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菲
摘要:通過對大革命時期農民協會與當今村民自治制度及村民委員會在制度層面上進行比較研究,系統分析二者在產生背景、組織機構、人員構成及具體職能等方面的異同,試圖為我國村民自治的發展探尋更好的范式和摹本。研究發現=者在“對民主化的解讀、社會化基礎、組織層次、歷史作用”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使我們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在農村基層治理中至關重要;農民在治理過程中的政治參與意義重大;治理須與相應時期的政治任務緊密結合。這些經驗教訓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入地認清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做好村級治理工作,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服務。
關鍵詞:大革命時期;農民協會;村民自治;村民委員會
中圖分類號:D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1--0117--06
我國村民自治制度發展至今,已歷經20余載,對于其功過,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而從歷史上考察其緣起與發展的背景,或許會對其在當下的發展有一定作用。從大革命時期的農民協會開始,村級治理就凸顯了民主的萌芽,分析農民協會與村民自治制度及村民委員會的歷史承繼性及其異同,就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比研究,得出農民協會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當今的村民自治提供借鑒,以使其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服務。
一、大革命時期農民協會的基本問題分析
(一)農民協會的產生背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受帝國主義壓迫內受土豪劣紳剝奪,農民所受苦難深重,非革命無以出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適時而生。其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明確的斗爭綱領:“黨的奮斗目標是領導工人、農民、士兵進行社會革命,武裝奪取政權……實現共產主義。”這樣,中國共產黨就確立了農民群眾爭取民主權利的領導者地位。早期中國共產黨員相繼在浙江、廣東等地成立了農民協會組織,領導農民懲治貪官和土豪劣紳,打擊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農民開始真正意義上掌握了農村基層政權。有了真正為廣大人民爭取權利的領導組織,農民群眾民主權利的實現就有了現實可能性。農民協會作為大革命時期農民階級反對封建地主階級斗爭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農民運動實踐中產生,隨著農民運動波瀾壯闊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二)農民協會的組織機構
最早的農民協會組織出現在浙江蕭山,即1921年秋由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沈玄廬組建的衙前農民協會。隨后,彭湃在廣東領導的農民運動發展如火如荼,由1922年7月成立的“六人農會”,到1923年則相繼發展成為海豐縣總農會、惠州農民聯合會、廣東省農會,產生了巨大影響。此外,湖南湖北等地也相繼出現了各級農民協會。隨著農民運動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作用的不斷強化,農民協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逐漸形成規模,最終具有了一定的模式和組織形式。
大革命時期的農民協會分為村、鄉、區、縣、省乃至全國的直屬組織。農民協會的組織機構設置,有一個逐步演變和完善的過程。大致說來,各地農民協會的組織機構一般都分為常設機構和非常設機構兩個層次。農民協會的非常設機構,各級農會中略有不同。村級農民協會為會員大會,鄉或區農民協會為會員大會或農民協會會員代表大會,縣、省農民協會為農會會員代表大會,分別由農民協會會員選出的農會代表組成。農民協會會員大會或農民協會會員代表大會是各級農民協會的最高決策機構,擁有對農會事務的最高決策權和最終裁定權。農民協會的常設機構為各級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分別由農民協會會員大會或農民協會代表大會選舉的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委員、候補委員等組成。農會執行委員會為農會會員大會或農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決策機構,擁有對貫徹落實會員大會或農民協會代表大會各項決議過程中有關事項的處置權。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為負責處理各項業務工作的專門工作機構,這類專門機構的設置內容根據各級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的情況而定,沒有固定模式。一般來講,省級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大致設立庶務部、衛生部、財政部、仲裁部、宣傳部、教育部、文犢部、交際部等。縣、鄉或區農會執行委員會下,一般設立的具體業務部門與省級農會執行委員會下設的各部門基本相同。村級農會一般不設常務委員會而以農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和書記組成日常工作機構。
