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是我國血吸蟲病流行重點省份之一。全省有9個市50個縣(市、區)的361個鄉鎮,2436個行政村為血吸蟲病防治地區,以縣(市、區)為單位的血防區人口2145.7萬人,以流行村為單位直接受威脅人口676.8萬人。截止目前,全省血防區已有17個縣(市、區)為血吸蟲病傳播阻斷地區,涉及人口635.9萬人;有6個縣(市、區)為血吸蟲病傳播控制地區,涉及人口224萬人;有27個縣(市、區)為血吸蟲病疫情控制地區,涉及人口有1285.8萬人。全省現有釘螺面積2.85億m2,易感地帶面積6431萬m2,現有的釘螺90%分布在江、湖、洲灘,這些地區受長江水位漲落的影響大,難以消滅;另有10%的釘螺分布在較大的河流、灌區及復雜的山區環境,治理難度都很大。據2009年統計,全省血防區居民血吸蟲平均感染率為0.54%,局部地區人群感染率還比較高,血吸蟲病感染地還比較多。總之,受復雜環境、洪澇災害、水系變化、人口流動、投入不足、區劃調整等因素影響,血吸蟲病傳播流行因素沒有根本改變。血吸蟲病預防控制和綜合治理工作仍是我省一項長期、艱巨而繁重的任務。省林業廳作為省地方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多年來,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血防工作綜合治理的統一部署,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按照“政府領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血防工作機制要求,積極實施林業血防工程。
尤其是2007年在安徽省正式啟動抑螺防病林重點工程以來,通過在疫區(23個縣(市、區))實施抑螺防病林工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積極有效地開展對血吸蟲病的綜合防治,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截至目前,安徽省已完成抑螺防病林工程造林55.35萬畝。2008年得到了國家血防綜合治理考核組的高度評價,幾年來省林業廳連續獲得省政府血防領導小組考評優秀單位。在去年的全省血防工作會議上,趙樹叢副省長對林業血防有著高度的評價。
近幾年專家監測,林業血防工程建設取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一是抑制釘螺成效明顯。通過工程建設,改變釘螺 生環境和減少易感地帶釘螺面積50余萬畝。二是工程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水土流失、土壤侵蝕度明顯減輕。三是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抑螺防病林項目新增就業人口近30多萬人次。特別是結合抑螺工程綜合治理,各項目區建立了新型的農林復合種植模式,通過在林下間作經濟作物、蔬菜,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灘地釘螺密度,減少血吸蟲病的感染,而且還可避免藥物滅螺所產生的化學污染,同時林木還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林業血防工程林農間作面積達40多萬畝,疫區農民目前僅間作收入每年每畝可增收1000元。
通過多年的工程建設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抑螺防病林工程是一項涉及面寬、老百姓擁護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工程建設成效取決于全省上下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社會的廣泛參與。
林業建設和血防工作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緊密相聯,搞好林業生態建設,對改善疫區血吸蟲的 生環境,提高疫區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意義重大。作為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同時也是省血防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重任在肩,責無旁貸。我們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抓好血防區的林業生態建設和搞好林業血防工程建設,作為造福百姓、履行職責的一項制度,認真組織實施。省林業廳成立了以由廳長為組長、幾位分管廳長為副組長、有關職能處室參加的林業血防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制。每年專門召開全省林業血防工程整地現場會、造林現場會,下達任務、交流經驗、制定措施,并在現場與實施項目的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簽訂責任書,實行年度目標考核制。各個項目縣也都分別成立了工程實施領導小組。在每年造林期間,林業廳定期通報任務完成情況,廳領導班子成員分片包干深入一線進行檢查指導,督促任務落實,強有力地推動了林業血防工程的順利有效進行。
