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 王德海 徐振山
摘要:就“沖突傳播”的形式而言,依照沖突雙方能否相互直接感知到對方所傳遞的信息為標準一沖突傳播可分為顯性傳播和隱性傳播兩種;如果按照沖突雙方所使用的傳播符號進行分類,則沖突傳播有語詞傳播和非語詞傳播兩類。沖突的本性是暴力的,但沖突傳播的本性卻并非如此。暴力和禮讓猶如沖突傳播的,充滿著張力。沖突傳播是暴力還是禮讓,要視沖突雙方采取的行動而定。人既能夠基于現實的考量爭取利益,同時也能夠基于現實的考量,避免使自己的損失最大化。這一反一正,既反映了沖突傳播的暴力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在沖突傳播中存在著以禮讓化解沖突的可能方向。非暴力作為一種沖突傳播的禮讓邏輯,不僅是一種理念,同時它也是一種可操作、可學習、可應用的原則、策略和表達方式。
關鍵詞:沖突傳播;禮讓;非暴力;農村社區
中圖分類號:B82-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1-0112-05
沖突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農村社區中,由于存在利益分化、價值觀差異、征地、環境污染、村級選舉以及公共服務不足等問題,因此,農民卷入各種沖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依據農民交往圈子,按照其情感投射距離遠近,農村沖突主要表現在家庭、鄰里、社區等層面。從價值判斷而言,可能沒人喜歡沖突,但矛盾的是,也很少有人能夠避免沖突。由于人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因此如何面對沖突便成為人一生中的必修課,這無論是對于自身還是他人而言都極為重要。但是在沖突中人們還需要禮讓嗎?一提到“沖突”這個詞,人們聯想的所指常常是暴力的場景,而暴力僅僅是沖突傳播的一個選項,作為自我之王的人有能力將沖突傳播導向禮讓性的一面。禮讓是傳播溝通的基本規則,適用于許多溝通情境之下。在沖突中,更有必要以禮讓待之,否則,沖突會給雙方造成日后難以跨越的心理鴻溝。
一、農村社區沖突傳播的雙向透視
沖突離不開傳播,離開了沖突雙方信息的傳遞,沖突便沒了意義。就“沖突傳播”的形式而言,依照沖突雙方能否相互直接感知到對方所傳遞的信息為標準,沖突傳播可分為顯性傳播和隱性傳播兩種。在顯性傳播中,沖突雙方能夠互相直接知覺到對方所傳遞的信息;在隱性傳播中,沖突雙方雖然無法直接知覺到對方,但仍能通過其他方式獲取對方所傳遞的信息。如果按照沖突雙方所使用的傳播符號進行分類,則沖突傳播有語詞傳播和非語詞傳播兩類。語詞傳播是指以語詞符號實現的傳播,口語傳播和書面傳播是其基本方式。非語詞傳播則是指借助于非語詞符號,如姿勢、動作、表情、接觸及非語詞的聲音和空間距離等手段而實現的溝通。將這兩種分類方式結合起來,則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在沖突傳播中,“①”代表顯性語詞傳播。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首先是指指責穢語。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顯性語詞傳播形式。例如,如果甲指責乙“你怎么這么不講理!”,而乙又以指責的方式回應“不講理的是你,你……”,那么雙方的沖突會進一步升級。其次是說理。這是一種較為平和的沖突傳播形式。沖突雙方能夠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就事論事,并且能夠平心靜氣地聽對方的話語同時又能理性地溝通。當然,說理的結果可以是沖突的和平解決,但也可能是沖突的進一步激化,升級為雙方的吵罵,最后進一步發展為借助于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的沖突。再次是評理。沖突雙方在沒有辦法達成一致時,通過尋求社區中有威望的、雙方都能認可的第三方,借助于這個中介進行理性溝通,這也是一種顯性傳播形式。
“②”代表顯性非語詞傳播。首先是指肢體的碰觸等形式。這些形式給雙方造成的傷害都很大,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傷害。其次是回避,主要是借助于避免直接接觸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是人們在交往中借助交談互表友好和認定的一種禮讓規則,但是處在沖突中的雙方,在相遇時則很可能遠遠地回避對方,以避免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相遇。由于這是建立在某一方已經知覺到對方存在的前提之下,因此實際上這仍是顯性傳播。再次是敷衍。當沖突一方主動與另一方搭話時,而另一方則用聲調的變化等副語言的形式,來傳遞自己的不滿或反感。副語言研究者迪保羅的研究發現,與面部表情相比,聲調反映的信息更加真實,因為面部表情可以控制,但說謊時聲調提高卻是不自覺的,可以真實地透露說謊者言不由衷的心態。