(三)農民協會的人員構成
農民協會有著相對比較嚴格的入會手續,而這也是隨著農民運動的發展及農民協會的壯大而不斷健全、完善起來的。具體說來,加入農民協會有兩種主要形式。首先,對于農民出身的人來講,凡自愿人會的農民,由本人到農會正式提出申請。然后,由農會負責人了解申請者的基本情況,考察申請者對農會的態度以及考察其是否符合人會條件,并確認該申請者具備加入農會的條件,熱心農民協會各項事務,即發予會員證書,申請者便正式成為農民協會會員。
另一種情況是,對于非農民身份者要求加入農民協會的,除了要履行農民身份人會者所必須履行的各項手續外,還要經過:一是要有介紹人正式介紹,對其對農民運動的態度和立場,對農民協會的忠實與否都要有保證,并且要由幾個農民協會會員同時介紹。二是要考察清楚該申請者能否會為農會謀利益。確認上述條件后,方有資格成為農民協會會員。這兩種人會形式是最為廣泛采用的人會形式。后來對于非會員者人會,要經農民協會會員大會審查討論,經會員四分之二三以上的會員同意,正式表決通過,才能具有會員資格。
(四)農民協會的具體職能
農民協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為廣大農民群眾爭取自身權益的組織。從它的產生和發展進程中可以看出,農民協會是南最初帶有自治色彩的農民群眾組織逐步發展成為一級國家政權組織的。之所以說農民協會是一級國家政權組織,是因為它在制定與實際行使職權時,都表現出了強烈的為農民群眾爭取權利并保障其權利得以行使的傾向。農民協會作為一級國家政權組織主要有如下具體職能:
1.掌握行政權。在行政決策權方面,按縣及縣以下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縣一級,農民協會組織與舊縣政府分享政權,限制了縣長的行政決策權。在縣以下,農民協會利用掌握的區鄉政權,鏟除吸食鴉片、賭博等各種惡習;開展筑路修橋、開荒造林;破除封建迷信,反對舊禮教,反對歧視婦女;大力興辦小學,普遍舉辦農民夜校等公益活動。
2.控制司法權,鎮壓敵對勢力對農民運動的阻撓和破壞。湖南省農會在《司法問題決議案》中決定:“民刑法律須全部改訂,凡不利于農民的條文須一律廢除。”“農民協會,有代表會員訴訟之權力,”“嚴禁法官收受地主、債主的賄賂。”“嚴禁訟棍挑撥是非”和“禁止差役違法苛索”,“取消歇家農民訴訟,由農民協會保證”。湖北省農會規定,凡有關農民協會及一切有關系于農民的案件,縣農民協會均要
派代表參加審理。江西省農會還規定,凡屬于傳訊農民的傳票,均須南該地農民協會代轉。
3.建立農民的武裝。在農民武裝方面,地主階級的武裝常備隊、團防局等被接收,南各級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自衛軍。
4.推翻族權和紳權。農民協會推翻祠堂族長的族權和城隍土地菩薩的神權以至丈夫的男權。許多祠堂也成為了農民協會辦公場所。
二、村民自治及村民委員會的興起與發展
從中國古代社會鄉治時“皇權不下縣”的正式權威與非正式權威互動的“第一波”到國家權力再次深入到縣級以下的中國鄉治結構變遷的“第二波”。而鄉政村治格局的形成,表明國家行政權力從鄉村社會不同程度的上收,國家正式權威從鄉村領域部分退出。這正是國家正式權威系統與鄉村非正式權威系統互動“第三波”的開始。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產生過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完成土地改革,推動合作化運動,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文化,對鄉治結構進行過幾次較大的調整,從而加強了國家權力對鄉村社會的控制。1958—1982年實行人民公社的25年間,依靠不斷提升的高度集權和國家強力的支撐,使國家整合鄉村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把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控制效力推到了頂點。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普遍實行,從根本上改變了人民公社時期的集中經營、統一分配的經營管理方式,農民與集體及農民個人之間的關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場席卷農村的改革最終促成了人民公社體制的解體,進而引發了農村組織體系的重構。根據農村形勢變化的要求,新憲法規定,省、直轄市、縣、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改人民公社制為鄉建制。與此同時,廣大農民根據社會管理的需要,自發地組建了一種全新的自治性組織——村民委員會,取代已經瓦解的生產大隊組織。村委會的最初功能是維持社會治安和維護集體的公共財產、基礎設施,后來逐步擴大到農村基層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諸多事務的村民自我管理,村委會也就隨之演變為農民群眾性自治組織。這一新生事物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充分肯定。從1983—1985年,中國農村普遍建立了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從而解決了中國農村基層管理體制的重大問題。
(二)村民自治制度的組織形式
村民自治是一種村民集體行使的權利,其實現的途徑是通過村民自治組織來完成。村民自治組織是指以村為單位由全村村民組成的自治共同體,在機構設置上,則包括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下設的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村民小組,村民代表會議,村民會議,臨時成立的村民選舉委員會以及村務公開小組、村民理財小組等。在人數較多或居住分散的村,可以推選產生村民代表,由村民委員會召集村民代表開會,討論決定村民會議授權的事項。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5戶至15戶推選一人,或由各村民小組推選若干人。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對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實施十分重要,它往往成為村務“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核心部分。
