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昱
房價的非正常飛騰,原因主要不是出在住房市場,而應溯源到前端的土地市場。加大保障房供給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因此進一步深化城市政府對于“土地財政”的依賴,那就是飲鴆止渴。
2月16日,北京出臺了配套“新國八條”的落實細則,人稱“京15條”。根據媒體報道,被稱為“史上最嚴厲調控”的“京15條”實施首日,“北京樓市有如遭遇一股強大的西伯利亞寒流”,從單日過戶創近3000套的歷史紀錄,到門可羅雀的過戶大廳,這個反差在不到24小時內發生。北京房地產住宅交易管理網數據顯示,2月份北京住宅成交3436套,環比下降70.24%,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成交新低。
這是房市第幾股寒流了,這是第幾次“史上最嚴厲調控”了?恐怕除了政策制定者,沒有人再能夠記起了。
有時候強者會做些莫名其妙的錯事,以此來檢驗下屬的反應,看誰搖旗吶喊,誰直言勸諫,誰冷嘲熱諷,誰又沉默不語。但如果強者這件錯事做的一錯再錯,那就只有一種解釋:它在這件事上心虛,只能將錯就錯。
房地產調控就多少有點這樣的味道。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早已脫離了正常價值規律,當然需要政府進行干預。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應該越少越好,所以這種干預必須切中肯綮,直指要害。而我們看到,房地產調控先后多輪,所謂“史上最嚴厲調控”的冠名都把報紙印爛了,“一定要把房價壓下來”,還是隔個一年半載就會出現在領導的講稿里。
“新國八條”強調了各地政府的重要職責:著力引導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既然是一個市場,就有供需兩端,哪一類市場能平穩健康發展?按照市場經濟的常識,當然是供需兩方都能自由選擇、自由競爭的市場。即使有時候供應過剩而需求不振,或者供應不足而需求旺盛,都不是什么大問題,因為很快資源配置和市場價格兩個杠桿就能調出個平衡來。但中國房地產市場近十年來幾乎是單邊上漲的狀況,說明這個市場不算正常的市場。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房地產市場其實包括了兩個分市場,一是住房市場,二是土地市場。從房地產開發的鏈條講,是房地產商先在土地市場上從政府手里買到地,蓋樓后再在住房市場將住房銷售給購房者。那么住房價格持續飛騰,究竟是住房市場出了問題,還是土地市場出了問題?或者哪個分市場是主要矛盾?找到了主要矛盾,方能綱舉目張,從化解主要矛盾人手,將這個已經把全國人民都繞進去的麻繩一一解開。
住房市場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存在投機,即所謂炒房者買走了大量房子。但如果沒有這些炒房客,房價是否就能應聲而落?恐怕不見得,因為想“居者有其屋”的無房年輕人在在多有。當前的城市購房是剛性需求,這一點任志強們從一開始就沒有說錯。此前的N輪房地產調控,大多從抑制購房需求端上手段,其結果總是“先短期內造成有價無市,稍一松懈后再度報復性上漲”的杯具,也就不難理解了。
最簡單的邏輯推理就能得出結論:房價的非正常飛騰,原因主要不是出在住房市場,而應溯源到前端的土地市場。中國房地產市場特有的“面粉比面包貴”現象已經再明確不過的告訴我們:是以層出不窮的“地王”為代表的地價飛漲,推高了房價的不斷飛漲。作為土地市場的唯一賣家,各地方政府是房價飛漲的最大經濟受益者,他們從所有權虛置的農村集體和舊城改造、危改工程中低價拿到土地,高價賣給地產商,地產商再加價賣給購房者,從中獲得了最大的利潤—這就是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的土地財政。
既然普通民眾都已然耳熟能詳地知道問題的根蒂所在,竊以為政府沒必要再將矛頭轉移到炒房客或者血管里沒有流淌道德的血液的房地產商身上,給那些沒能連續5年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的“北漂”買房結婚設置障礙,恐怕更是不對。
真正的強者敢于正視問題,并勇于刮骨療傷。具體到中國的房地產困局,那就是盡快終結“土地財政”。2月24日,國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協調小組與各省政府簽訂了“軍令狀”,將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任務分解到各地。加大保障房供給,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因此進一步深化城市政府對于“土地財政”的依賴,那就是飲鴆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