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蓉萍
明亮的燈光下,珠針包和五顏六色的布料散落在白色工作桌上,在這里,縫衣機、蒸汽熨斗、熨臺等設備一應俱全。每位“裁縫師”都全神貫注地制作手中的衣物,有些人在縫衣機前專心縫制著衣物,有些人起身使用熨斗把手中的衣物燙平,有些人則在桌上剪裁布料。
這個看起來相當專業的裁縫工作室,其實是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的教室。而這些“裁縫師”,一年之前多半也只是普通高中的學生,穿的是市面上賣的成衣,從沒想過要自己做衣服。進了實踐服裝設計系之后,他們才開始上這一連串專業的課程。
從畫圖、挑布開始打基礎
目前就讀三年級的毛靖雅說:“‘服裝構成制作是一、二年級的必修課,一年級要學會制作下半身的窄裙和褲子,以及上半身的襯衫;二年級難度提高一點,要會制作西裝外套、大衣、風衣。”現在無論什么衣物,大致都難不倒這群年輕人。
他們從畫設計圖開始學,自己畫平面圖,還親自去臺北市迪化街永樂市場挑布,布買回來以后要和老師討論,因為他們喜歡的材質不一定能做出自己想要的感覺,而且每種材質縫制時也有不同的技巧。打版、裁布、縫制、整燙等,所有程序都要自己做一遍。實踐大學強調實踐,另外,還有“服裝設計”、“立體裁剪”等許多課程,也都有功課要交,毛靖雅笑說:“我們經常都在熬夜趕作業!”
大家看到服裝展示會上的模特兒在伸展臺上踩著臺步,光鮮亮麗,其實念服裝設計可不是輕輕松松地畫畫圖、剪剪縫縫就好。目前擔任臺灣名牌男裝主設計師的吳東澤笑著說:“我從小就愛畫畫,對設計有興趣。中正高中畢業以后,本來想學建筑設計或空間設計,可是覺得搬磚塊很重。沒想到考上實踐服裝設計系以后,才知道搬布更累!大學時代,有一份打工的工作是當牛仔品牌修改師,我還得騎重型摩托車去各大百貨公司收衣服,不然根本拿不動。”
他說:“實踐重視基礎。以前學生時代打版、車縫,大家都得熬夜縫制作業,的確很辛苦,可是到了業界就會發現,以前所下的苦功,其實對工作幫助很大。”服裝系的課程還包括講解布料特性、加工方法等的“織品材料學”,說明織品表面色彩過程原理、織品檢驗方式等的“織物染色與檢驗”,這些課程都讓學生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校友在設計領域發光發熱
實踐服裝設計系成立于1961年,是當時臺灣第一所服裝設計系,也因此有許多知名校友,包括很多臺灣實業家。實踐大學于1997年成立設計學院,除了服裝設計系之外,把建筑設計系所、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媒體傳達設計系和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也納入院中。
實踐大學在設計方面的努力,已經受到各界注意。美國《商業周刊》曾在2007年將“實踐”評選為全球60所最佳的設計學校之一,2009年又評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為世界前30所最佳創新整合設計與商業思維研究所。
設計學院院長章以慶說:“設計學院提供了一個跨領域的平臺,我們每年還會邀請知名大學的教授,到實踐辦一個跨系所設計工作營,集合這些系的老師來共同指導英文與執行人俱佳的學生,針對某個主題團體提案和創作。例如,今年邀請了英國中央圣馬丁設計藝術學院工業設計所教授班·休斯來臺灣,以‘綠色經濟提案設計Cradle to Cradle(從搖籃到搖籃)為創作主題,4系的老師和同學一起切磋、激蕩出創意,而且不用出去,就能學到海外大師的經驗,彌足珍貴。”
希望能激蕩創意
就讀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多半都很有創意,但其實最有創意就是小孩子,可是經過10多年的教育,很多人長大以后創意反而不見了!章以慶希望“慢慢把他們剝開,4年級就會看到他們和當初進來的時候不一樣了”。
“實踐”希望給他們“可能性的啟發”:他們雖然有生活經驗,但不表示有合適的美感。所以學校培養他們有深度的藝術美感,從不斷觀察中,被潛移默化,至少要具備基礎涵養。
雖然現在大家口口聲聲談設計,但是天馬行空的創意,不見得能造福人群。章以慶認為:“設計的重點,其實是對人的服務。實踐大學偏重衣食住行等生活面,我們教同學如何照顧人的生活,而且還要具備市場的了解度和執行市場面需求的能力。”
在“新一代設計展”上,看著4年級學長姐制作的超炫動畫,目前就讀媒體傳達設計系一年級的楊智超說:“其實,現在上的課多半在訓練思考,例如設計概論、視覺心理學、創作基礎等,還沒學到很多實務上的操作技術。”
媒傳系講師張亦翔說:“就像花博夢想館的360度環形劇場,媒體傳達設計是要讓所有人通過五感來感受美好的世界,而不是只靠傳統的視覺。我們重視教導觀念,更甚于技能。”有了正確的觀念,未來只要添加小技巧,就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由于課程多樣化,設計相關科系的出路非常廣。“實踐”率先成立媒體傳達設計系,張亦翔說:“如果以為傳媒3D動畫設計組都在打電玩,那可就錯了!當然有些畢業生的確進了游戲產業,但也有不少校友進入電視臺等媒體,以及宏達電互動設計部門等。”
課程多樣化拓展畢業生出路
“實踐”工業設計系畢業生任職的單位,包括宏暮、華碩、三陽機車、摩托羅拉、大同等企業,從事的設計工作涵蓋產品、包裝、識別系統、展示等多種面向,也有不少人選擇自行開設個人工作室。
服裝系的歷史最悠久,但章以慶強調:“我一開始就告訴學生,你一定要喜歡這個行業,否則這條路你就走不下去。所以一年級就開產業導論課,從上游的布料企劃,到下游的行銷,請各行各業的資深校友,來分享他們的工作內容。只要是和服裝相關的課程,我們都為學生準備好了。例如畢業生去百貨公司負責服裝采購,因為他在學校有上過行銷課,知道如何下單。喜歡玩創意的,甚至可以去做電影劇服!最好的例子就是《白色巨塔》的服裝造型師潘倫琳,就是我們的校友呢!”
夏姿開發設計部門約90%的成員都來自“實踐”,吳東澤說:“‘實踐的學生特色就是很乖,有日系的優點,而且最強的地方,在于基礎打得好,學生懂得車縫、材質、版型,而不是空有創意。”
就像科技始終來自于人性,布料也有不同的生命,服裝的美感,必須靠人去感覺、去發掘。“實踐”強調扎實的基本功,就是希望將設計的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