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海萍 趙雅嬌
招聘也是一種“相親”,雙方互相欣賞和贊嘆的蜜月期畢竟有限。外國人在中國能否適應?外籍人才與用人單位能否協調?分分合合,同樣會在求職者與招聘方之間上演。招聘只是開始,磨合還在其后。
4月16日一早,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外籍人士聚集北京港澳中心二層大廳,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展臺邊優雅地翻動著應聘指南;身材高挑的白人女孩兒高高梳起的馬尾辮兒顯示著青春的活力;拖著行李箱穿梭在各個招聘點之間的老者略顯神情疲憊;斜挎背包的黑人男孩兒熱情地招呼著同伴,神采飛揚。
這是記者在16日舉行的2011外籍人才北京招聘會上看到的一幕。
國際化發展號角嘹亮,逾千崗位虛席以待
隨著全球化、國際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無論是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還是各類企業,都正在逐步探索著跨國化發展的新途徑,以此來為自身的提升贏得更大的空間。此間,對于海外人才的強烈需求也日益凸現。海外人才招聘成為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
多次參加招聘會的慈銘健康體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體檢量世界第一的專業化健康體檢連鎖機構,團檢客戶包括IBM、微軟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國內外千余家單位。慈銘體檢構建了與世界水平相當的“中國式健康管理鏈”。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和技術、更好地打開海外市場,以及在國內國際客戶的增多,都使得招“洋女婿”成為慈銘體檢“中國式健康管理鏈”最有力的提升。“國際人才保障計劃是跨國性公司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基點。國際技術的引進和內化需要外國人才的配合,將國內的產業推向世界更需要海外人才的參與。”慈銘體檢董事長胡波這樣詮釋引進國外人才的重要性。
山西海外人才中心占了兩個展位,山西外專局和長治市翻譯中心等多家單位特意前來北京參加此次招聘會,找尋外國專業人才中的佼佼者。去年年底,山西省正式成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我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央將賦予山西“改革先行先試的試驗權”。在改革的過程中,引進外國先進設備和技術,構建流暢的對外交流平臺,分析外國市場的風云變幻;同時,進一步擴大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都將對外籍相關人才的需求擺在了山西各單位的面前,山西政府率先出擊,招聘外籍人才,填補發展過程中的人才缺口。長治市翻譯中心主任杜宇靜告訴記者:“我們需要各個語種的兼職翻譯,尤其是對于小語種格外需求。對于應聘者只要經過我們的翻譯測試,效果好的,就可以留下。”
The Language Key作為一家商業英語的培訓機構,其招聘與特別項目經理凱特琳娜回憶了5年前她剛到這家公司時的一些情景。她感覺,在2005年之前,中國留學市場還未像今天這般大幅度打開,前來應聘的國外年輕人,特別是應屆畢業生很少。而如今,她發現來華的外國人的數量急劇增加了,整體的年輕化也使得應聘者年輕化趨勢明顯。在她參與公司招聘的這幾年,她發現,應屆畢業的留學生前來應聘的現象比以前增加不少,而且對于這些留學生來說,如果在中國找到了一份相對滿意的工作,則更多的愿意長期居住在中國,這和5年前外籍人以短期居住為主不同。凱特覺得,這幾年來,公司的發展非常迅速,無論是在整體規模上,還是分公司數量上,都呈現強大的擴張趨勢,The Language Key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都設有分公司,對外國人才的需要也膨脹了很多,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總能通過各種方式,找到滿意的員工。尤其是現在,中國咨詢、公關、投行等相關領域企業的迅速發展,對年輕人,特別是懂外語、有國際背景的年輕人的需求急劇增加,這也給年輕的外國人在中國長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蜜月期”后,“洋女婿”何去何從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其獨特性形成一種不隨時代褪色的向心力,吸引著無數的外國人。踏上這片土地的一刻,想象與期待同有;初入這個群體的時段,憧憬與興奮并存。好奇地汲取著有關中國的一切,這對于初人中國職場的外國人一樣不例外。
但是招聘也是一種“相親”,雙方互相欣賞和贊嘆的蜜月期畢竟有限。外國人在中國能否適應?外籍人才與用人單位能否協調?分分合合,同樣會在求職者與招聘方之間上演。招聘只是開始,磨合還在其后。
