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霖
1992年開始合作活動以來,高見邦雄每年春季和夏季,都在日本招募兩次綠化植樹團,每次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到黃土高原進行植樹活動。
年輕的他能把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日文版全文背誦出來
1940年1月15日,中國領袖毛澤東也是在黃土高原上,在離大同不遠的延安,借給中共元老吳玉章先生祝壽的機會,說出了一段至今仍然影響著很多中國人的“語錄”,那就是“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的有益于廣大群眾,一貫的有益于青年,一貫的有益于革命,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
有朋友介紹說,高見邦雄年輕的時候,曾經是毛主席的忠實崇拜者,他曾經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輾轉香港來到中國尋求革命真理,特地到當時中國農業的旗幟——大寨去參觀考察。那時,年輕的他能夠把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日文版全文背誦出來。
有次見面筆者問及高見邦雄知道不知道毛澤東的那條“做好事”的語錄時,他只是笑笑,不置可否。然而,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確實是這樣做了。從1992年開始,他來到位于中國黃土高原東北邊緣的大同地區,從事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植樹造林活動,至今已經19年了。19年里,高見邦雄堅持不懈。每年,他都會從日本到中國,從中國到日本往返很多趟。
每年,他總有一二百天在中國,在大同地區的縣里、鄉里、溝里、山上,在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里。
當初,盡管他是被全國青年聯合會推薦前往的,但是,當地幾乎所有的人都懷疑他的動機,因為,人們對日本的侵華行徑難以忘懷。大同煤礦至今還有“萬人坑”作為歷史見證。
“他是一個日本人,憑什么要來中國植樹做好事?”有人說他,放狗咬他。
盡管如此,高見邦雄還是以實際行動,來證實他是有誠意的。
日子久了,人們不再懷疑他是別有用心了,但又開始懷疑他在大同的“綠旗到底能夠打多久”?
然而,慢慢地,人們對他的懷疑又錯了。至今19年過去了。現在到處都有他熟悉的老鄉,只要他出現了,就會有人熱情地招呼他。有人請他吃飯,有人邀他喝酒。老鄉們有叫他“高見”的,還有干脆叫他“老高”的。
把到黃土高原旅游和“學雷鋒做好事”植樹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高見邦雄1948年出生于日本鳥取縣。1966年進入東京大學,因為參與當時屬于比較激進的“革命”,1970年肄業。此后不久,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他開始與中國關系密切,經常往來中國尋找“革命”的真理。
1992年,他和幾位同胞來中國,再次游覽了他熟悉的黃土高原。是時,他提出了在大同植樹造林的“革命理想”。可是,面對荒蕪的黃土高坡,同胞中還是有人從質疑到堅決反對,有人因此退出。
高見邦雄卻決心不變。當年他與一幫志同道合的人創建了非政府組織“綠色地球網絡”(NGO),兩年后的1994年擔任事務局長至今。在該組織籌集到的資金中,有不少用到了黃土高原的植樹上。作為局長,高見邦雄從1999年開始,每年都利用網絡向關心他們的人發布黃土高原的植樹活動、財務電子通訊報告,以獲得大家的了解、理解、支持,4年多,發了200多期。
很多人看了報告后被深深感動,不少人還自愿報名參加了他每年春夏組織的“黃土高原植樹之旅”活動,把到中國黃土高原旅游和為保護環境“學雷鋒做好事”有機結合起來。
不少人參加了“黃土高原植樹之旅”活動后,還主動要求加入到這個公益性的組織,截至2005年2月,“綠色地球網絡”已經有了626位個人會員、26家團體會員。他們積極參與活動,主動繳納會費,甚至慷慨捐款,用于支持中國的植樹事業。
2005年夏天,被高見邦雄的黃土高原行動和精神所感動,中國學者李建華、王黎杰翻譯了他的日文版的《黃土高原來信》,并且推薦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以《雁棲塞北——來自黃土高原的報告》為書名出版了中文版。書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高見邦雄在黃土高原13年里艱苦奮斗的歷程。
筆者有機會獲得一本,324頁還沒有看完,就已經被他的事跡所打動,遂向作者李建華求購200本,以作為中日關系讀書會的推薦讀本。事實也證明,不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看了這本書后,都為高見邦雄遠渡重洋來到黃土高原,在那窮鄉僻壤里吃苦受罪,不為名,倒貼錢所感動,說得最多的是“高見邦雄真雷鋒啊!”
