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我國于2001年12月加入WTO,根據該組織的統計,中國2001年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6位,到2010年我國的排名已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加入WTO是否是我國對外貿易在過去幾年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王琴華:中國近年來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世只是其中之一,它為中國開展對外貿易提供了一個平臺,我們可以在其上享受到比以往更低的關稅等優惠政策。
除此之外,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還得益于其他兩方面原因。首先,全球產業調整的第三次產業轉移,給中國帶來了發展的契機。每一次的國際產業轉移,都有市場的內在原因在其中。第一次產業轉移發生在1960~1970年代,制造業從歐美轉移到日本和韓國;1970年代后期,隨著日韓的生產成本逐步上升,出現了第二次產業轉移,這次的轉移地點是中國臺灣、泰國等“四小龍”;到1980年代后期,中國大陸開始成為第三次產業轉移的目的地,這一時期主要是香港和臺灣以及一些歐美企業到中國來完成產品的加工環節。
第二方面,是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能力提升。要知道,每一次產業轉移期能夠維持多長時間,要看轉移地的優勢可以持續多久。中國在1980年代成為新的加工貿易基地,主要是擁有大量廉價和優質的勞動力。此外,中國還有豐富的資源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比如,在廣東的小鎮上,與加工貿易配套的零部件生產以及物流、印刷、包裝等生產型服務業都能迅速齊全。目前在中國內部,產業正在從成本相對較高的東南沿海地區向內地轉移。但隨著中國制造成本的整體提升,將不可避免的出現下一次全球產業轉移。不過,我預計中國的加工貿易優勢還可以維持10年左右的時間。
《商務周刊》:中國企業在深入參與國際貿易的同時,還遭遇到了越來越多的以“兩反一保”調查為主的貿易摩擦。數據顯示,在全球貿易低迷的2009年,中國當年的出口占全球的9.6%,但遭受的反傾銷案占全球的40%,反補貼案占全球的75%,遭遇的貿易調查數占同期全球案件總數的43%。您怎么看中國在國際貿易中遭遇的貿易摩擦案件?
王琴華:貿易摩擦增多,一是因為中國承接產業轉移后,大量出口電子產品、箱包、服裝等產品,且價格低廉。中國的低價如何來的呢?首先是我們的勞動力等成本確實比較低,再有就是中國國內同行業之間的競爭,且主要體現在價格上。
中國產品出口數量大,價格又很低,對進口國家而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使進口國消費者購買到優質低價的產品,但同時對進口國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是個打擊。另外,貿易摩擦在歐美等國還有其他的政治用途。美國是選舉經濟,每一屆政府在競選時,都會為了獲得某一州、某一行業的選票費盡心思,政客們很可能會以保護該行業為條件拉選票。
這是全球經濟上升時期的兩種情況。2008年因為金融危機,歐美等國經濟受到了巨大沖擊,為了保護國內經濟和就業,“兩反一保”調查必然會增加。總之,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加深,貿易摩擦增多肯定是一種常態。
《商務周刊》:2009年7月,美國在首次中美戰略對話期間承諾,將通過中美商貿聯委會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這一承諾并未落實。2011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訪美時,美國再次重申了上述承諾,但仍沒有下文。“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中美貿易往來中的意義是什么?
王琴華:因為專業性強,很多人并不知道“市場經濟地位”是在WTO貿易救濟機制下的一個說法。國內很多人對于通過各種努力讓一個接一個的國家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理解,覺得這是一種沒有實質意義的可有可無的口頭表態,但實際上眾多反傾銷案,讓中國的出口企業因此付出了很多代價。
我國在人世時簽訂的《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其中的第15條反傾銷和反補貼條款,以及第16條特保條款對我們是不利的。具體而言,反傾銷案發起國的調查當局如果認定被調查產品的出口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在計算產品成本時不會使用出口國的原始數據,而是引用和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相似產品的成本數據計算,再在這個基礎上算出傾銷幅度。一旦我國企業被訴反傾銷,該國調查當局就可以不調查、不采用中國企業的成本數據,直接使用一個替代國數據就可以了,有時候西方國家甚至會直接引用本國企業的成本數據。而如果一個國家,比如巴西,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那么如果中國的出口產品在當地被訴傾銷,就可以按照中國的數據計算傾銷幅度了,中國企業將從中獲得相對公平的待遇。
《商務周刊》:2005年左右,包括紡織在內的大多數行業結束了入世過渡期,發達國家在當時調整對華的貿易政策,要求我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在當時提出了“產業安全”的問題,您當時正擔任調查局的局長,未來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以保障“產業安全”?
王琴華:2004年,我們參考歐美做法提出了“產業安全”的概念。美國“二戰”后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在一切有關國家安全政策的統一與協調方面,向總統提出建議,協助總統制定、審查并協調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內政、外交及軍事政策,在貿易方面,美國一是在技術出口方面進行管制和審查,限制向中國出口高技術產品,比如高精度數控機床,高性能計算機等。還有就是采取反傾銷、反壟斷等手段來保護產業安全。美國還有“337”調查、“301”條款等保護手段。國外企業兼并美國企業時,美國也有安全審查制度。
我們所說的“產業安全”只是國家安全中的一個部分,國家安全范圍更廣,當今能源、糧食、水資源的安全問題等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對于產業安全來說,首先是對進口產品中傾銷、補貼等不公平貿易行為對于國內產業損害的關注不夠,每年國內發起的對進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其他貿易救濟措施案件立案數增加有限。同時,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監測分析國際經濟發展變化及進口異常情況對國內產業及產業競爭力的影響,開展產業競爭力調查、產業安全應對與效果評估工作,定期編制產業損害預警報告,發布產業競爭力動態,研究并提出應對和反制措施。另外,要建立貿易救濟援助制度,支持受損害產業恢復發展。
對于外資并購中的產業安全問題,我們也經歷了一個摸索過程。初期我們對如何界定哪些行業的哪些企業涉及到產業安全并不明確。最典型的案子是當年凱雷對徐工的收購案,我那時已經在商務部的機電和科技產業司擔任司長,也參與了部里的審查組。當時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徐工被收購是否影響產業安全?徐工是做工程機械的,文件中查不到工程機械是否屬于涉及國家安全的范疇,但徐工有一個重要產品是汽車起重機,汽車是國家列為影響國家安全的產業。最近,國家已明確建立外資并購中的安全審查制度,確定了影響產業安全的因素和安全審查事項,這是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一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