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 楊小萍
據預測,2030年 ~2050年的 20年,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形式最嚴峻的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人口老齡化直接考驗著社會福利設施的承受能力,也對我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深入研究現階段養老服務設施的特點,分析未來的發展趨勢,整合社會養老資源,適度發展社會養老服務設施,成為當前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國現階段的養老服務設施名稱繁雜、類型各異,大致有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安老院、養老院、福利院、護理院、護老院、護養院等名稱,而這些養老設施職能相似,接待對象和服務內容大同小異,分工很不明確,分類極不規范,給運營和管理帶來極大的不便,同時也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1.2.1 養老形式基本依賴家庭型養老模式,社會性養老機構仍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仍以傳統家庭養老為主,只有 1%的老人生活在養老機構中,但居家養老服務尚未形成有效機制,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缺乏有效的社會保障。社會性養老機構數量少,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不齊全,服務人員總體素質和服務水平較低。
1.2.2 社會性養老設施的收住對象大部分為健康老人
由于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我國現階段養老設施的服務對象尚局限于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而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缺乏專門的收住養老機構和設施。據調查,我國有 80%的養老機構收住對象為健康老人,很少有為需要 24 h護理和癡呆老人提供服務的養老機構,這部分老人的養老成為難題。
1.2.3 養老機構的所有制狀況單一,總量不足,供需結構矛盾突出
我國現階段大部分的養老設施為國家或集體所有,民營資本介入少。公辦養老機構采取差額撥款或者全額撥款的方式維持其正常運營。在設施總量尚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不同所有制養老機構的競爭力差距明顯,公有制養老機構一鋪難求,而民辦養老機構卻入住率極低,供需結構矛盾突出。
據調查,目前大部分老年人希望與家人一起生活,居家養老是他們的第一選擇。許多 70歲以下的老人在家庭生活中仍然發揮重要的作用,居家養老是發揮余樂的最好方式,并且我國社會養老資源不足。
首先,針對不同需求的老人需配備不同的養老設施。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現階段的老年人有人口規模巨大、老齡化發展迅速和“未富先老”的主要特征,不同需求的老人需要不一樣的養老條件。如 70歲以下的老人仍然能夠在服務社會、教育子女、管理家庭方面發揮作用,居家養老是他們的最佳選擇;而生活不能自理又無親人的老人則需要專門的護理院收住,管理其飲食起居和康復保健。另外,居民的家庭狀況、居住區位、子女贍養能力的差別也使得人們對于養老設施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趨向。
其次,針對生活無法自理老人的養老設施將成為社會性養老設施建設的重點。
從發達國家的趨勢來看,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是養老機構首先要考慮收住的對象,養老機構首先是一項公益事業,是社會福利的重要體現,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關注弱勢群體。
再次,養老服務設施將加強對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關懷。
現階段的社會性養老設施缺乏家庭的溫情,在功能性、舒適性和服務性方面仍然遠遠不夠,針對老年人特別害怕孤獨的特點,未來養老設施的建設將在這方面越來越完善,形成以其先進的設備和周到的服務來吸引大量老年人離開家庭聚居在一起的局面。
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很長一段時期內,大部分老人仍將以居家養老的方式安度晚年,在老年人從居家養老到社會養老過渡的時期內,社區養老將發揮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將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場所、設施建在社區,貼近老年人生活,便于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接受日間照料和健康指導等服務,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包括文體娛樂、老年互助服務等;
2)為不能或不愿出門的老人,主要是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上門提供保潔、送飯、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和護理,開展治療、康復等服務,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問候制度,提供緊急救援和安全保障服務,使社區成為居家養老的支撐基礎。
以老年人居住需求為原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居民養老觀念的更新及居民聚居方式的變化,分類整合各級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的名稱和內容,以滿足不同需求狀況的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要求。不同的老年人具有不同的服務需求,大致可分為三類:自理老人、介理老人和介助老人。自理老人,指生活行為完全自理,不需要依賴他人幫助的老年人;介理老人,指生活行為依賴扶手、拐杖、輪椅和升降設施等幫助的老年人;介護老人,指生活行為依賴他人護理的老年人。
對應以上老年人的分類特征,養老設施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見表1。
根據我國國情,大部分老人仍然依賴家庭養老的模式,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家庭規模的日趨小型化,更多的養老職能將由社會承擔,因此,因地制宜的建立分級分類的養老服務體系,將是未來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問題的重要措施。
在目前階段,家庭養老為主要的養老模式,但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無法滿足社會上多樣化的養老需求,需要在社區建立綜合性、多功能的服務站,提供定期上門服務、定點集中服務等設施;另外,對于有特殊要求的老年人,機構養老服務顯得尤為必不可缺。因此,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分級分類養老服務體系是發展養老設施的必然選擇。
增加現有養老設施的床位數,充分利用社會閑置資金、土地等資源,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傾斜養老家庭,推行行業市場化管理,設立準入制度,規范養老設施的建設和發展。

表1 養老設施的分類
隨著我國老齡問題的日益突顯,與老齡化有關的養老設施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從養老設施的分類整合入手,分析我國養老設施的發展趨勢,并提出針對性和可行性的發展對策,使得老齡化問題的研究更具有實踐意義,在我國當前養老服務設施需求日益增長的大背景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 劉 焱,張文山.我國養老設施分類整合探討[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9(6):37.
[2] 周宏星.杭州市區社會養老設施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西北人口,2007(2):41-42.
[3] 吳瑞君.人口老齡化的正面效應及其引導機制——上海市個案研究[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3(5):56.
[4] 周燕民,陳慶華.中國城市養老設施調研及設計建議[J].住宅科技,2003(11):83.
[5] 張祥智.村鎮養老設施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科技風,2008(14):91-92.
[6] 施 峰.人口老齡化:中國和平發展必須應對的挑戰[J].經濟研究參考,200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