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冉
“人之所以為人,除了找到合適的職業等一些只專注于利己的事情之外,還需要承擔一個在公共資源中作為享有者對于社會所應回饋的義務。”
“人之所以為人,除了找到合適的職業等一些只專注于利己的事情之外,還需要承擔一個在公共資源中作為享有者對于社會所應回饋的義務?!?/p>
——葉文心
2010年11月8日至10日,伯克利加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葉文心教授應邀參加了由北京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哈佛大學3校聯合主辦的中國當代高等教育論壇。在為期3天的會議中,與會教授共同探討了3校的教育合作、交流工作的開展,以及全球教育發展的進程,分享了彼此的進步,也在探討協商中分擔著彼此的壓力。
文心之毛,書雕龍之史——歷史成為生命一部分
葉文心的曾外祖父是中國近代重要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先生?;蛟S是由于這樣的一份血統的傳遞,葉文心從高中起就對歷史非常感興趣,在當時的臺灣大學聯考時,她第一志愿便填報了臺大歷史系。由于興趣廣泛,當年的葉文心選修了許多不同的學科,涵蓋經濟學、人類學甚至地質學,對于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這大概也為日后從事歷史與教育學交叉學科研究埋下了伏筆。
本科的學習最終使葉文心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但這與臺大歷史系研究古代史的主流產生了很大的偏差。在堅定了自己的研究興趣之后,葉文心毅然決定出國留學,徹底成為反抗“越古老越是學問”這一偏見的先鋒。由于美國的學術條件非常利于學者檢索檔案,葉文心選擇了留美讀史的道路,一直到博士畢業。
象牙塔里的人文不算真正的人文——學者情懷聚焦教育問題
葉文心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民國時期中國的高等教育狀況。她對于當今中國教育問題的關注,或許正是源自這一研究。
葉文心滿懷激情地向記者講述了她在伯克利參與的“伯克利中國倡議”(Berkeley China Initiative)。這是一個致力于關注中國轉型所帶來的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工作組,落實伯克利加州大學與中國學生和學者的溝通、知識交流并規劃相關項目是否投入了足夠的資源和關注,更進一步促進中美大學之間知識、學生和學者的交流。
工作組開設已有3年,葉文心從去年起擔任工作組主任,繼續進行第一個階段的初步規劃,他們首先做的是搜集和集中伯克利加州大學與中國合作交流的項目,比如與中國相關的研究課題數量、涉及的學生、老師數量等;其次就是關注其他學校與中國的交流,以此作為參考指標。通過這些調查,可以綜合評判哪些課題值得研究,哪些與中國學者的交流能夠對當代關懷產生更進一步的認識。比如2010年的中國當代高等教育論壇,以及2009年北京論壇期間,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學者圍繞“金融危機下的高等教育”展開的討論。
由于工作組沒有專職的行政工作人員,葉文心只能獨擔此任,無怪乎常見到葉文心的身影活躍在各大教育論壇和會議中。
中西碰撞——不同于國內語境的視角
在積極參與與中國交流的同時,葉文心在海外獲得的是不同于國內語境的視角。她認為,中國教育目前必須要進行的是結構性調整,從傳統的“授業解惑”中獨立出來,向學術專業化、體制化發展。在世界領域上重視對話語權的爭取,在體制中尋求有效的、漸進的改變才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最好途徑。而面臨的挑戰則大部分來自于中國近現代發展道路上的矛盾。
在2010年的北京論壇上,葉文心曾對中美兩國公立高等教育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中國的高等教育折射出整個中國的發展變化,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與重大社會變革緊密相連。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公立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國家確立了高度統一的標準。從招生名額、學位要求、專業設置到大學的人事、管理都由教育部統一協調管理。
葉文心的報告中還提到了1997年中國開始實施的大學擴招。對此持反對意見的專家認為,這次擴招是在教育設施和師資力量都相對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的。一方面大學不斷擴招,另一方面政府的教育資金投入在減少,這必將導致教育產業化、學生繳納更多的學費、學校開設更多的創收項目等現象的出現,以彌補資金的不足。同時,國家集中資金建設優秀的高等教育機構,這包括中國的“211計劃”、“985計劃”等,越優秀的高校獲得的資金越充足。葉文心指出在這樣的中國語境下,最公立的學校,就意味著承擔成為最卓越高校的使命。中國之所以竭盡全力建設研究型大學,是因為在數字差的背后,是知識落差和教育落差,政府力求通過推動研究型大學的發展來縮小這些落差。中國在教育發展的千秋大業上,仍然任重道遠。
而在美國,公立學校只是從政府獲得資金,進行自我管理,在大學的事務范圍內有很大的自主性。作為實踐“加州理念”代表的伯克利加州大學,自二戰時期的校長克爾(Clark Kerr)強調大學(university)不應當“單一(uni)”而應“多元化(multi)”以來,一直把如何走出象牙塔,把作為一種社會公益的高等教育提供給大眾作為自己的校訓,強調必須進入社區,與人們周遭的生活相接軌。
與北京大學一樣同為公立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強調自己的“公眾性”。由于學校的最高管理者不是私立財團,而是加州的人民群眾,所以將公眾性置于章程的第一位,并且堅持學術自由和學生自治的自由主義傳統,擁有全美最多的頂級學科專業,校園文化“多元而卓越”。
葉文心在她的報告中還談到,如果伯克利加州大學不能進行自主管理而受制于規章限制,它是無法在打破知識落差和代表下層社會大眾利益方面取得突破的。
葉文心說,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整體的公眾性都很強,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事都不以利己為要旨?,F代社會多數高校都持多功能論,即將大學的根本職能定義為教學、研究和服務綜合化。伯克利加州大學與北大有著相通的觀念,都強調了服務大眾的重要性,尋求高效的方法解決全球性的高等教育問題,這可以看作是兩校的共同使命。對于中國大學來說,雖然公立大學可以嘗試從多方面獲取資金,但是如何使得高校的獨立自主性不受到出資方的控制,值得中國的學者和教育從業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