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ANE DICKSON
奧地利蒂羅爾州的小鎮泰爾夫斯上空一片鳥鳴,卡爾·拉貝德面對攝像機鏡頭,一躍而起,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我感覺自由了。”這個百萬富翁笑著說。
賣光家產,救濟窮人
在這座安靜的小鎮生活了13年之后,這位家居飾品業的成功商人做了一件讓當地人震驚的事:拍賣他所擁有的一切去幫助南美洲的窮人。拍賣品包括拉貝德位于法國南部的一座農莊、頂級奧迪車,還有幾架私人小飛機。
最近一次的拍賣對象是拉貝德位于因斯布魯克的豪宅,那可是整個蒂羅爾州居民都羨慕的夢幻住宅。然而,年近半百的拉貝德已經迫不及待地要搬去阿爾卑斯山問的一座小木屋里居住。與旁觀者不同,對他而言,從一個富翁轉變成“窮人”顯然更有價值。
“在我眼中,財富并不等同快樂。”拉貝德說。穿著一件格子呢襯衫,架著一副金絲邊框眼鏡的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思維縝密的學者,“過去的25年里,我就像是一個奴隸,為了一些我并不想要也不需要的東西沒日沒夜地工作。現在我的夢想是變成一無所有。”
環顧拉貝德的公司,裝修雖然簡單,但布置其中的純手工家具反映出他的品位。看著這些曾經喜愛的物品,拉貝德表現非常淡定。“所有這些,連我坐著的這張椅子,都會和房子一起拍賣掉。”他的嘴角掠過一絲滿足,“我已經迫不及待要搬去小木屋住了。”為了將要在那里開始的新生活,他只準備了一套換洗衣服、兩箱子書和一臺筆記本電腦。“我將會用每月1290美元的補助金生活,但我告訴你,我一半都用不了。”拉貝德聳聳肩說。
很擅長跟錢打交道
在林茨市的工業區長大,年輕的拉貝德曾深深相信:人生的目的就是賺錢。
“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我從沒見過父親,他是個酒鬼。我和母親還有祖父母住一起。祖母一向善于理財,她告訴我一個人的價值和他的存款是相關的。”拉貝德回憶說,“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在果園里幫忙。我還去市場賣菜,在那里,我發現自己很擅長跟錢打交道。少年時期,我一邊打零工供自己交學費,一邊讀書。一開始,我賣自家園子里的花,后來我又賣干花、花瓶和蠟燭。”
生意越做越好,等到拉貝德開始讀大學時,家居品和室內裝飾生意已經運轉自如了,而且利潤很可觀。錢越來越多,拉貝德卻發現自己內心發生了一些變化。“我時常問自己,活著就是不停地賺錢嗎?這樣有什么意義呢?這種生活的終點是什么呢?”
隨著企業越做越大,拉貝德卻越來越覺得不舒服。他對無止境的消費有著強烈的厭惡感:“我覺得即使擁有再多也不能讓我快樂了,而且這好像是一個惡性循環。不快樂——買更多東西——更不快樂。”拉貝德承認一開始是為了保障將來的生活而工作,但“這總得有個限度。否則就像一只狗一樣,為了擔心將來沒有骨頭啃而不停地奔跑,最終卻迷失了”。
終于,所有的情緒在1998年到達了頂點,當時他和妻子艾琳在夏威夷度假。“我們預訂了最好的酒店,一切都是最完美的設施。在逗留的3個星期里,我的感覺是那里根本沒有真實的人,都是演員。那些員工都在演繹友好和樂于助人的角色,而客人們必須表現出‘瞧,我有多重要!”
錢和快樂是兩碼事
假期結束后,拉貝德在住所周圍散步。在牧場的一間小屋里,一個女人給他端來了杯蘋果汁,結果不小心灑在了他的褲子上。“對我來說,那才是真實的感覺,我們又回到了真實的世界。”
正當這位成功的商人準備拋棄虛榮的生活方式時,他的妻子卻在2003年離開了他。“她認識了另一個男人,”拉貝德說,“但我認為那有可能是發生在我身上最好的事情,因為它幫助我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一次偶然的機會,拉貝德隨奧地利青年滑翔機隊去南美洲。在他看來,那里的人們雖然不富裕,但都很愉快。但當他回到歐洲,看著周圍人臉上的焦慮神情,他開始疑惑,難道剛發生過恐怖襲擊嗎?他開始意識到有錢和快樂完全是兩碼事。”
“我想也許我不需要這所大房子,還有那些豪華轎車和晚宴。我想過真正要的生活。”
一次旅行中,拉貝德遇到一位很有天賦的木匠。“他想做一些藝術家具,這需要用到一種特殊的鋸子。但當時他窮得沒有一分錢,銀行也不給他貸款。于是,我就給了他300美元。第二年,他在機場碰見我,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現在,他已經完全實現了他的想法。”
什么對我最重要
這次助人經歷給了拉貝德啟發,他很快發起了一項微額貸款計劃。從那時起,他資助了中南美洲的好幾個慈善項目,其中一項是秘魯利馬郊外的面包烹飪學校。那里不僅為窮人家的孩子提供面包,還教會他們烘面包技能。這樣能幫助他們將來擁有一份職業。
2008年,拉貝德和經濟學家沃夫岡·莫爾一起創立了mymicrocredit.org網站,旨在通過微額貸款計劃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人創業。為了做推廣,拉貝德想出了一個主意:以彩券的方式來銷售拉貝德的豪宅,每張售價99歐元,中獎人可以贏得房子,借此方式大力宣傳這個網站的理念。“如果用一般管道來銷售我的房子,也許會有10個人來看屋,并對我的構想產生興趣。可是如果我們發行2.2萬張彩券來賣房子,就能有為數可觀的人參與其事。”(據英國媒體報道,最后贏得這棟豪宅的是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一名婦女。)
很難想象,經營高檔居家用品生意能讓他獲得同等的快樂。而快樂是有感染力的。拉貝德“放棄財富,贏得人生”的哲學,已為他贏得德國一家大出版社的出版合約,他的自助課程也在全歐洲風行起來。
“德國有一句俗諺:單純的人擁有快樂的人生。”拉貝德解釋說,“這句話不一定對,不過確實點出了一項道理:我們擁有越多選擇,就越需要決定什么才重要。我從15歲活到40歲,從沒問過什么事對我才重要。我只會問自己:什么事我辦得到?”
如今他終于擁有屬于自己的人生,有人問他相不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還不習慣被人視為楷模的他略顯遲疑,愉悅中帶點羞赧,思索了一會兒后抬起頭。“一切發展的可能性,”他一面拍著心口一面說,“都在于心。”
(編輯/王克峰)
海外星云 201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