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教學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提出一種新型的“導師——研究生——本科生”的導師制教學模式。重點設計了該模式的結構、工作流程、運行管理規范等。通過個性化、開放式培養方案的制定,以及將研究生納入導師指導團隊,并實行規范的管理,有效解決了制約個性化培養的關鍵——導師工作量過大等問題。實踐證明,該模式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顯著提升效果。
[關鍵詞]導師制;個性化人才培養;教育管理;管理模式;考核制度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2-0131-04
信息管理專業是一個較特殊的專業,培養宗旨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為管理服務,強調計算機技術和管理學的融會貫通,而計算機技術和管理學的結合需要具體的對象和領域,否則極易產生“兩張皮”現象,難以實現計算機技術和管理學的有效融合,故優秀的信息管理專業在學科知識構架上應當是2+1結構,即以計算機科學和管理學為支撐,通過具體的行業應用實現計算機科學和管理學的有機結合,同時形成行業特色和專業特色,如我校的信息管理專業就是側重于交通信息化。正是其2+l學科知識構架所形成的計算機科學+管理學+具體行業知識三大領域,導致該專業要求知識面寬泛,同時還因強調知識的融會貫通,必然帶來知識的深度要求,加之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專業課程的知識更新很快,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得教學方的引導和學習環境的創建極為關鍵和重要。如此多的學習課程和內容,以及高標準的要求,給該專業的教與學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目前,教學培養模式大多局限于集中式課程講授。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該模式有三大缺陷:其一,一刀切式的課堂講授方式對課程量大,且知識深度要求高的課程來說,難有好的效果,一方面極易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之產生厭學情緒,同時也不利于對有興趣的同學進行個性化引導;其二,教學方案僵化,不適應計算機知識快速更新發展的要求。一般來說,教學方案是每兩年調整一次,且需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顯然,該管理模式不能保障知識的及時更新;其三,缺乏課程講授之后的知識運用與鞏固,尤其是課程知識之間的關聯與綜合運用環節的培養過程基本沒有。
鑒于此,我們在信管專業傳統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引入了導師制,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導師制在結構上有別于傳統導師制的導師+學生的兩層結構,通過引入研究生層次,較好地解決了導師工作量過大等問題,同時也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此外,該模式通過課堂外教學有效規避了教學方案頻繁調整問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個性化、開放式培養,在引導學生學習積極性,解決具體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尤其是交叉領域的疑惑輔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方面效果顯著。
1. 導師制模式的結構
一般來說,專業素養=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工作精神與方法。前兩者主要通過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培養,后三者遠不是課堂教學所能解決,而導師制培養模式就是解決后三者的有效方法。由于后三者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往往要求一定的環境,需要圍繞一定的實踐目標和科研項目進行,導師必須高度關注學生在此進程中遇到的問題,隨時根據問題需要進行專業輔導和串講,在對具體專業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融會貫通,不能一刀切式教育,由此對導師的能力和精力提出很高要求。從導師制的實踐來看,欲達成素質培養要求,導師直接指導的學生不能超過8~10名,否則會導致高質量導師的極度匱乏,成為制約導師制實施的瓶頸。

本文所提出的導師制的模型,針對傳統導師制導師力量的不足,加入了研究生層次,作為對原有導師制教學梯隊的延伸,結構由原來的兩層變為了3層,如圖1所示。從管理學的角度看,通過教學梯隊的有效延伸,有利于大幅增強教學力量,減少橫向發散,避免導師極限能力的限制,可有效增加導師輔導學生數量5~8倍,極大緩解或解決高質量導師的極度匱乏問題。而傳統導師制正是因為導師極限能力的限制,導致其效果不佳,流于形式,難以滿足素質培養的要求。在圖1中,研究生為導師所指導,在學科基礎知識、項目研究方向上與導師一致,可高度保障導師知識的傳承性與穩定性。由研究生來直接指導本科生,兩者之間專業、學齡、知識的跨度不明顯,使得研究生不僅可以在細節上具體指導本科生的學習目標、方法、學程和效果等環節,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增強科研意識和創新意識,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團隊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2. 導師制工作流程與工作重點