“③”代表隱性語詞傳播。首先表現為背后訴說。處于沖突狀態的一方,經常會在避免與另一方直接沖突的情況下,找其他人訴說或表達對對方的不滿,以尋求更多人的包括情感、輿論等在內的各種支持。而借助于中間人的傳遞,沖突的另一方也能獲知這種信息,但不是以一種雙方都能直接知覺到的形式,因此這是一種隱性的語詞傳播形式。其次是寫投訴信。這是一種借助于書面語言的溝通或傳播形式。尤其是在當下農村,群體性事件不時出現,利益受到損害的農民,常常借助于這種求助于上級組織的形式來尋求問題的處理和解決。當然,這更多地是在沖突一方明顯弱勢,或者雙方談判破裂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傳播形式。
“④”代表隱性非語詞傳播。常見的是耍小伎倆。例如,處于沖突狀態中的一方,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會采用在對方無法直接知覺的情況下,阻塞對方的下水管道、破壞對方的門窗、在對方的門前置放一些在民間看來屬于晦氣的物品等行為。當然,這種隱性非語詞傳播有不道德或違法之嫌疑,但無論從什么角度視之,這種方式對于沖突的良性解決都無法起到正面的作用。不過,由于這種方式仍然向對方傳遞出一種信息,因此這是一種隱性的非語詞傳播形式。這種形式常常發生于沖突雙方或者由于地位權力不平等而作為一種“弱者的武器”,或者由于沖突一方有其他心理顧慮等原因而采取的一種報復行為。
上述四種傳播方式中的任何一種,其所傳遞的信息都至少表征三種類型的意義。第一種類型的意義可以稱為信息的陳述性內容,其作用是對事件做出明確的陳述;第二種類型的意義可以稱作信息的關系性內容,其作用是說明信息傳達者和信息接收者的關系;第三種類型的含義可以稱作信息的態度性內容,其作用是告訴我們應如何理解這一信息或者對此應持什么樣的態度。Ⅲ如果要想充分理解某一信息就必須理解這一信息所傳達的三種不同類型的意義。例如,甲說:“你們村是怎么搞的,讓她來鎮政府鬧,今天市里來檢查,干什么吃的你們,趕緊過來在這一信息中,同樣有三種類型的意義,一是陳述性內容,就是這一信息字面上的含義,二是關系性內容,說明了這一信息傳達者與接受者之間地位的差異;第三是態度性內容,反映出這一信息傳達者的不耐煩的態度。
二、暴力和禮讓:沖突傳播的張力
沖突傳播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是暴力嗎?如果是的話,這是由于人的現實逐利性引發的嗎?是禮讓嗎?如果是的話,為什么跟其經常呈現的現象相違背呢?沖突的本性是暴力的,但沖突傳播的本性卻并非如此。暴力和禮讓猶如沖突傳播的兩級,充
滿著張力。沖突傳播是暴力還是禮讓,要視沖突雙方采取的行動而定。因此,在沖突傳播中,人仍是最關鍵、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掌握著沖突傳播的方向。作為一種主體性交流,沖突傳播是暴力還是禮讓,人作為沖突的主體應負有完全責任。從存在主義觀點而言,人需要勇敢地承擔起這個責任,需要具有理性解決沖突的勇氣。
(一)暴力:沖突本質在沖突傳播中的呈現
伴隨著沖突的不同層級,暴力程度也不盡相同,但暴力可以視作是沖突傳播的一個基本品性。當然,在此涉及對暴力的理解。暴力不僅指通常意義上的身體暴力,還包括諸如語言上的互相指責、心理上的互相傷害等形式。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暴力,都有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即暴力施加者對受害者的不同程度的傷害以及對雙方關系品質的傷害。
暴力就其可見形式而言,有熱暴力和冷暴力兩類。熱暴力是指有直接身體接觸并導致雙方受到傷害的一種形式。這更多是指給雙方造成的身體傷害,是一種身體的暴力。在農村社區沖突中常見的打架等肢體有意的碰觸就是這樣一種暴力形式。熱暴力給雙方造成的傷害很大。當下,農村社區中的群體性事件不少都以演化為熱暴力而告終。這種沖突對于農村社區來說,具有很大的破壞性,會增加當地社區的管理成本,如果管理不當,將不利于當地社區的和諧構建。據新華社報道,持續多日的廣西博白縣部分群眾圍堵鄉鎮政府事件,給當地造成了嚴重損失,政府大門、同墻、大批辦公設備、文件檔案在沖擊事件中被毀壞,少數肇事者還破壞、燒毀了數輛汽車、摩托車等。
冷暴力是一種實質上的“冷戰”,是指雖然并無直接身體接觸但仍給雙方造成傷害的一種形式。雖然冷暴力造成的更多是一種心理傷害,但是給對方甚至雙方造成的傷害很大,這一點常常為人所忽視。冷暴力常常采用前述的語言暴力、回避、敷衍、耍小伎倆等形式。反觀農村社區沖突,冷暴力現象比比皆是。例如,農民對干部簡單粗暴的工作作風有看法,氣憤地說干部“不像話”;而干部則對農民不服從管理,委屈地說農民“不聽話”。一個說對方“不像話”,另一個說對方“不聽話”,雙方便坐不到一起去,即使勉強坐到一起,也是帶著情緒,自然談不出什么理想結果。“不像話”與“不聽話”形象地反映了當前農村一些地區干部與群眾之間的沖突傳播狀況。
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暴力,都是對沖突傳播質量的戕害,都是以破壞雙方關系為指向的。對于信息溝通這一傳播的根本目的而言,只能起到一種反向的作用。因此,從價值判斷上而言,這些都是一種負面的沖突傳播。
(二)禮讓:沖突傳播的理性要求
