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學科的廣度;第二,就是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世界頂尖名校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在英國演講時指出:中國從1998年起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規劃,按照目前的投資力度,中國的名牌大學在25年內將趕上哈佛、耶魯、劍橋、牛津等世界著名學府,與這些名校并駕齊驅。他尤其看好北大、清華、復旦、南京、浙江等7所大學。不過萊文同時也表示,目前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學科的廣度;第二,就是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中國本科教育還缺兩個內容
絕大多數亞洲的學校和歐洲大學一樣,本科教育是專識教育,一般來說學生在18歲的時候就選擇了自己的終身專業,之后就不再學別的東西了。和一些一流的歐洲大學及美國大學不同的是,中國的教學法是一種生搬硬套的模式,學生總是很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他們一般不會挑戰教授和同伴的觀點,所以學習總的來說是把注意力放在對于知識要點的掌握上,不去開發人的獨立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萊文校長認為,這樣一種傳統亞洲模式,對于培養一些流水線上的工程師或者是中層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去培養領導力和創新人才就顯得過時了。美國和英國的一些政治家非常擔心中國培養出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人數超過西方,但亞洲人包括中國的領導者所擔心的是,學生缺乏獨立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這對于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是不利的。中國擔心,畢業生的思維狹隘,而傳統模式使得他們缺乏創造力。
美國通識教育模式可以借鑒
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切?萊文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通識教育。美國的本科學生在頭兩年會嘗試各種學科,然后再選擇一個主科。因為通過對多個學科的接觸,會有不同的視角,使他們有能力以創造性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設想一個政府的領導以前學過歷史,又學過道德哲學,同時還學過經濟、心理學的話,那么他勝任的概率也會更高一些。
中國有許多的一流大學已經開始借鑒美國通識教育模式。如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也已經開始新的通識教育的嘗試。
萊文校長同時指出,每一種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適應性,通識教育模式也是如此。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在美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教育模式,對于中國而言,這是一種在異域文化當中所發展起來的全新教育理念,不加變動而全部照搬到中國文化當中去是很難成功的。因此,在中國借鑒美國的通識教育模式,就必須具有中國的特色,將這種教育模式移植過來必須進行改革,而這種改革必須是一個漸進、創新和適應的過程,而非一個生搬硬套的過程。
如何認識推行通識教育的障礙
有人提出,在中國推行通識教育有三方面的障礙。第一個障礙就是教師,包括政府、企業、外資企業等用人單位,他們希望接收比較專業的畢業生來工作。第二,對于一部分本科生而言,他們要進入到研究生這樣一個階段,需要進行入學考試,考試內容非常專業化。第三,在美國大部分的學位是在研究生這個層面授予的,而中國像法律、商業、教育、醫學、工程、理工科是從本科生就開始授予學位的,學位制度對通識教育產生一些影響。因此,通識教育在中國大學全面展開有困難。
萊文校長認為,對于第一個障礙而言,就業市場當中雇主對于員工專業化要求,需要大學去培訓雇主、企業和用人單位,改變他們的觀念。從政府到企業,大學需要不斷地去教育雇主,不斷地去給他們灌輸這樣一種思想:從長遠來講,學生的創造和創新能力、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能力對企業是非常有好處的,這些超過了簡單的技能訓練,而一流大學在通識教育和在批判性思維、獨立性思維方面往往也是最好的。
第二個障礙,在考博士或者是考碩士過程當中還需要一些專業知識,或者是非常專業的考試。在美國,大學是兩年的通識教育加上兩年的專業教育,其實已經夠了。研究生考試過程當中,美國學生需要和來自各個國家包括中國的留學生進行競爭,美國的學生不差于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學生。
至于第三個障礙,萊文認為,其實美國對本科教育也在進行不斷改革。哈佛大學的校長曾提到了本科教學的改革,強調在某些學院如醫學院,已經取消了單純的本科教育,確立了本科和碩士以及博士連讀的體系。換句話說,哈佛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更加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這需要大的改革或者一個大規模轉變的過程。但是,美國一般還是強調至少要有兩年的通識教育,比如說讀醫學的先要接受兩年的通識教育,然后在20歲的時候,而不是18歲進入大學的時候,開始專業的學習。
批判性思維對國家發展意義重大
對于為何要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萊文校長認為,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證明了創新和批判性思考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他指出,25年前,美國多數的評論家都推崇日本的管理實踐模式,人們憂慮日本當時的巨大貿易順差,預言日本很快會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二戰后的40年間,日本的生產率和GDP的增速遠遠快于美國,但是在1990年以后,日本的經濟有15年停滯不前,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日本的經濟才恢復到了一個正常的水平,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過去,人們認為是過分發行企業債、僵硬的金融體制以及日本政府非常不明智的貨幣緊縮政策所致。但是萊文校長認為,日本經濟放緩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創新和創造能力低下。
他指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日本的經濟增長動力和現在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是一樣的,是依賴高儲蓄率以及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使得加工業能夠迅速增長,60年代日本將注意力放在了制造業的效率和質量上。但是競爭優勢在9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以后不復存在,在軟件和通信技術方面的創新,使美國獲得了決定性的生產力優勢,日本的創新速度跟不上,這也就是為什么日本的經濟停滯了15年的原因。如果日本擁有像微軟、谷歌這樣的公司,那么在90年代,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就不會落后美國這么多。
萊文校長回顧了1828年耶魯大學報告(the YaleReport of 1828),這是美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性文獻。耶魯報告提出了頭腦的修煉和充實,認為:學生獲得某一個專業的知識,就像腦袋里面裝進了一件物品,但這種填充在一個迅速變革的世界當中,從長遠來講并沒有太多的價值,而學生希望在商業、醫療、法律、政府以及學術界取得成功,他們需要的是頭腦的修煉或者說思考的框架,讓他們不斷適應一個變化的環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但培養這樣一種思維的習慣,需要學習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需要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能夠主動進行立論、辯論或者對于自己的論點進行修正。
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
萊文認為,牛津劍橋大學的導師制度是這樣的教學法非常好的例子。在導師制模式下,學生必須自己進行立論,進行辯論和獨立思考。而美國的模式是互動式的討論會,或者說是小班授課,一小群學生他們需要去立論,去辯論,去挑戰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導師的觀點。現在美國的頂級大學的考試不會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一些事實,而是讓學生去解決他們以前從來沒有碰到過的問題,去分析某一個觀點的正反兩個方面,同時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他認為,相對于教學內容而言,教學風格的改變更困難。首先,小班授課成本會更高;其次,即便進行了小班授課,也不能夠保證學生就一定會進行互動式的交流。怎么樣做到這一點呢?教職員工應采取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挑戰彼此,挑戰教師。對于中國來說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盡管中國大學的校長們已認識到了這種教學方法非常必要,但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仍然充滿了困難和挑戰。萊文認為,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掌握新的教學模式。那些在國外學習過而回到中國的大學教師,更傾向于采取互動的方法來進行授課。此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大學之間的校際交流,西方學生到中國學習,或者是亞洲學生到國外去學習等等,也會加快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