2.1 工作流程
該導師制模式遵循個性化培養的原則,相對原有模式,其更具合理性和靈活性。首先擬定培養大綱。確定整體的培養目標;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分別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改變以往一刀切式的培養方式,突出特色培養和素質培養;而后執行培養方案,在執行過程中,加大監督機制和管理機制,強化導師制模式中各主體的責任、制定有效的效果評定措施、激勵措施等,促使導師制培養目標的達成。導師制具體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2.2 工作重點
導師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3個工作重點:培養大綱的擬定、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執行。
2.2.1 培養大綱的擬定
培養大綱是個性化培養方案形成的基礎,其保證了個性化方案的方向的一致性和合理性。無論各個性方案如何不同,但目的一致:為了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大綱由教學方負責起草,后由學院培養方案審核小組審核,審核通過由校方確定備案。
2.2.2 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制定
導師制遵循的是個性化培養的原則,針對不同學生的能力差別,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為保證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合理性,首先是根據本科生的性格特點以及特長、興趣等學生自身基本情況,結合導師的具體培養條件,在培養大綱的基礎上,形成個性化培養方案,該工作由導師、研究生、輔導員、學生本人共同完成。值得指出的是,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完善是逐步進行的,應當將此工作納入日常性工作范疇,嚴格管理,使培養方案更加合理、可行。
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制定有兩個出發點: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實踐與科研,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融會貫通的能力。信管專業的學生可以將其分成3種類型:對信息系統開發有一定基礎,并對此有濃厚興趣的,適合做開發者;對信息系統開發技術掌握較差或者動手能力較差的,適合做管理和維護者;其余為介于前兩者之間的,但每種能力都不精通。把學生按社會所需的人才進行歸類,然后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進行所謂的“定向”培養,目的是“因材施教”,培養社會適用性人才。
2.2.3 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執行
個性化培養方案經學院培養方案審核小組審核,審核通過后方可執行。在方案具體執行過程中,必須強調每周例會制的執行。由導師負責,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參與組織每周1次的例會,例會內容為:本科生工作匯報、疑難問題答疑、工作計劃協調、例會總結等。例會制有助于加深導師對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情況的了解,利于督促培養方案的執行以及后期對方案的合理調整,利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同時使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聯系在一起,改善以往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相脫節的現象,利于人才培養的延續性。
3. 導師制模式的管理與控制
導師制旨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其管理的方式是有效監督、規范管理。加強導師制的監管機制,明確導師制培養模式各主體方責任,完善效果評定措施和激勵機制,最大限度的調動相關各方積極性,以達成目標,是導師制管理的重點。
3.1 導師制相關各方責任的明確
在該導師制培養體系中,導師處于該模式的頂層,負責個性化培養方案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實施和調整、考核和評價學生成績等工作,并為該模式的運行作整體策劃,控制模式的運行軌跡;研究生位于該模式的第二層,是導師工作的延伸,協助導師完成具體輔導工作。其主要工作有執行并細化個性培養方案,具體領導、督促本科生參與相關項目和科研工作,達到各階段進度目標,并負責協調本科生之間的工作銜接,及時向導師反饋培養效果,輔助適時修正個性化培養方案;本科生位于模式的底層,是方案的執行對象和實施效果的體現者。按導師要求,在研究生的具體輔導與監督下完成學習任務,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和實踐活動,加強工作主動性,接受相關管理和考核,提升自身專業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3.2 培養效果評定措施
培養效果的評定是總結經驗和激勵約束的需要。根據本專業的素質內涵,在具體實踐中,將培養效果劃分為:專業學習能力、專業知識融會貫通能力、策劃能力、執行能力、創新能力、敬業精神等六大指標,48個二級指標。按學期對學生進行考核,前兩學年主要考核前兩項指標,后兩學年全面考核綜合能力指標。具體考核方式為:根據學生具體參加項目和科研的能力表現,將其對應到48個二級指標中,形成具體加權分值。同時,前期培養效果的評定是后期培育方案調整的依據。
3.3 激勵約束機制
