軍 李澤慧 王莉芳
人力資源是醫院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護理人力資源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開發利用是保證護理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提高整個衛生人力系統的利用效率起著重要作用[1][2]。筆者就目前國內醫院護理人力資源的研究概況并結合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結論及解決思路進行綜述,以此為醫院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提供有力的依據。
1.1 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數量不足 護理人員的數量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指標來衡量:每千人口護士數、醫護比、床護比。
1.1.1 每千人口護士數 隨著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各種高新技術不斷涌現,護理工作量迅速增加,加之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醫院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實行減員增效[3],致使護理人力資源數量嚴重不足,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護理人員隊伍一直不斷壯大,但是護理人員的總數仍然遠遠低于WHO建議的護理人員數量標準,即每千人口中應有2名護士[4]。2004年國際護理管理學術會議上披露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千人口中護士僅有1人,每千人口護士比例在全球排名倒數第三[5]。1998年WHO的統計數據顯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每千人口護士比例已經達到3人以上,部分發達國家甚至高達25~40人[6]。
1.1.2 醫護比 據《2008年中國衛生統計提要》[7]顯示:截至2007年底,全國執業(助理)醫師201.2萬名,全國注冊護士總數為154.3萬名,全國護士總數占衛生技術人員的34%,醫護比為1:0.77,每千人口注冊護士雖然增加到1.17人,但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07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公布的數據統計結果可知,澳大利亞的醫護比為1:2.78,每千人口護士數為9.38。美國的醫護比為1比3.66,每千人口護士數為9.37。新加坡的醫護比為1比3.03,每千人口護士數為4.24。日本的醫護比為1:3.93,每千人口護士數為7.79。通過比較發現,我國總體上的醫護比例倒置,護理人員配置數量明顯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8]。世界銀行組織在《1993年世界發展狀況》中就指出,醫師同護理人員的比例應該達到1:2或1:4[4]。
1.1.3 床護比 床位與護士的編配比例是反映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的主要方面,也是決定護理人員工作量和影響護理質量的重點[9]。目前,我國醫院病床與護士的比例還是按照1:0.4的配置標準,這個標準是依照我國衛生部1978年制定的《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執行,近三十年來這個配置標準一直沒有進行修訂,盡管如此,很多醫院還達不到這個標準,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醫院只有10%[10]。而國外醫院的床護比,美國為1:1.6,法國1:1.2,日本1:0.9~1.2[11]。由此可見,按照我國現行標準配置的護理人員數量已不符合當前醫學模式的轉變、不能滿足社會對護理的高質量的需求。
1.2 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利用職責不清 護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特定的工作范疇和技術規范,護士是具有很強專業性和技術性的人才[1]。而目前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大多數護士的崗位職責界定不清,沒有體現專業技術水平,醫院的輔助支持系統不到位,護士承擔著大量的非護理工作。雷靜等[12]指出,目前,護士從事工作中,有25%屬于非護理專業性工作。如記賬,催收住院費用,取送維修儀器、藥品、物品等。這種狀況加劇了臨床護理人員不足的矛盾,造成護理人力資源浪費。1.3 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利用質量不高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院高精尖設備越來越多,儀器的使用、操作、管理需要人力,護士責無旁貸。各專科技術不斷提高,也需要護士承擔一定工作,護理工作內容不斷豐富,范圍不斷擴大[13]。而我國的臨床護士學歷水平偏低,護士的學歷以中專為主(75.55%),大專(22.14%)和本科(2.21%)比例較少,碩士及以上學歷最少(0.07%)[9]。目前,我國的護理教育仍以培養通科護理人才為主,缺乏高層次專科護理人才的規范化系統培養[13]。護理管理者中相當一部分沒有受過管理知識的系統培訓;護理業務知識還不能完全跟上現代醫學新理論、新業務、新技術的飛速發展[3]。
