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國外智力資源的成功落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助推鹽城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并進,鹽城已經成長為江蘇省內發展最快的地區之_。
提起鹽城,很多人會想到它“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世界”的美名。建市20多年來,鹽城的經濟發展迅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以前鹽城人編個笑話,說一個交警站在市中心馬路上,就能看到城市兩頭。如今的鹽城,現代化建筑鱗次櫛比,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風電及設備制造、生物質發電、太陽能、核電,端出全市新能源盛宴;新醫藥領域的多個主打產品都有自主知識產權;汽車、船舶、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等一批重裝備、重化工項目紛紛起步……
隨著江蘇經濟重心從沿江轉移到沿海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國家戰略的實施,鹽城日益受到世人關注。國外智力資源的成功落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助推鹽城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并進,鹽城已經成長為江蘇省內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企業“借智發展”
總資產近4億、各類電纜產品覆蓋全國及歐美市場、擁有88項國家授權專利,江蘇東強股份有限公司儼然成為中國電纜行業的領跑者。然而有誰知道,20年前的東強公司,僅是一個資不抵債的鄉辦企業。“要讓企業發展,全靠招引人才。”面對今天的成績,東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子純對此感觸頗深。
那是1999年,在鹽城市外專局的牽線搭橋下,著名電纜專家、原德國開奔公司總工程師科特博士來到東強,僅一周就解決了兩大技術難題。后王子純率團來到德國,除邀請中國客人住在他家外,科特博士還帶病陪王子純進行設備調研,為公司一次性成功開發數據安全電纜做出重大貢獻。經科特博士牽線搭橋,東強與德國著名電纜企業開奔公司開展了技術和商務合作,開發出國內領先,達到德國DIN標準的數據電纜,成功打入德國市場。目前,東強公司的產品在國內信號電纜市場上“三分天下有其一”,公司也實現了由一般鄉鎮企業到高新技術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水波蕩漾的湖里,野鴨悠閑地游來游去,四層花園別墅前,小貓小狗圍著花盆嬉戲……這不是郊外休閑度假村,而是江蘇閎業機械有限公司投入100多萬元建成的專家公寓。“引鳳”先“筑巢”,閎業機械有限公司在吸引人才方面打出了“環境牌”。公司是國家紡織機械產業基地首批骨干企業,近年來,堅持實施“科技興企、人才強企”戰略,在鹽城市外國專家局、鹽都區人社局的支持和幫助下,結合自身的海外渠道,“公引”“私引”兩條腿走路,先后共引進了來自捷克的安德烈、來自德國的阿斯蘭等8位外國專家,幫助開發了10多個項目,攻克了一批高尖端技術難題,實現經濟效益1.2億元。在引才過程中,閎業機械有限公司還打出了“感情牌”——公司引進德國方摯咨詢毛衣公司的阿斯蘭先生,曾3次專程為解決公司轉移印花機械生產制造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來公司進行技術指導。“來中國之前,我就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有所耳聞,而在閎業公司的工作終于讓我有了切身的感受。雖然中、德文化有較大的差異,但我和中方人員在一起工作總能配合默契、坦誠相見,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阿斯蘭先生與閎業公司保持著長期的聯系,及時為公司提供產品技術開發、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在人才智力的碰撞下,公司已開發出新產品30多種,其中1種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產品覆蓋國內大部分市場,并遠銷10多個國家或地區。
位于大豐市的豐東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則走出了引資與引智相結合,通過引資推動引智的發展路子。豐東公司是國內熱處理行業中的首家中外合資企業,據公司高管介紹,熱處理能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壽命,對先進制造業至關重要。為實現技術趕超,豐東根據需求,不斷與世界一流企業進行合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此過程中,國外合資方多次派技術專家來指導,幫助消化吸收引進的技術并解決遇到的難題。此外,該公司從加強培養人才出發,促進企業研發,引領企業發展。今年將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建立材料科學工程碩士班,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公司講學,選派優秀科技人員去國外深造,以加快公司新產品研發力度,力爭躋身世界前三強。在此基礎上,公司不斷創新,目前已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系列,成為國內熱處理行業的龍頭骨干企業。
環保園引來“金鳳凰”
300畝生態湖碧波蕩漾,科學家工作室周邊花紅柳綠、景色怡人,總面積共1.5萬平方米,服務功能齊全的研發中心(綠巢)成功啟用——這里,就是目前中國規劃面積最大的國家級環保產業基地江蘇鹽城環保產業園。園區通過強化“綠巢”和科學家工作室的科技研發和技術轉化能力,為高層次人才招引創造物質基礎。從破土動工的那天起,這里就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2009年11月,園區在科行集團成立了鹽城市首家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培養大批技術骨干。隨后,園區在全球范圍內“招親”,國內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紛至沓來。2010年10月8日,園區“綠巢”正式啟用,引進環保產業領域8名高精尖人才和4支博士團隊,組建了一支“海鷗式”專家團隊,哪里需要,就“飛”到哪里創新企業。產業園探索出產學研合作模式,在短期內實現自主創新、自有品牌占領高端市場。
