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商務周刊》:2011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0周年,對于中國過去10年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您有何評價?
葛利亞(Angel Gurria):過去10年中,中國對國際貿易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作為國際社會中極具活力的一員,在對其中各項事務的處理中,中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難以想象在一個真正的全球市場里看不到像中國這樣的關鍵參與者出現。在國際貿易中,中國不斷推進自己的比較優勢,并同時創造了一個更加高效的國際分工體系,為全世界消費者降低了產品價格,中國就像是眾多國際生產網絡中的輪軸。此外,它還是很多新的跨國公司的母國。
加入WTO有助于中國經濟轉變,并讓中國從中獲益。就我所知,在申請加入WTO的過程中,中國就已經開始了產業結構調整,并且一直延續到其成為WTO成員國之后。而因加入WTO,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并獲得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與此同時,中國還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國際投資者,以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例子說明,國家自身經濟改革的同時積極融入國際市場的戰略,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加強國家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減少貧困。
《商務周刊》:但是中國企業遇到了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沖突以及各類糾紛,您對于國際貿易摩擦怎么看?金融危機之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自由貿易真的能夠讓參與其中的所有國家都從中獲益?
葛利亞:隨著中國參與全球貿易的程度越來越深入,與之伴生的還有在中國和貿易伙伴之間出現的貿易沖突。基于WTO框架的相應條款為這些糾紛提供了一個平等的解決平臺。實際上,所有WTO中的經濟大國,在加入的同時都會發起或遇到由貿易救濟引起的貿易摩擦。坦白講,中國目前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要比“給予”的多,但是我認為這個不平衡將會在未來自愈。實際上,如果中國不加入WTO,其遭遇到的貿易沖突將會更多,遭受的損失也更大。
我認為一個國家能夠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多少收益,取決于它的經濟對貿易中的潛在機會有多強的敏感度。要想擴大由貿易帶來的收益,需要有效率的政府機構以促進各項措施的調整,制定的政策要有益于建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當然,還有對教育和人力資源的投資。做到這些,各國都可以從密切相關的國際市場中獲得收益。
所有國家都從國際自由貿易中獲得了收益,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國家發展和減少貧困方面扮演了主角角色。此外,最有必要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各國如何從國際市場上獲取最大利益。中國對于這個問題的回應應該是,在過去1/4個世紀的時間里宣布了對外改革開放的政策,為自己也為國際社會帶來了收益。
但在獲得收益的同時,中國也因為固定匯率經常受到各國批評,這一指控經常出現在貿易往來中,很多國家因此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實施了貿易管制。我認為中國應該采取浮動匯率,這對中國是有好處的。如果人民幣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升值了,那么更多的中國消費者就會因為從國外獲得比過去更便宜的食物和其他產品,從而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多好處。
《商務周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同年,WTO就開啟了多哈回合談判,但這輪談判至今仍未有結果,且推進愈加艱難。我們是否還能寄希望于在WTO框架下獲得讓各成員國都滿意的自由貿易協定?
葛利亞:我認為肩負眾多期望的多哈回合談判能否獲得成功,首先取決于WTO各成員國的態度。不可否認,協商非常艱難,因為多哈回合談判是要解決一些非常復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總是很難商榷的。此外,過去兩年全球遇到了70年中最大的經濟危機,這個背景讓多哈回合談判變得更加復雜。
但是我們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看到了經濟復蘇的跡象,我相信這種復蘇的態勢最終會傳遞到發達國家。無獨有偶,各國談判官員們也都愿意重新坐到談判桌旁,各個政治力量將再次聚焦多哈回合談判。盡管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解決,但我希望今年大家能在實質問題的解決上有所進步。
《商務周刊》:在本輪危機中,歐美國家為了挽救低迷的經濟和不斷上升的失業人口,實施了“兩反一保”調查等貿易保護措施。在危機時實施如此有悖于自由貿易的舉措是否明智?
葛利亞:我相信,自由貿易最終將戰勝保護主義。和大蕭條時期不同,現在各國都清楚要在本國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并且在政策制定上避免出現會引起災難的以鄰為壑的政策。即使一些國家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舉措,那也是個別現象。坦白說。這些有保護傾向的舉措還會為這些國家招致更大的麻煩。
在此時,G20集團國家能夠承諾避免貿易保護主義,WTO、OECD和UNCTAD(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能夠按照成員國的要求追蹤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當然,來自WTO、OECD的“強制履行”是一方面,主要國家政府對于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意愿和承諾,才是遏制保護主義浪潮來襲的重要力量。如果能經過這個“偉大的壓力測試”,我堅信我們已經為下一步——完成多哈回合談判,做好了準備。
《商務周刊》:近年來,包括WTO成員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紛紛開始建立雙邊自貿協定(FTA)。您怎么看FTA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以FTA為代表的雙邊、多邊和區域自貿是具有對外排他性的,那么它們是否與WTO框架下的最惠國待遇相沖突?
葛利亞:在過去10年中,雙邊自貿協定(FTA)的重要性逐步得到了提升,所有重要經濟體都積極參與到雙邊自貿區的談判和建設中。一些人認為那些FTA協議是有問題的,因為它們給予一些國家優惠待遇,而這一待遇和WTO框架下的最惠國待遇相沖突。但也有一些人提出,如果FTA協議設立得當,那么它們實際上可以鞏固國際自由市場的力量,而非分裂它。我認為,FTA協議總的來說(當然也有例外)在促進貿易和投資方面做得很好,盡管如此,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比如商討FTA協議內容的效率應該再提高一些,各國還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最佳實務”和“FTA多邊化”上。“開放的區域主義”原則應該更多地融入到雙邊自貿協定里。
中國目前已經是FTA游戲中活躍的一員。中國的FTA協議大部分是與它的東南亞貿易合作伙伴簽訂的。此外,中國還與其他一些國家也簽訂有FTA協議,目前正在協商的也有很多。我很難將中國的FTA協議特點全部總結出來,從廣義上說,它們都是外向性的。這些協議可以增加中國經濟的競爭力,而且將毫無疑問幫助中國出口產品獲得更多市場,與此同時讓消費者享受到更低的進口產品價格,增加產品選擇種類。此外,FTA協議還可以幫助自貿區里的企業提升競爭力,因為企業能夠在更廣的市場范圍內享受到更低的資源產品價格。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這個自貿區協議降低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間開展投資和貿易的成本。在此情況下,中國和東盟國家成為了更容易吸引FDI投資的地區,并在其中搭建起了區域生產鏈條。這是一個雙贏協議:對中國和東盟而言,雙方都增加了貿易規模,產生了更多的就業崗位,經濟也在同時得到了增長,在自貿區中的企業獲得了更加有效率的勞動力,而全球消費者則因為可以低價購買到更多的商品成為另一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