各血防項目縣(市、區)接到任務后專門組織技術人員對“三灘”以及疫區進行認真調查,摸清本區域內需要治理的情況,按照突出重點,規模治理,相對集中連片的原則,及時制定各地工程建設的年度實施方案。為了把好工程建設的質量關,省林業廳將各個年度的林業血防項目全部委托省林業科學院、省農業大學進行造林作業設計,將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鄉村地塊,并從種苗質量、整地標準、樹種選擇、林種配置、管護措施等方面提出嚴格要求。省廳還組織由省發改委、省地病辦、省血防所等單位的血防專家參加的審查會,專門對林業血防作業設計進行嚴格評審把關,杜絕了邊造林、邊設計現象的發生。
林業血防工程質量管理事關工程成敗。為此,省林業廳采取多措并舉。一是加強工程建設指導。先后出臺了《關于強化重點工程管理,全面提高營造林質量的意見》、《安徽省抑螺防病林項目建設監理工作實施意見(試行)》,成立了重點工程造林質量管理辦公室,加強對工程建設的組織、指導工作。二是嚴把造林各環節質量關。主要包括造林設計關、苗木關、整地造林施工關。在造林前清除蘆葦,并進行機械墾翻、開溝瀝水等;在整地造林中,實行技術干部跟班作業,嚴格技術標準;造林結束后,強化撫育管護,落實管護責任,確保造林成林。三是加強檢查監督。對林業血防工程實地全面監理。此外,每年工程造林,實行縣級自查、市級抽查和省級核查的“三查”制度,對不合格造林嚴格督促整改。
各地大力推行以國家林業血防重點工程推動大戶造林的有效模式,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過去要我栽樹變為我要栽樹,由被動應付變為主動投資,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血防區植樹造林資金不足問題,林業血防工程建設步伐大大加快,質量明顯提高。如省重點區工程區懷寧縣通過租賃承包、聯戶入股、農戶自營等形式,吸引了社會資金投資造林。宿松縣把血防區農戶手中閑置的荒灘荒地有償地轉讓給香港樹參天和江蘇金 木業等林業龍頭企業,這兩家公司采用挖掘機進行土地平整、翻耕、開溝、挖渠、加高 堤,使血防區的林業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石臺縣將林業血防工程與森林旅游開發相結合,圍繞 牛降和秋浦河漂流旅游開發,建成橫渡石橋經果林觀光園3000多畝, 牛降大棗采摘園300多畝,群眾已從中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如今碩果累累的經濟林成了石臺縣秋浦河沿岸一道 麗的風景。
血吸蟲病綜合治理是血吸蟲病防控的治本措施。為認真實施好血吸蟲病綜合治理,省林業廳積極與各有關部門聯合制定了加強做好血防區建設項目中血吸蟲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意見,一方面協調將國家重點血防項目落實到重點地區重點村的重點有螺環境實施,發揮血防綜合治理效益;另一方面協調將農業、水利、林業等其它在血防區實施的項目結合起來,在實現項目自身目標的同時,充分發揮項目的血防綜合效益。圍繞當地血防規劃目標,確保各重點項目實施,控制螺情、病情,發揮綜合治理項目的血吸蟲病防控效益,血吸蟲病綜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
盡管安徽省林業血防工程成效顯著,但在幾年的工程建設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主要有:①工程區造林成本高、投入大、資金相對短缺;②原規劃地類與實際發展有些脫節,每年有的地方難以落實國家下達的任務;③林下經濟潛力開發不足;④不同程度地存在重造輕管現象;⑤林業血防科技領先,但推廣應用不足等。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作為省地方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又是全國“興林抑螺”的發源地,林業廳對血防綜合治理高度重視,廳領導多次強調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林業血防工作在綜合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做好林業血防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全省血吸蟲綜合治理的重點、難點就是林業血防工作的主戰場。進一步加大林業血防建設的投入,強化林業血防工作的管理,快速提升血防綜合治理成效是下一步林業血防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將認真吸取過去血防工作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要切實解決過去林業血防項目單一、資金分散、部門單兵突進、重點不突出、綜合效益不明顯的問題。