為保證該模式的順利施行,應當發揮導師、研究生、本科生這三類主體的作用,實行必要的激勵約束機制。
對于導師,考慮將其承擔的培養任務納入教師考核中,并以培養任務的數量和質量折合一定的工作量計入教師薪酬。定義薪酬計算公式為:

其中,M為教師薪酬,a為工作量系數,前兩學年為5,后兩學年為10,若學生培養質量低于考核要求(即六大指標均低于及格線),則a為0,i為某個學生,n為學生數量,pi為第i個學生的培養質量量化值。
對于研究生,將其參與導師制工作納入研究生管理相關考核之中,具體為:研究生評優考核,研究生教學實踐考核,研究生實習考核等。由導師根據研究生輔導本科生的數量、培養過程及質量進行相關考核,定義考核計算公式為:

其中,M為研究生考核成績,i為某個被指導的學生,n為該研究生所指導的學生數量,pi為某個學生的培養質量。
對于本科生,每學期單列一項專業素質考核課程,并列入教學計劃,由導師進行考核,課時量為前兩學年每周2節,后兩學年每周4節,具體教學時間由導師確定。
4. 導師制模式實踐
在近兩年的導師制教學實踐中,以重慶交通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部分本科生為培養對象,按照本文所闡述的教學模式實施方案,將“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10名研究生列入該培養計劃,每名研究生分別相應指導3~4名本科生,并以相應的科研項目為依托,培養環節融入實際科研項目的立項、研究與開發、結題過程。經實踐訓練,該導師制教學模式初具成效。
(1)在教學、科研任務量繁重的情況下,該導師制模式有關措施有效解決了導師工作量過大的問題,極大地提高導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每周定期舉行學術研討例會,導師作學術報告或聽取研究生、本科生的工作總結匯報,集中給予相應地指導或建議。經過不定期的調查和統計,所有學生對導師的這種培養方法比較歡迎和支持。
(2)各研究生根據自身的專業研究方向和實際的技能,按照“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管理信息系統軟件開發”、“軟件測試”、“優化理論研究及算法”、等方向分為5個科研小組。每個科研小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根據各自的興趣方向,分別由兩個研究生負責管理,根據制定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具體指導相應本科生學習專業知識,并引導他們參與導師實際的科研項目研究過程。自成立以來,以此構成的科研團隊體系在導師的指導下,共同協作完成了各類系統開發項目6項。在實際成績考核中,90%的學生成績達到優秀等次,其他全部為良好等次,反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知識融會貫通能力、策劃能力、執行能力、創新能力、敬業精神等方面有了極大地提高。
5. 結語
本文重點對導師制模式的結構、工作流程、管理重點(含效果評定和機制)進行了詳細闡述。根據信息管理專業的特點,以導師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的實施,通過加入研究生輔助培養的環節,對原兩層導師制培養模式作了延伸,大幅提升了導師的輔導能力和培養輻射范圍,同時也提高了本學科研究生、本科生培養層次和質量。目前,本文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體系的管理尚存在一定沖突,尤其是在如何更好的調動導師和研究生的積極性,實行合理的量化考核及其配套激勵方面有一定不足,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完善。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開放式教學培養模式,也可以推廣到其他相關專業,如計算機、自動化、信息技術等,這也是后期研究與實施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盧志平,陳朝暉,主動實踐理念下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J],現代情報,2009,29(4):186-190.
[2]梁茜,宋琪,易輝,學分制條件下本科生導師制的創新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70-72.
[3]王思民,杜建強,周旭清,“嵌入科研實踐式”模式在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學術月刊,2009,(8):109-110.
[4]錢進,葉飛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J],現代情報,2009,29(8):199-202.
[5]方文明,王琪,首紅,等,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基礎能力均衡培養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09,(10):36-37.
[6]盂海帆,精心實施本科生全程導師制[J],中國高等教育,2008,(5):35-36.
[7]王明明,高等院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5,(1):76-78.
[8]蘭英,周克勇,本科生導師制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45):234-235.
[9]李德平,以導師制為依托的大學生課題研究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7,(12):19-20.
[10]馬艷秀,對清華大學本科生實行導師制的實證研究[J],江蘇高教,2006,(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