人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存在物,是群居動物。“人只有在人群中才成為人,如果人群要完全存在,就必須有幾個人。”由自然人群到固定的組織再到民族,人不斷地從人群中尋找定位和安慰,以群體一員的角色參與到以社區為舞臺的表演之中,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來自群體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沖突更多的是以一種負功能而呈現出來的。但人之所以為人,其有別于動物之所在,便在于人既能夠基于現實的考量爭取利益,同時也能夠基于現實的考量,避免使自己的損失最大化。這一反一正,既反映了沖突傳播的暴力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在沖突傳播中存在著以禮讓化解沖突的可能方向。
禮讓是人作為群居動物,出于對對方“面子”的維護而采取的一種行為。面子具有相互聯系的兩方面: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消極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個人自由不受干涉的權利;積極面子指的是個人的正面的自我形象或“個性”,包括希望這種自我形象受到贊許、喜愛的愿望。在社會交往中,交際者必須注意照顧或增加彼此的面子。許多傳播行為如沖突從本質上來說是威脅面子的,因此需要以禮讓的方式,以減少對面子的威脅。
禮讓作為一種通行的傳播規則,對于傳播效果的達成具有重要的形式規范作用。由于沖突作為溝通情境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沖突雙方在沖突中便更需注重禮讓這一溝通規則。禮讓根據形式與文質是否融合,可以分為實質禮讓和虛假禮讓。禮讓本質上是“心”與“意”的二者合一,兩者的隔離則是一種虛假禮讓。而虛假禮讓無益于良好的溝通,實質上是一種冷暴力,甚至比通過語言或身體上的宣泄所造成的后果更要糟糕,因為這種虛假禮讓,通過“點到即止”的形式,否定了進一步協商溝通的可能性,阻斷了達成妥協或諒解的可能路徑,固化了雙方目前所處的沖突處境,對沖突雙方關系的修復造成了很大困難。
三、非暴力:農村社會沖突的禮讓邏輯
由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展出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作為一套較成熟的沖突傳播管理策略,對于我國現階段農村的沖突傳播的管理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在馬歇爾博士看來,暴力并非僅指身體、精神的暴力,同時也包括語言的暴力,即語言也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農村社區中的許多人際沖突,往往起始于沖突雙方的相互語言攻訐,隨著語言暴力的螺旋式上升,最終以身體的暴力告終,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利益俱損。因此,非暴力溝通被稱為愛的語言。它關注溝通中語言的組織與表述,強調在語言中灌注對他人的愛和尊重的因子。但就馬歇爾博士的非暴力觀來看,他更多關注的是語言的暴力,而本文則認為不僅語言的暴力,包括非語言的暴力都應該受到重視。任何熱暴力和冷暴力都是對雙方的傷害,都是對雙方關系品質的損害,都需要受到重視。
非暴力既是一種愛的邏輯,同時也是一種愛的行動。無論是在語詞傳播層面,還是在非語詞傳播層面,它講究的都是一種理性、平等溝通,強調通過雙方共同的友好對話,以協調雙方的觀點和立場,為沖突的可能解決創造積極的氛圍。非暴力作為一種沖突傳播的禮讓邏輯,不僅是一種理念,同時它也是一種可操作、可學習、可應用的原則、策略和表達方式,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如下4個層面:
1.強調非暴力的理念,強調對人的尊重。與人追求的外物相比,人的生命更為重要。我們要從內心充滿對人的生命的敬畏,不僅包括對自我生命,也包括對他人生命的敬畏,要在良性互動中去捍衛生命的尊嚴。在沖突傳播中,熱暴力尤其值得我們譴責,因為它是以傷害人的肢體、生命為目標的,而通過這種手段所獲得的遠比失去的要大得多,甚至無法用價值來衡量。從人本主義的視角觀之,人的本性是理性的,是善良的和值得信任的,人有能力產生自覺,認識和主掌自己的生命。這是我們的人性宣言,也是賦予人本身的責任和使命。只有從此信念出發,暴力才可避免,沖突的解決才有了理性的基礎和場域。
2.遵循非暴力的禮讓原則。在一般性的非沖突的傳播中,有研究者歸納出得體、慷慨、稱贊、謙虛、一致和同情等六個禮貌準則以作為人們行動的指導,幫助人們更好地溝通。這六個看似“貶己尊人”的準則,在實踐中是有幫助的。但在沖突傳播這種情境中,能否取得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檢驗。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效果要受到許多中介因素的影響,如對