(三)村民自治制度中的人員構成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進行工作,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實際上,從建國以后農村基層村支部的領導地位即穩固地確立了下來,這已成為今天中國農民政治認知的一個部分。
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員會由主任1人、副主任1—3人和委員若干人組成。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一個行政村的村民委員會通常設村民委員會主任(即村長)1人、副主任兼治安委員1人和婦女委員1人。成員的產生,在經歷“行政村合并”以后班子的產生,改變了過去實際由上級委任而形式上選舉走向由村民民主選舉。少數地區選舉過程異常激烈,相當多地方出現賄選等不正常現象,但政府正致力于糾正這種弊端。
村民小組由原來的人民公社體制下的生產隊轉化而來,設村民小組長1人。村民會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本村18周歲以上的村民參加的會議,另一種是由每戶派代表參加的會議,也即戶代表會議。第一種村民會議,18周歲以上的村民過半數參加,方為有效;第二種戶代表會議,三分之二的戶代表參加,方為有效。村務監督小組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推選產生,其成員一般是5至7人,有的則是3至5人。其性質是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下設的專門從事監督的工作機構,因此,其成員應當是村民聯名或村民代表聯名提出,進行正式投票,過半數或得票多者當選。另外,還有村民委員會下設的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
(四)村民自治制度的具體功能
村民自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舉,它的興起和發展不僅豐富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而且創新了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因而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村民自治制度的具體功能,總的說來有如下幾點。
1.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行村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村民自治是作為社會主體的村民行使民主權利、實現自我管理的最直接形式。村民自治意味著中國最廣大的農村和人口最多的農民具有了民主權利,并且充實和豐富了“主權在民”的理論和實踐,推動了全民族民主意識和民主素質的提高。
2.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實行村民自治,建立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對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促進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經濟的發展則為民主的貫徹和真正落實作了物質準備。
3.提供社會穩定的制度模式。實行村民自治,村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管理自己和約束自己,從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黨群關系,為農村在經濟體制改革后社會秩序如何過渡到新的有序狀態提供了實行途徑。
4.創新黨的領導實現方式。村民自治中基層黨組織起著領導核心的作用。充分相信和依靠村民實現自治,為黨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找到了一條新的方法和途徑,優化了村黨組織和農民黨員在村民自治中的核心功能。
三、農民協會與村民自治在制度層面的比較分析
(一)民主化解讀不同
不論是從農民協會的產生還是其產生后所發揮的作用和它的具體功能看,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當時歷史條件下,廣大農民群眾的首要任務是打倒土豪劣紳,解決生存問題,因而對于民主的訴求在于爭取實現民主上。農民階級只有加入農民協會,再由農民協會組織農民自衛軍,才能解除自己的困苦和壓迫,保護自己的政治權利和各種經濟利益。在當時具體情境下,爭取民主權利的核心在于爭取到民主的經濟基礎,即合理解決土地問題。綜觀農民協會的研究史料,將當時農民協會的民主任務概括為如下幾點:第一、引導農民,使其成為有組織的民眾,以參加國民革命;第二、排除妨礙農民利益的
軍閥、買辦階級,貪官污吏,劣紳土豪等;第三、解散壓迫農民的武裝團體;第四、明定農民以自力防御侵害的原則;第五、制止土豪劣紳壟斷鄉政,扶助農民的自治團體。
實行村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農村基層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下,村民自治的民主任務則是如何帶領廣大農民群眾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村民自治是村民行使民主權利、實現自我管理的最直接形式。
(二)社會化基礎不同