《中國日報》今年是第一年來參加招聘會,這次的主要招聘對象是外籍編輯和撰稿人。作為以在華外國人為主要受眾的媒體,《中國日報》和外籍人才的關系可謂親密至極。尤其是目前報社想要進一步尋求海外市場的拓展,隨著國內業務的不斷擴大,尤其需要外籍的專業人士加盟團隊。參加此次招聘會的人力資源部主任助理陳智明分析說,現在中國的發展環境很好,北京奧運、上海世博都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金融危機中中國的經濟更是一枝獨秀,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多,這些吸引了很多的外國人才前來求職。《中國日報》始終堅持著自己對于員工的高標準要求,這一次的招聘主要尋找的也是具有專業素質的人才,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此前,《中國日報》的主要招聘方式是通過在網站上發布信息,或是通過在職人員推薦的方式進行。另一有效的招聘外籍人才的方式是在其美國站點,通過美國版報紙等發布招聘信息,直接在美國本土尋找來華發展的外籍人才。談到用人單位和應聘者的匹配,陳智明幽默地說:“是需要很大緣分的。”在某一個恰當的窗口時間,恰當的人看到了招聘信息,并且正在尋找這樣一份恰當的工作,而他本人的素質又恰好讓用人單位滿意,這樣無數的“恰好”才造就了一場成功的招聘。這樣的“恰好”確實發生過。就在去年,《中國日報》在美國版發布招聘信息后,一位應聘者投遞了簡歷。這是一個真正的新聞人才,曾獲得過新聞界公認的最高獎一一普利策新聞獎,曾任職于《圣地亞哥聯合論壇報》,而且對于中國和《中國日報》很感興趣。雙方可謂“一見鐘情”。之后,這位外籍人才攜妻帶子,舉家前來,定居中國,為《中國日報》撰寫了很多優秀的稿件。言及此處,招聘人才欣慰的笑意。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招聘都是如此水到渠成。文化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畢竟是一道短時間內難以填補的鴻溝。亞洲金屬網就曾遭遇過這樣的情況。亞洲金屬網是一家面向世界的資訊網站,在有色金屬咨詢領域世界上排名領先。它的招聘人王女士就告訴記者,個別外國員工并不能夠很快適應中國本土的文化、融入到中國員工的圈子中,甚至有時會出現與本地的員工相抵觸的一些行為。王女士也表示,這部分外國人可能也有很高的業務能力和自身素質,只是缺少在中國文化圈中的自我調試能力。但她表示,畢竟在單位中,中國員工占了大多數,主要面向的客戶群也以中國為基點,盡快融入當地文化是每一個外國員工迫切需要做到的。
“高精尖”人才,猶抱琵琶半遮面
隨著中國將國門越來越大地打開,外籍人才也隨之紛至沓來。但是中國的用人單位期待的“高精尖”人才卻
依然是千呼萬喚難得出現。國際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對接應該成為中國下一步引智工作的一個新的重要著力點。
相比于過去幾年,中國海外人才市場如今得到了很大拓展,每年來華的外國人數量增加明顯,學歷、專業、經驗等各方面條件也在提高。就拿剛剛結束的4月9日在上海的外國人才招聘會而言,The Language Key的招聘與特別項目經理凱特琳娜就對招聘的結果感到格外的驚喜,“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期”,15個招聘崗位,光上海一場招聘會就收到80到100份簡歷,而且應聘者各方面素質整體都很不錯。“那兩天,我們幾乎每天都得把面試時間排得很滿。”凱特很自豪地說。
然而,隨著各招聘公司對應聘者數量上的滿足,新的問題進一步突顯: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企業對高級尖端技術人才,和有著更多相關領域豐富經驗的專家的需求也進一步迅速擴大。
公司在能更容易地招聘到基礎工作人員的基礎上,更高端的“千里馬”卻很難通過簡單的招聘途徑尋到。慈銘集團就坦言,專業管理型人才需求正在逐步擴大,但是苦于很難招到。當前,慈銘集團正欲上馬諸如國際醫院、國際性商業合作等更加國際化的項目,同時,也需要引進更多的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設備儀器,而在這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外籍專家卻很難找到。在之前的招聘中,慈銘主要招收一些外籍實習生從事技術含量較少的外圍工作,今年著眼于公司全局的發展,首次預計招聘全職外籍專業人才10名,從事比較核心的市場分析、產品銷售等工作,今后還將隨著公司的進一步發展,考慮擴大引進有先進技術、豐富經驗的外籍專家。隨著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在采訪中,董事長胡波也提出,希望國家在稅收、人才補助等政策方面能為引智提供更多的支持,能有針對性的以優越條件來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加盟中國建設。“大的政策通暢了,每個企業的發展也就有了保障。”
首鋼集團是以生產鋼鐵為主業,兼營采礦、機械、電子、建筑、房地產、服務業、海外貿易等多種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從2008年開始參與招聘會至今,招聘不到有著專業背景的高端技術專家一直是首鋼的一塊心病。就拿今年的招聘會而言,首鋼需要連續退火冷軋薄鋼板質量控制師和退火冷軋相關產品的相關專業人才,要求碩士以上學歷且有相關工作經驗,這兩個條件對應聘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鋼負責招聘的胡玉平表示:“熟悉黑色冶金技術又有專業經驗的人才,一直是我們需要的,但其招聘卻非常困難。我們需要有現成的工作經驗和技術,甚至能帶著自己的項目來中國的人才,國內對很多領域的技術很缺乏,這方面需要一些‘洋專家來補充。這樣就能直接省去從零起點開始培養人才的成本,并能很有效地縮短技術引進周期。”而不是招到外國人之后再去培養。同時,對于不需要專業技術的職位,比如招商引資項目、政策研究領域人員等,外籍人員對于中國國情和中國政策的熟悉程度又遠遠不夠。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中國對于海外人才的大量引進是在國際化大背景下,隨著國力的增強、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而逐步深入和推進的,其體系、制度的完善,招聘規模的擴大,人才質量的提升,也需要多方努力、假以時日。中國想要在吸引人才的基礎上留住更多的人才,特別是“高精尖”人才,還需要用人單位和外籍人才建言獻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