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琿春市醫院,吉林 琿春 133300
慢性蕁麻疹屬自身免疫機制參與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它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粘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水腫。常不定時在患者身上、臉上或四肢出現一塊塊紅腫瘙癢的皮疹塊,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1]。本文選取2010年7-9月來就診的3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過敏原檢查,并進行脫敏免疫治療療效觀察,隨后進行護理,報告如下。
將2010年7~9月來就診的3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采取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5例,選取脫敏治療;對照組15例,進行皮膚科常規治療,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在12-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歲;病程3個月—11年不等。兩組患者年齡和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采用脫敏治療,在患者左上臂伸側皮內注射抗原皮試液,選擇皮試陽性者用組織胺稀釋液進行脫敏治療。對照組:采取皮膚科常規治療,如使用藥物安他樂 (成人始量為每次25mg,3~4次/d;并可逐步調整到每次:50~100mg,3~4次/d),外用爐甘石洗劑。
用藥后定時觀察患者癥狀和體征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如:水腫、紅腫是否消失;瘙癢程度是否減輕;每日發作次數是否減少等等,并結合治療前列出詳細的數據對比,以便判別患者治療后是否有效?
根據患者治療后癥狀和體征評分下降指數評價療效,療效計算公式為:療效指數— [(療效前評分—療效后評分)/療前評分]X100%。
有效:經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 (如:水腫、紅腫、瘙癢等癥狀消失,病情不再發作),療效指數≥90%;顯效:經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 (如:水腫、紅腫、瘙癢等癥狀明顯減輕,每日發作次數明顯減少),≥60%療效指數<90%;無效:經治療后癥狀無一好轉且病情反復發作,療效指數<20%。
采用SAS8.1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
經統計學處理,以上治療組中15例慢性蕁麻疹通過脫敏治療有3例有效,10例顯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有4例有效,2例顯效,9例無效,總有效率為40.00%,兩組治療情況進行比較 (P<0.01),兩組總有效率有顯著差異,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并且在脫敏治療過程中也未發現毒副作用。
治療前應通過詢問患者病史、皮膚變應原試驗及其他檢查詳細確認患者的病因,了解其病程、病情、年齡以及全身情況。
①排毒:迅速排出血液內毒素,恢復皮膚正常血液循環,重新組建遭到破壞的血管網,恢復正常血運,營養肌膚,使皮膚健康潤澤。②涼血:徹底清除體內濕熱瘀毒涼血潤膚,調理人體臟腑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使愈后不易復發。③止癢:止癢消斑,全面調節過敏體質,增強皮膚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皮膚病再次復發。④修復:改善皮膚微循環,增加血氧代謝,修復皮損,祛除病變組織,增強細胞活力,調節內分泌,促進皮膚再生能力,重建肌體平衡,長出健康皮膚。
①保持生活規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適應寒熱變化。②避免強烈抓搔患部,不用熱水燙洗,不濫用刺激強烈的外用藥物,以便惡化病情。③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治療慢性病灶,調整胃腸功能,驅除腸道寄生蟲。④忌食動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鮮發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飲酒。保持清淡飲食,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⑤調養生息:注意休息,減輕壓力,勿過疲累,適度運動。
慢性蕁麻疹是食物、吸入物、注射藥物等過敏引起的,治療方法較多較亂,臨床的常規治療方法主要是采用鈣劑、抗組織胺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治療時間長,易復發。脫敏治療對慢性蕁麻疹具有明顯的效果。脫敏治療是將提純的抗原物質逐漸遞增量注入體內,調節機體的免疫系統,使機體對過敏原的敏感性降低,達到治療目的。
本文治療組中15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通過脫敏治療后:3例顯效,10例有效,2例無效。且有效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由此可見對慢性蕁麻疹患者采取脫敏治療療效顯著、復發率低、副作用小,患者也可及早擺脫病情反復的痛苦。
[1]唐曙,姜培紅.克敏能口服治療48例慢性蕁麻疹皮膚劃痕征的近、遠期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1997,26(2):115.
[2]蔣永艷,張邵夫,劉樹芬,孫誠慧.慢性蕁麻疹的脫敏治療[J].山東醫藥,1992,18(04):102-103.
[3]王睿林,王琦.過敏性疾病中西醫診治異同[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9,15(0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