園區內綠蔭環抱的園林式科學家工作室可謂中國環保產業智慧庫,上海同濟大學國家環保工程實驗室、中建材環保研究院、清華大學BOD項目研發中心、南京大學水處理修復研究中心都在這里建立實驗基地,有12名國內外環保領域的領軍人才和50余個博士團隊常年在此進行科技研討。在清華大學科學家工作室里總能看到清華大學水污染控制領域專家王建龍教授忙碌的身影。王建龍教授在國內首創利用固定化微生物顆粒作為識別元件的新技術,可為園內江蘇同和涂裝設備公司年新增2億元的銷售額,并將使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物傳感器BOD快速在線監測裝置生產基地。
產業園讓專家們的夢想找到了家園,也使企業家們以前艱辛奔波都無法解決的難題,現在在家門口就得以化解。湖北高級工程師龔敬剛研發的太陽能硅片切割絲數控拉拔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為園內高和公司新增年銷售額3億多元,目前產品供不應求,二期工程正在興建之中,公司也因此籌備上市。東南大學博導、全國燃煤煙氣污染控制專家孫克勤教授研發的脫硫脫硝高布袋除塵技術,為園內吉地達公司年增4億多元的銷售額。現在該公司投資8億元的二期工程正在興建之中。
“環保是一個新興產業、特色產業,要將它做成世界知名、國內—流、江蘇領先,關鍵靠技術領先。”鹽城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鵬考察環保產業園時多次強調,要以高定位、
以特取勝、以新創優,在招引國家級環保科研機構和環保領域領軍人才上下功夫。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一年時間,園區內匯集了隸屬于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建材集團的總投資2億元的中建材環保研究項目,總投資5億元的康師傅礦物質水項目,具有高校發展背景、產業資本雄厚的綜合性大型上市公司HIT哈爾濱工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入駐。新興產業、特色產業項目落地和建設在這片熱土上呈現出“葡萄串”效應。截至目前,園區內已累計實施了50個億元以上新特項目,形成了以環保制造為基礎,以工程服務為核心,不斷延伸的環保產業鏈。
后發先至人才強市
記者從鹽都國家風電裝備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獲悉,總投資50億元的華銳風電項目,投產一年多已銷售60億元。更為重要的是,該項目實現了鹽城重型裝備制造業、國家級公共技術平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等四大突破。該基地爆發式增長的秘訣,就是引入了由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領銜和16名博士、47名碩士參與的國家級風電產業研發團隊。
“沿海開發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國家戰略的實施,使鹽城迎來了百年不遇的發展機遇。當前鹽城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對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緊迫。”鹽城市副市長劉永志這樣告訴記者。
近年來,在國家:外專局的指導和幫助下,鹽城執行了400多個引進國外技術和專家項目,建立了3個江蘇省級引智示范基地,為全市一批重點企業及醫院、農業部門等提供智力支撐,成效顯著。如為鹽城市第—人民醫院引進的德國著名心臟外科教授De viVie教授主刀并參與進行了12例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手術矯正治療、30例普胸手術,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De viVie教授還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合作同臺開展了第一例不停跳的冠狀動脈搭橋術(同時搭了4根橋),填補了鹽城市的一項醫學技術空白。
為促成外國專家從短期工作向長期服務轉變,鹽城市積極改善硬件設施。2010年8月30日,總投資10億元、可供8200多名專家人才入住的新嘉源人才公寓在鹽城開建,計劃建成江北規模最大、層次最高、配套最全的各類專家才居住、生活之地。除此之外,鹽城市政府還采取技術入股、項目合作、高薪聘請等形式,促進人才企業聯姻,事業合作共贏。
“我公司目前需要突破節能燈管和LED半導體照明方面的一些技術瓶頸,希望幫助聯系專家前來指導。”2010年10月26日,鹽城迎賓館會議樓一樓大廳內,所有專家席位前都站滿了期待的人。在這場國家外專局首次在全國省轄市舉辦的外國專家項目洽談會上,鹽城市企業與來自14個國家的外國專家組織代表對接,現場達成引智合作意向235個。
90家成長型企業求賢若渴的眼神,感動著在場的每位外國專家,“鹽城發展速度很快,是一個發展前景非常樂觀的城市!”德國退休專家組織中國項目主管倪曼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鹽城的企業家們已從海外引智這一最便捷、最高效的工作中,嘗到了甜頭。
馬佐里公司二期工程新上總投入2200萬美元的鑄造生產線時,技師奇缺,30多名技術骨干被引智部門及時組織赴境外培訓,解了燃眉之急。為使華陽玻纖這樣的傳統企業改造升級,引智部門請來了德國工業標準協會玻纖分會原主席科勒博士,德國專家的3份設備改造圖,為公司節約設備引進費用200多萬元,企業順利實現轉型升級的二次創業。
鹽城市市長李強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在如今千軍萬馬齊競爭的狀態下,政府要從“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引智”,最重要的是“提前介入”。特別是針對“擁有技術而缺少資金、缺少市場轉化能力”的這類人才,在產品研發階段、中試階段,便加強關注、跟蹤,及時給予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使得這些科研成果能盡早產業化、市場化。
近年來,鹽城市把“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海外引才引智”“兩高—海”作為人才開發的主攻方向,大力引進“兩高—海”人才,確保建成3個引進海外人才智力合作基地、1~2個國家級國外智力示范基地。“鹽城已經步入了由項目引領發展轉為人才引領發展的新階段。”鹽城市人社局局長周強寧說。在2010年10月召開的鹽城市人才工作專題會上,5項新的人才工作政策性文件原則通過,內容涵蓋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服務和考核等各個環節。至此,鹽城市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的總規模達到4.5億元。目前,鹽城各級政府努力為海外智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走政府立項支持與幫助企業自行引智“兩條腿走路”的引智路子。積極主動有選擇地“拿來”,鹽城的引智工作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也為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如何實現快速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