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人偉
1954年1月,伴著轟隆隆的車輪聲,基列夫等四名首批援建一汽的蘇聯專家抵達了長春。從汽建廠到全面投產運行,基列夫作為動力專家組組長,見證了全廠動力系統工程建設的每一步發展。
基列夫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的一名工程師、動力專家。1949年秋天的一個早晨,基列夫正準備出門上班,忽然聽到電臺里傳來一條新聞: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的革命勝利,新中國成立了。“這真是美好的一天呀!我們又多了一位盟友。祝福你,新中國!”基列夫喃喃低語道。他沒有料到不久后,他將與中國——這個東方的偉大國家結下終生難忘的感情。
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主席即前往蘇聯訪問。1949年12月21日,剛剛到達莫斯科的毛澤東主席參觀了斯大林汽車廠。當看到該廠一輛接一輛的汽車駛下裝配線時,他對隨行的人員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大工廠。”
基列夫就在毛澤東主席所說的“大工廠”里工作,他對動力系統所有環節都了如指掌。斯大林汽車廠的前身叫“阿模”(AMO),始建于1915年。“十月革命”后,這個廠成為國有企業;1931年,正式更名為斯大林汽車廠。該廠后來又以第一任廠長的名字命名為利哈喬夫汽車廠。
首批來到一汽的蘇聯專家
1950年1月,中國政府與蘇聯政府會談,最終商定由蘇聯援助中國建設156個重點工業項目,其中包括建設一座現代化的載貨汽車制造廠,斯大林說:“汽車廠代表著現代化、機械化工業的最高水平。你們建設一個汽車廠就可以帶動整個機械工業和鋼鐵、化工、建筑等其他行業的發展。”蘇方表示,將比照斯大林汽車廠的規模援建中國汽車廠——斯大林汽車廠有什么設備,援助中國汽車廠就有什么設備;斯大林汽車廠有什么樣的水平,援助中國汽車廠就有什么樣的水平。為此,蘇聯政府決定給中國3億美元和5億盧布的長期貸款。
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和反復比較之后,黨中央決定將蘇聯援建的汽車廠廠址設在吉林省長春市,廠名定為“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中央財經委員會最初規劃用4年時間完成建廠工作。斯大林高度重視蘇聯援建的一汽項目,并建議中國政府集中力量,用3年時間實現投產。對此,中共中央政治局經過認真討論后認為,盡管面臨的困難很多,但只要發動起全國力量,就可以提前一年完成建設。
1953年6月9日,毛主席親自簽發《中共中央關于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此后,建設一汽又作為我國首批重點工程列入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根據中蘇協議,蘇方除將為中國提供全套的產品設計和圖紙資料外,還將派遣一批有經驗的專家來廠指導,這對一汽建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基列夫是援華的蘇聯專家之一,命運就是這樣把他與一汽聯系在一起。
由于動力系統建設是整個工廠其他建設項目的基礎與保障,必須最先開工,基列夫被定為首批開赴一汽的4名蘇聯專家之一。
1954年1月,伴著轟隆隆的車輪聲,基列夫等4名首批援建一汽的蘇聯專家抵達了長春。此時的東北正是隆冬,一片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一汽所在地一長春市郊西北側的孟家屯還只是—片起伏不平的荒野,在冬日黯淡的天色下顯得格外蕭索。此時他也許并未意識到,接下來的3年多時光,將成為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動人的回憶2--。
在先后來到一汽的180多名蘇聯專家里,基列夫來得最早,走得最晚。蘇聯專家的援華工作時間少則3個月,多則1年。基列夫的聘用合同期原定為1年,但他卻被延聘了3次,在華工作了1240天,援華工作時間是一些專家的10倍。從一汽建廠到全面投產運行,他作為動力專家組組長,見證了全廠動力系統工程建設的每一步發展。
第一個難題
1953年7月15日,一汽正式開工建設。
1954年是建筑工程關鍵性的一年。當年土建工程占總工程的51%。然而,就在人們準備加快建設進度時,天公不作美,6月至8月期間,長春有44天在下雨,耽誤了施工的黃金期。更令人擔憂的是,不久后長春就要入冬了,工程建設即將進入冬季施工,而當時中國施工隊伍還很缺乏冬季施工的經驗。