這不僅是“十二五”血防工作攻堅的最迫切要求,更是如期實現血防綜合治理目標的現實需要。各級林業部門在今后的林業血防建設中一定要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在確定建設目標時,要把林業血防工程建設目標納入到綜合治理目標體系中;在布局建設重點時,要主動納入到整個預防重點區域中,并與其他部門的重點區域實現有效結合;在分解落實建設任務、確定山頭地塊時,要充分征求同級衛生部門的意見,確保林業血防發揮應有的綜合效益。以彭鎮華先生來皖檢查指導和省專家組成立為契機,加大科技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的力度,開創林業血防建設的新起點,真正做到治理一片,見效一片,受益一片,鞏固一片。
實施好林業血防,必須以項目作支撐,以資金作保障。省林業廳將切合實際地謀劃好安徽省林業血防“十二五”規劃,進一步加大爭取項目和資金的力度。同時,不斷加深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創新機制,優化投資環境,積極推進林地使用權、經營權的流轉,吸收各種社會主體的資金投入,調動林業專業技術人才的科技投入,動員廣大疫區的勞力投入,更好地促進林業血防工作的發展。
安徽省疫區林業通過長期艱苦不懈的奮斗,集中力量開展大規模的人工造血防林的時代已過去。而且“十一五”期間大面積的血防中幼林急需撫育經營。今后不僅要將調整優化血防林結構,將國家重點林業血防工程作為促進富民的主要抓手,更要將林業血防工作的重心由面上的造林綠化轉移到與森林經營并重上來,把血防林撫育作為盡快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從而作為更有效地抑制釘螺滋生的突破口。同時在工程區加大推廣應用林農、林漁、林藥等復合經營的成功模式,充分利用地力,增加林地產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因地制宜地狠抓特色血防林、效益血防林,促進林業血防經濟效益新飛躍。
通過在血防區多年的定位監測,抑螺防病林建立后,釘螺活螺框出現率下降80%以上,感染螺框出現率下降90%以上,人群血吸蟲病感染率減少50%左右,急感發病率幾乎為零。在環境與健康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的今天,林業基本實現了由農村社會的“配角”向基礎地位的轉變。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林業血防產業不斷壯大,正在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龍頭產業,成為疫區經濟的支柱產業,不斷替代“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傳統產業,促進了疫區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實踐證明林業血防已成為生物措施防治血吸蟲病的有效手段,體現了其特殊的優越性,無疑是生態建設服務于人類健康的典范,這正是林業具有多種功能的典型體現。我們不僅要向疫區各級黨政領導宣傳好,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對林業血防建設的重視和支持。同時更要向廣大疫區群眾宣傳好林業血防生態效益與脫貧致富的成功典型,再掀新一輪林業血防建設的高潮。
為將這項民生工程做得更好,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為鞏固和發展林業血防工作成果,努力實現2015年安徽省血防規劃目標,急需得到國家林業局抑螺防病林項目的大力支持。懇請國家林業局在制定“十二五”林業血防規劃時,進一步加大對安徽省的支持力度。
2)抑螺防病林項目在幾年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小問題,如有的地方造林地無法落實;有的地方造林空間雖大,造林積極性也很高,同時又是安徽省血吸蟲較為嚴重的區域(特別是東至、太湖等縣),但卻未能爭取到抑螺防病林任務,治理速度緩慢。建議國家林業局會同國家發改委按照安徽省當前的實際情況盡快調整“十二五”項目規劃中的建設區域、建設任務等。
3)隨著經濟的發展,項目造林成本明顯提高,但項目缺少實施工作經費,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再者林業血防項目中央投資比例低(占總投入的1/3),地方配套資金占2/3,且難以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建設質量。建議國家局在制定林業血防項目時,提高造林單位成本,同時給予林業部門一定的管理工作經費。
4)由于過去造林成本不足,林分質量不高,抑螺防病效果較差,待更新改造,提高林分質量,以達到抑螺防病的最佳效果。建議國家在調整規劃時考慮低效林改造內容。同時,也建議血防林建設同國家木材安全以及碳匯林業等結合。
5)懇請國家林業局血防專家、省專家繼續關心支持安徽省林業血防建設,進一步加大對血防林的檢查、督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