方人格特征、環境因素等,另外,非暴力作為一種理念和原則,強調平等溝通與協商,非暴力既是目的,同時也是追求“雙贏”或“共贏”的手段。沖突雙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具有同等價值的。雙方的溝通是主體對主體的,而非主客體之間的。這種視對方猶如已的態度,并非示弱,而是現代人需要具有的基本禮貌之一,這為雙方的冷靜溝通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前提,有助于營造溝通環境。
3.運用非暴力的禮讓策略,能夠有效緩解沖突壓力,避免沖突升級,有利于沖突的解決和調解。非暴力的禮讓策略主要有積極策略和消極策略兩種。積極策略是指說適度謙讓、尊重或客氣的話。話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實際上要表達的意思。常用的言語手段包括:敬語、禮讓套話等。消極策略主要指說適度中和的話。消極策略主要以間接的言語行為來實施。在交際關系出現緊急狀況時避免使用激化矛盾詞語而使其表達的字面意義不同于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從而避開正面沖突,維持客氣氣氛。在沖突傳播中,沖突并非一下進發的,而是有個過程,積極策略有助于避免產生沖突。例如:“你為什么不早點來?”與“你為什么不早點來一下?”相比,多了一種詰問的味道,容易讓對方感到受到了挑戰。而消極策略則有助于避免激化沖突,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消極策略并非前述的回避沖突,而是以一種非暴力的方式,將情境化的沖突誘因降溫,將可能的矛盾導向將來在更平和環境中協商解決。
4.運用非暴力的表達方式,技巧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例如,在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之前,認真傾聽對方的立場和觀點。要懸置自己的觀點,不要急于做出評判,要認真發覺對方通過語言或非語言形式所傳遞出的顯性和隱性信息。再如,對于一些無禮的請求,如果以無禮的方式回絕,有時會引起一定的麻煩,如果采取一定的語言策略,則會避免使沖突激化。當然,就沖突傳播來說,模糊限制語并非最適合。比如,甲:今天的任務能完成嗎?乙(1):太多了,完成不了。乙(2):也許能吧。雖然,乙(2)用模糊語策略避免了直接的沖突,但從溝通的角度來說,他并沒有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當然,乙(1)的回答從非暴力的表達方式而言,也并不合適,因為這種回答沒有照顧到甲的面子,有可能引發對方的不滿,會進一步責問其“為什么不能?”,比較有利于問題解決的回答形式可以是這樣的,乙(3):任務太多了,我完成不了,因為我×××。運用這種方式,既直接說出了自己的難處,同時也保全了對方的面子。
按照通常的理解,禮貌或禮讓表示對人的恭敬和順的儀容。《孟子·告子下》:“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趙岐注:“禮者,接之以禮也。貌者,顏色和順,有樂賢之容”。從這種對禮貌、禮讓的詮釋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貌、禮讓與“禮”是同一的。即中國人的禮讓更多地是作為一種制度和社會行為規范,居于倫理的框架之中。禮貌、禮讓既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倫理規范,同時也可以作為交際的策略。這兩者雖具有表層的相似——彬彬有禮的言行與合作的姿態,但擁有表層的相似并不能遮蔽本質的差別:倫理范疇中的禮貌或禮讓強調“形質合一”,其根本精神在于行使禮讓時首先需要接受真誠和道德的審判,但作為一種交際策略的禮讓并不以真誠和道德為衡量標準,“在很多場合,禮貌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掩飾說話人的真誠,或者說使原本真誠的話語在道出時不是顯得那么不愉快”,“禮貌與道德雖然不一定相沖突,但也不一定不沖突”。當然,我們所欲追求的是形質合一的禮讓。
參考文獻:
[1]沃爾特·范伯格喬納斯F,索爾蒂斯,學校與社會[M],第4版,李奇,代花,澤,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03.
[2]劉剛,王芳,鄉村糾紛調解中的公共權力和權威——對一起農地糾紛的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8(6):58—66.
[3]張恩來梁思奇,廣西博白縣群眾同堵鄉鎮政府事件平息[EB/OL],[2007-05—22],http://news.slna.comcn/c/2007-05-23/004913050407.shtmI.
[4]沈小平,“不像話”與“不聽話”——農村干群關系沖突透視[J],領導廣角,2000(10):28--30.
[5]M,蘭德曼,哲學人類學[M],閻嘉,澤,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