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宇輝
復雜宏偉的南水北調工程,為河南省利用海外智力服務工程建設提供了用武之地。
復雜宏偉的南水北調工程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來到河南鄭州黃河岸邊的邙山,陪同前去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向他匯報黃河的治理情況,并提出從長江引水到黃河的構想。毛澤東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那以后,水利部門對此召開了多次會議探討,并組織專家進行全方面論證。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調列入我國跨世紀骨干工程。2002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從50多年前的設想,到規劃設計、科學論證和反復比選,最終形成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和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工程實施方案。通過興建南水北調工程,實現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系,構成“四橫三縱”的中國大水網總體布局,實現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
工程建成后年總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幾乎相當于新增加一條黃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
河南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在河南境內包括丹江口水庫庫區工程和輸水總干渠兩部分。中線工程總干渠從漢江丹江口水庫河南省淅川縣渠首引水,至北京團城湖,輸水總干渠全長1267公里。中線工程,河南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區,是渠道最長、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資最大、計劃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為移民新村建設添磚加瓦
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工程,分布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到河南省淅川縣的丹江流域上,將來,北京的用水部分就是取自這里。然而,為這一工程的建設,僅河南省境內就要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需搬遷安置移民15.7萬人。
為服務庫區移民新村建設,實現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河南省外國專家局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優勢,先后引進新西蘭、英國、日本等國優秀專家共計70余人次,為移民新村建設添磚加瓦。其中新西蘭生態環境管理專家邱明春、英國山地環境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水資源管理專家約翰遜博士等多次來豫,對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農民以地為本,以食為天。土地問題,也就是農民問題,是農村的根本問題。為解決這個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的問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是很有必要的。為此,河南省外專局組織本省“南水北調庫區移民新村建設”培訓班一行22人,于2010年9月10日至30日赴日本培訓學習。這是河南省出國培訓史上組織村干部到國外培訓人數最多的一次。
現在,移民新村建設培訓已列入了國家審批類出國(境)培訓項目計劃,河南省各級政府對培訓高度重視,并寄予厚望。河南省副省長劉滿倉批示:是件好事,請把好事辦好。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郭俊民批示:很好!努力做出成效。河南省移民辦主任王樹山批示:要把這件好事做大。
為培養移民新村致富帶頭人,河南省外專局將會同省移民辦,研究制定移民新村負責人海外培訓計劃,擬利用3 5年時間,把108個庫區移民新村的負責人全部派遣到國外進行學習培訓。
學員們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培訓學習,對日本農村、農業、農民的現狀、發展過程、發展策略和發展模式有了深刻的認識,激發了大家建設發展移民新村的使命感、責任感。他們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興建“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僅2010年在全省25個丹江口庫區移民新村試點縣(市區)就建立了“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近20個。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為保護水源庫區生態環境引種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作為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庫任務重大,不僅要滿足當地供水需求,在將來還要保證華北地區的供水任務,因此,保護庫區周圍的生態環境被國家外專局于2004年列入了國家重大引智項目。那以后河南省外專局在國家外專局的支持下,協助省南水北調辦及當地政府引進了國外優良水土保持植物——香根草、百喜草等品種,在庫區水源地進行了大量的種植示范。
香根草、百喜草具有耐旱、耐寒、耐酸、耐毒等較強的生態適應能力,對鐵路、公路、河道、沙丘及污染土壤的工程保護與水土流失的修復控制具有獨特作用和明顯效果。近幾年來,他們已先后在鎮平縣趙灣生態林果基地、宛城區的新店和淅川、西峽縣重點水源區建立苗圃基地600多畝進行試種試驗,共建立香根草、百喜草苗圃、護渠、公路護坡、農田基建和溫地保護示范基地共4300多畝。經過幾年來的試驗、示范,香根草和百喜草經受住了冬季寒冷和春夏季旱澇、干熱風等惡劣氣候的影響,生長繁育良好,其中香根草株高平均達到150~220厘米,引進品種在水源庫區和明渠干線生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