中國歷史上,作為社會底層的農民一直沒有享有與其付出相對等的權利。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農民甚至對“民主”二字知之甚少,更無從談及享有和行使這一權利。在中國歷史上,農民協會作為農民階級自己的組織,作為改造社會的一種群體組織的出現,是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這種新型農民協會是由中國共產黨創立和直接領導,并在國共合作旗幟下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是一種以廣大貧苦農民為主體、以推翻封建地主政權為宗旨的具有濃厚政治斗爭色彩和政權性質的農民自治性組織,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鄉村政治聯盟。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下,黨和政府致力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明。鄧小平說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一首先,公民民主意識不斷增強,突出表現在基層人民群眾民主意識地提高與增強。近年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在村民自治制度中日益顯現。農民在經濟收入增加、物質生活豐富的基礎上,已經認識到甚至主動要求自己的民主權利。這突出表現在村委會選舉時,參選率的明顯上升。基層村民自治制度是村民行使自己權利的關鍵途徑;村民對此的態度已從漠視逐漸轉變到積極參與了。此外,農民維權意識的增強也反映出了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權利的可能與能力。農民對上級侵犯自己合法權益的態度已從原來并不鮮見的暴力對抗或忍氣喬聲轉變為檢舉、上訴、寫信舉報等合理途徑來處理,這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人民民主權利地不斷發展和深入人心。
(三)組織化層次不同
大革命時期農民協會分為村、鄉、區、縣、省乃至全國的直屬組織。對于農民協會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形式,則充分體現了其民主形式與民主原則。首先,農民協會是農民階級的政權組織,是為人民爭取權利的,它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原則。凡經農會認可并辦理人會手續的農會會員,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政治權利,不搞特殊,不受歧視。其次,農民協會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農會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員出席,大會決議或決定方可有效。再次,各級農民協會層層服從,下層農會服從于上層農會。第四,農會會員在農會中個人要服從農會組織。
村民自治是最初由廣西農村村民出于村內治安等需要自發成立后來得到中央高度重視并逐漸在全國推廣進而寫進憲法的我國最基層的村級治理形式。村民委員會既然不屬于國家政權機關體系內的組織,那么,它與基層人民政府的關系就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可以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村民委員會則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它不是國家政權機關的組成部分,也不是國家政權機關的派出機構,而是基層群眾性的自治組織。
(四)歷史作用不同
在外受帝國主義壓迫內受土豪劣紳摧殘的情形下,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的農民協會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帶領人民群眾謀求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將大革命時期農民協會與當今村民自治制度中的“民主”進行對比,最主要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在國家和民族遭受蹂躪和摧殘下如何爭取民主,而后者則是在和諧社會環境下,如何更好地實現民主。當時歷史條件下,農民要擺脫壓迫,必須聯合起來,農民協會是農民求解放的唯一道路。農民協會就是這些人所結合起來并且為這些人謀福利的組織。由于農民先前所受剝削壓迫的程度至深,在出現了這樣一個為其自身謀福利的組織之后,農民內在的、被長久壓抑的爭取民主權利的意愿得到了釋放,他們積極加入農會組織,成為農會會員。積極參加農會領導的打倒土豪劣紳、農民自衛軍訓練等一系列活動,積極為爭取自身各項權益而奮斗。
四、農民協會經驗對村民自治的啟發意義
(一)黨的領導在農村基層治理中至關重要
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對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和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也很重視,他們的論述也一直指導著中國現代農民運動的發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革命進程中把站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國民大眾,即農民和小資產者發動起來反對資產階級制度,反對資本統治以前,在革命進程迫使他們承認無產階級是自己的先鋒隊而靠攏它以前,法國的工人是不能前進一步,不能絲毫觸動資產階級制度的”。在中國歷史上,農民協會作為農民階級自己的組織,作為改造社會的一種群體組織的出現,是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它就是由中國共產黨創立和直接領導,并在國共合作旗幟下發展起來的,以廣大貧苦農民為主體、以推翻封建地主政權為宗旨的具有濃厚政治斗爭色彩和政權性質的農民協會。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各地農民協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中華大地上。浙江蕭山衙前農民協會,廣東海豐赤山約農民協會,湖南衡山岳北農民協會等相繼成立。
