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華
在引進人才模式上,重點應該定位在引進外國專家:首先是引進發達國家的高端人才,其次是吸引留學人才,第三是華僑,這是三結合的軌道。
我自己研究的結果,引進海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我們國家60年來經歷了4個階段:一是起步階段,從1949年到1978年。二是恢復階段,從1978年到1992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的重要談話,有里程碑作用。三是發展階段,從1992年到2003年。四是創新階段,從2003年到現在。
引進外國專家面臨的挑戰
30年來,引進外國專家人才工作成效顯著。我不詳細介紹了現階段,我認為有幾個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戰略定位不高。我從2003年到現在,一半的時間都是在做人才工作。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沒有從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建設人才強國的戰略高度,來確定引進外國專家人才的工作定位。
二、現在我國每年境外來華工作專家達至040多萬人次,但是尖端人才和戰略型科學家不多。
第二個挑戰是管理體制落后。我歸納為五個方面的缺乏:
一、缺乏引進外國專家人才的需求預測;
二、缺乏引進外國專家人才的分類制度;
三、缺乏引進外國專家人才的評價機制;
四、缺乏完善的外國專家人才來華工作激勵機制;
五、缺乏引進外國專家人才的中介市場。
第三個挑戰是引進的重點失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引進外國專家人才的總量雖然有了比較大的增長,但引進人才的重點有所失衡。主要是引進一般型人才比較多,引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點行業、關鍵領域的人才數量比較少。結構性的矛盾十分突出。
中組部領導李源潮同志最近談到“干人計劃”時指出,我國引進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都有待提高,特別是引進一批國際一流的戰略科學家比較滯后。
第四個挑戰是法制建設滯后。
一、現行的政策缺乏公開性;
二、現行的政策缺乏操作性;
三、現行的政策存在滯后洼;
四、現行的政策缺乏權威性;
五、現行的政策配套性差。
引進外國專家人才的立法,已經刻不容緩。
第五個挑戰是信息渠道不暢。
一、從宏觀上來看,我國國際人才市場及跨國人才中介機構的建設嚴重滯后,造成了我國海外人才信息不暢。
二、從中觀上看,各地引進外國專家的信息系統與人才庫、成果庫、渠道庫的建設,至今沒有進入使用階段。
三、從微觀看,各單位外國專家工作的支持服務系統不健全。
第六個挑戰是投入嚴重不足。
扣除物價上漲因素,20年來國家引進海外人才的專項經費增加不多,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經費,長期沒有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預算。再一個就是非政府的一些投入也很有限。
引進外國專家的戰略措施
1、在引進人才模式上,重點應該定位在引進外國專家:首先是引進發達國家的高端人才,其次是吸引留學人才,第三是華僑,這是三結合的軌道。我們看看改革開放30年來,畢竟科學技術方面我們跟國外相差幾十年,所以引進發達國家的高端人才應該放在第一位。
2、在工作機制上,市場機制應該成為引進外國專家人才的主要方式。一是在宏觀機制上,要改變傳統計劃經濟的引進外國專家的模式;二是在微觀機制2上,要使企業和各種組織認識到引進外國專家工作的重要性;三是運行機制上,要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外國專家中的基礎性作用。
3、在引進重點上,必須把引進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行業、關鍵領域人才作為引進重點。
前不久我參加了中央的人才工作會議,以前是黨政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第三是專業技術人才。這次中央的思路是把創新型科技人才放在第一位,經濟社會急需的人才放在第二位,其他各類人才統籌到第三位。
因此,引進重點我們要考慮:一是高層次的產業人才;二是科技領軍人才;三是開放性的研究制度。
4、在政策法規建設上,通過加強引進外國專家人才的法制建設,使引智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
一是盡快制定到2020年引智的立法規則;二是進一步完善《外國專家來華工作條例》;三是要啟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移民法》,包括探索特殊護照制度;四是地方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制定法律法規。
5、在人才市場建設上,大力發展人才中介機構,培育運行有效的國際化市場體系。這里主要是兩個:一是要研究出臺更加開放的人才中介市場政策,我們的方向就是計劃走向市場;二是按照國際慣例組建人才中介機構。
6、信息建設上,引進外國專家人才工作的網絡化是必然趨勢。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整合分散在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海外人才信息與資源,形成海外人才資源信息共享機制和全國大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