在山西黃土高原,高見邦雄在缺水荒蕪的山地上,從事了一系列帶研究性質的造林活動和造林模式,如今大都已經具有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了。
今天黃土高原的點點綠,無不浸透著他們的汗水
現在,以高見邦雄為首種植的“地球環境林”(山地和丘陵的防護林),以3種松樹(油松、樟子松、華北落葉松)為主和灌木混合種植獲得了成功。
在大同縣,高見邦雄租用國營小塊圃地建起了一個“針葉樹育苗基地”,一個7公頃的“白登苗圃”,以期利用菌根菌技術培育松樹苗。結果,苗木生長良好,栽植后成活率高。
高見邦雄的“喜鵲林”實驗林場也在大同縣,面積有600公頃,除了以松樹為主的造林外,還試驗栽植大同南部地區生長的落葉闊葉樹。
高見邦雄在靈丘縣的86公頃自然植物園里,通過禁止放牧和砍伐,觀察自然植被恢復情況;用在自然林采擷的落葉闊葉樹種子育苗,進行恢復植被對水流增減影響的調查。結果,可以科學地確認落葉闊葉樹多有利于水土保持;禁牧禁伐之后,自然植被的恢復力很強。
高見邦雄與當地學校合作,建設了“希望果園”,種植了仁用杏樹、葡萄、蘋果、花椒、梨、李、胡桃等。收入的70%~80%分配給管理果園的農家,其余的贈給小學幫助發展教育。
由于當地綠色很少,家畜、野兔子經常去啃咬樹苗根部的皮,導致樹苗死亡。這樣一來,他們種植,被啃,補植;再種植,再被啃,再補植;直到樹長高了兔子啃不死樹了為止。對此高見邦雄說,他們要從失敗中站起來。不要怕失敗,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失敗是成功之母,關鍵是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此外,在日本大使館的支持下,高見邦雄在大同市南郊區興建了20公頃“環境林中心”,有苗圃、品種園、實驗和培訓設施,以及根據土壤凈化原理做污水處理的設施,能夠把排放的污水變成可以利用的水源,由此成為了合作項目的活動基地。
更主要的還有,他通過改善育苗和植樹技術的實踐活動,為當地培養了技術人才,更堅定了老鄉們對植樹造林的信心。十幾年來,由于高見邦雄的不懈努力,和受他的感染,黃土高原綠化隊伍逐年壯大,由他們和當地村民一起綠化過的荒山面積已經累計超過了4500公頃,種植的樹木超過了1600萬株。
高見邦雄堅韌不拔的信念,吃苦耐勞的實際行動,科學植樹獲得成功的實踐,換得了當地干部和群眾打心眼兒里的理解和信任。許多日本團體和個人也在道義上、財力上以及行動上給予廣泛支持,包括日本政府有關部門在內,都盡力以不同形式對其進行援助和支持。還有很多日本的林業、環境、水、土等方面的專家,他們有機會就積極參與其中,在建設綠化基地、技術培訓等方面群策群力。
今天黃土高原的點點綠,無不浸透著他們的汗水。
黃土高原之行得到了社會的給予與回報
高見邦雄的黃土高原之行,是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列為“基層友好技術合作”序列的“黃土高原森林再生項目”,目的是在中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大同黃土高原地區,建立可持續性的森林再生試點。1992年開始合作活動以來,高見邦雄每年春季和夏季,都在日本招募兩次綠化植樹團,每次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還有慕名前來考察交流和商討合作的各種機構。比如,日本吉之島工會、三得利工會、OFS工會、東北電力總連,如今都是每年定期派遣綠化團前來合作的穩定型伙伴。
高見邦雄綠化活動的社會影響也在不斷擴大。在中國,他先后獲得過中國政府表彰外國人的最高獎勵——中國政府“友誼獎”,還有中國“保護母親河行動國際合作獎”,大同市人民政府的“環境綠化獎”。
在日本,高見邦雄獲得了大阪府民會議的“大阪環境獎大獎”,朝日新聞舉辦的“走向明天環境獎”,每日新聞舉辦的“每日國際交流獎”。
社會影響也為高見邦雄在黃土高原的綠化活動創造了相當寬松的環境。經費充足,八方來源,除會員會費外,再就是合作者和合作單位(工會和企業等)的捐獻;郵政省國際志愿者儲蓄基金、環境事業團地球環境基金、國土綠化推進機構“綠化募捐”、外務省草根無償資金援助、日中綠化交流基金、經濟團體聯合會自然保護基金、吉之島環境財團捐獻等項目經費。
“種植于大地,種植于人心。”這是NGO“綠色地球網絡”的宗旨。“環境無國界”曾經是高見邦雄早期追求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