1.4 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利用結構不合理 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保證人員結構的合理性,目前在我國的臨床工作中由于實際在崗護士人數不足,導致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利用結構不合理,表現在5個方面:一是護理崗位與職稱不符,各層次的護士沒有在相應崗位上發揮其專業優勢[14],大部分醫院對護士的管理是簡單的“平臺式”管理,所有護士不論學歷、職稱、職務承擔著同樣的責任與義務,資金分配制度也不考慮技術含量,這種現象嚴重挫傷了高學歷、高職稱的護理骨干工作積極性[1];二是護士職責層次不清,不同學歷、不同職稱的護士承擔同樣的工作,使有限的人力資源不能做到合理安排,高年資護士甚至在做初級護士的工作,新護士基礎還沒打牢,就匆匆忙忙頂到一線值班;三是臨床科室和非臨床科室之間的配比不合理,一線護士不斷地向非臨床科室流失,特別是一些年資高的護士,尋找各種原因主動要求退居“二線”,向門診、供應室等非臨床科室轉移,造成了臨床一線缺乏護理骨干;四是許多基層醫院行政部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部分由護理人員擔任,雖然她們是專業護理人員,但實際上已經不從事護理工作,而在管理上屬于護理人員編制,參加護理職稱評定;五是由于醫院加快發展,新業務、新技術的不斷引進和開發造成許多技師崗位人員緊缺,醫院為了降低用人成本,將一些護理人員轉移到非護理專業技術崗位。
2.1 護理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在醫療機構體制改革進程中,人力資源戰略中的人才戰略和低成本戰略日漸成為醫院生存和發展主要戰略[3]。護理人力資源的配置與護理質量緊密相關,我國基層醫院護理人力資源配備不足問題,已成為嚴重影響護理質量的因素。特別是一些醫院領導重醫療輕護理,為了降低醫院工資成本,招聘一些合同護士,正規編制的護士被合同護士所代替,護理隊伍的穩定性不能保障,隊伍的素質堪憂。在護士應當履行的職責中,注重執行醫囑,忽視了主動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偏重于治療性措施;注重技術操作,忽視與病人的溝通交流,因而整個護理過程的質量下降。有研究表明,缺編所致的護士超負荷勞動,使護士心理疲憊,抱怨情緒增加,成為影響服務態度的重要因素。護士的工作滿意度降低,直接影響了護理質量。因此,根據實際需要配置護理人力資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2 護理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的必要性
配置護理人力資源恰當與否直接影響醫院的運行效率,是直接影響病人安全保障的關鍵所在。陸小英等[15]借鑒國外研究結果顯示:內科病人中,注冊護士的比例越高,尿路感染、肺炎、上消化道出血、休克的發生率越低,平均住院日越短;外科病人中,注冊護士的比例越高,尿路感染發生及搶救失敗率越低;注冊護士的比例提高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而目前我國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存在專業分布不平衡,配置效率不高等諸多問題,臨床上往往只考慮床位數與護士人數的比例,忽視了專科特色、科室病床使用率以及病人的需求。而按照國家對護理人力資源管理考核標準,要求嚴格按照《護士條例》規定實施護理管理工作,制定健全的護理工作制度、崗位職責、護理常規、操作規程等,并保證實施。對各護理單元護士的配置有明確的原則與標準,確保護理質量與患者安全,病房護士與床位比至少達到0.4:1,重癥監護室護士與床位比達到2.5~3:1,醫院護士總數至少達到衛生技術人員的50%。因此如何適當地爭取護理人力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潛并合理使用護理人力資源是現階段護理管理者應當重視和思考的問題。
護理人力資源作為護理隊伍的主體,決定著護理學科發展的方向與前景,護理人員隊伍的合理配置和長久建設不容忽視[9]。為此,筆者提出護理管理設想:通過更新護理觀念、創新護理機制、整合護理資源和細化護理分工等方法,使護理人力資源從數量、結構等方面達到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以建立優質、高效、低耗的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的思路。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對護理人力資源配置進行系統、多層次的研究,為達到醫院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提供依據,建立適合目前我國國情的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