東北氣候嚴寒,從11月至第二年的3月初,平均氣溫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長春冬天氣溫甚至會降到零下30多攝氏度。按照原先的建設設想,一汽將先建成熱電站,用它來發電供熱確保其他廠房的冬季施工。可現實情況卻是,之前因下雨耽誤的工程導致熱電站工期延后,已無法依照原計劃為冬季施工供熱。一汽建設面臨著被迫停工的嚴峻形勢。
這是基列夫來到中國后碰到的第一個大難題。為解決供熱問題,他幾天幾夜都沒能好好休息,找來各方技術人員、工人師傅商議,反復研究擬訂對策。最后,根據在斯大林汽車廠熱電站多年工作的實際經驗,他大膽地提出了用火車頭臨時供熱以保證冬季繼續施工的方案。經過專家計算,為保證冬季施工,全廠這么大的面積,每小時需要2萬噸供暖的蒸汽。如果新建臨時鍋爐房生產蒸汽,不僅時間上不允許,經濟上也不合算。如果用火車頭上的鍋爐生產蒸汽,只需把火車頭開到廠房邊的臨時鐵道上即可實施。同時用幾臺火車頭生產蒸汽供熱,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基列夫來到一汽建設的總指揮饒斌廠長的辦公室。“我經過考慮,建議用火車頭的蒸汽供熱,送到車間工地采暖,來確保冬季室內施工不受影響。這種臨時工程投資小、效果好,雖然這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但我們可以嘗試……”基列夫滿懷信心地談了自己的具體實施方案。
“那太好了領導層也進行了多次研究,原想建臨時鍋爐房,但投資太大,正發愁呢!就照您的建議辦,又決又省。我負責去借調火車頭來工地。”饒廠長聽了之后,非常爽快地表示贊同,并當場打電話到沈陽鐵路局借調火車頭。
當時全國各相關部門都傳達了中央關于“力爭三年建成長春汽車廠”的指示,沈陽鐵路局也積極配合饒斌廠長的請求,并趕在明下旬將10臺火車頭陸續開到了一汽建設工地,隨車前來的還有60名司爐工。一切工作終于準備就緒。
萬事開頭難。臨時采暖工程的具體實施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基列夫與部分國內技術人員在一些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其一,基列夫建議采用火車頭取暖,如果有過熱裝置,一定要采用過熱蒸汽,不應該用飽和蒸汽。因為過熱蒸汽是13個大氣壓,而飽和蒸汽只有6個大氣壓。同時利用過熱蒸汽有利于火車頭的保養,使它不致被燒壞。但一開始一些工程師以及建筑公司經理都不愿意按基列夫的建議做。他們的理由是,如用過熱蒸汽,還需要在機車上裝管子,太麻煩。其中一位工程師還聲稱“鐵路部門不同意我們在機車上裝管子”,實際上鐵路局并無此意見。基列夫的建議拖了一個多星期才被采納,而在具體貫徹時又遇到嚴重阻礙。如,104工區10月9日把火車頭開到廠區,直到10月18日領導才最后同意采用過熱蒸汽。但試汽時,因為沒調試好,管子發出很大的鳴叫聲。大家誤以為可能會發生危險,對基列夫的建議產生懷疑。建筑公司經理召開會議研究。會上,幾位工程師又強調不能使用過熱蒸汽。經理聽了他們的意見,決定不使用過熱蒸汽,而改用飽和蒸汽。有同志提出:“改用飽和蒸汽,最好能和基列夫專家說一下”經理說:“火車頭是104工區用的,我有權決定,不用請示專家。”于是,過熱蒸汽管子又被拆掉,改用飽和蒸汽。基列夫發現后當場提出批評,堅持必須用過熱蒸汽。事實證明,改用飽和蒸汽后由于氣壓和溫度低,根本無法供熱,最后不得不重新按基列夫的建議返工,裝上管子采用過熱蒸汽,最終送汽成功。
其二,基列夫建議廠房內蒸汽管道的敷設應當有坡度,這是在操作規程中規定的。因為有坡度既節省(比用真空泵可省下6000元)又安全。但有一位工程師堅決不同意,認為車間里的管道敷設有坡度會妨礙交通、影響安裝。基列夫認為這是可以設法補救的。直到一汽羅紅副廠長得知情況后,表示堅決貫徹專家建議時,這位工程師才不得不服從。
其三,基列夫建議火車頭供熱時應使用加入化學藥劑的軟水,這有利于鍋爐保養;廠房里的回水要用水泵送到火車頭鍋爐上循環使用,這樣可大大減少水和煤的使用量。但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機車平時用的是未經化學處理的硬水,難道基列夫專家比鐵路上的專業工程師強?”對此,基列夫反復說明兩種方案的利弊,大家都被他說得心服口服,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
其四,基列夫建議把火車頭煙囪加高,至少應高出廠房屋面1米,否則會影響通風,導致煙煤燃燒不充分。對于有人認為“火車頭在鐵路運行中也沒有加高煙囪,不也好好的嗎?”基列夫耐心解釋:“火車在行駛中,普通的煙囪高度就可以滿足通風需要,但在停止狀態下,同樣的高度無法為燃燒提供足夠的氧氣。”在這事上,基列夫也沒少磨嘴皮子,直到煙囪全部加高。
圍繞火車頭臨時采暖工程的設計方案,基列夫一共提出30多條大大小小的意見。作為一名外國人,基列夫對待一汽建設的那份投入、那股較真兒的勁頭,讓大家感到,他就像建設自己祖國的中國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