作為無產階級執政黨,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全體人民的先鋒隊。在村民自治過程中,由于廣大農民群眾利益的廣泛性和多元化,更加需要有黨的領導來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沒有以先進思想為指導,由先進分子組成的黨組織的引導,村民自治是很難實現規范化地運轉,達到預期目的的。鑒于此,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中應該發揮領導核心的作用,按照中國共產黨的章程開展工作,正確處理好與村民委員會和鄉鎮政府的關系,使村民自治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真正實現黨的全體人民先鋒隊的歷史使命。
(二)農民在治理過程中的政治參與意義重大
由于農民先前所受剝削壓迫的程度至深,所以在出現了農民協會這一為自身謀福利的組織之后,他們內在的、被長久壓抑的爭取民主權利的意愿得到了釋放,行動上表現為積極加入農會組織,成為農會會員,參加農會領導的打倒土豪劣紳等一系列組織活動,參加農民自衛軍訓練。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下,農民行使民主權利有了法律和物質等相關保障。而民主自治的事務涉及到農民群眾各方面的切身利益,這些利益絕大多數是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利益。通過村民自治這一利益表達與實現的途徑,使他們能夠切實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行使自己的權利是必然的。在自治的方式上,農民群眾在自己生活的村民委員會內通過選舉、決
策、管理和監督直接參與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體現了農民政治參與的直接性與有效性。村民自治的這一特點和優勢,對于調動農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增強民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培養農民群眾的現代意識,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治理須與相應時期的政治任務緊密結合
農民協會作為大革命時期農民階級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組織形式,具有獨特的任務和性質。從形式上看,它是由農民階級自愿結合而形成的群眾組織;從實質上看,農民階級自愿結合起來的群眾組織只是它的表象。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農村政權的組織形式才是它的真實屬性。自從它出現在農村兩個階級斗爭的舞臺上之后,就在悄悄地自我改變著自己的社會屬性,并且逐步發展成為被壓迫被剝削的農民階級的利益維護者和反對壓迫者剝削的組織和旗幟,從而使這一農民群眾自愿結合的互助性的群眾組織起到了農村政權組織的實際作用,在事實上成為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農村政權組織。
村民自治符合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和支持,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村民委員會作為行使村民自治權的組織載體,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中,民主選舉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其他三項機制尚未健全。從某種程度上講,如果政治體制改革像經濟體制改革那樣首先從農村實現突破,將大大縮短我國民主建設的進程,如此說來,村民自治這一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發展的好壞意義重大。
無論是大革命時期的農民協會還是當今社會的村民自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決不能動搖,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爭取民主權利,追求美好生活的初衷不變。實現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將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所追求和貫徹始終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沙健孫,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2.
[2]何海,大革命時期的農民協會[D],湖南師范大學碩上學位論文,2007:35.
[3]中國現代革命史資料論叢,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民運動資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23424.
[4]何澤中,當代中國村民自治[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226.
[5]李永芳,近代中同農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會史研究文庫,200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