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曬客是網絡環(huán)境下新興的信息用戶群體,其信息行為方式對傳統(tǒng)的信息交流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文章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論對Web2.0環(huán)境下曬客的信息行為進行探析,總結了曬客信息行為的特點,旨在引起圖書情報工作者對Web2.0環(huán)境下信息交流方式及曬客人群信息行為做進一步研究以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關鍵詞]曬客;信息行為;沉默的螺旋;Web2.0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2-0168-03
所謂曬客,簡單說就是熱衷于用文字、照片、影像等形式,將私人物件以及私人生活放到網絡上“曬太陽”,與人分享,由人評說的網友。“曬”來源于英文單詞“share”,即分享的意思。曬客,即“sharer”分享的人。分享的內容可以是個人的學術觀點、心情日記、照片等等,從工作到生活,從國內到國際,從文字到圖片等等幾乎無所不有。
近兩年來曬客現(xiàn)象異軍突起,但是學術界對曬客現(xiàn)象的研究則是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筆者以“曬客”為題名,在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平臺上采用精確檢索,得到文獻25篇。(截止到2009年6月26日)這些文獻按學科分類分布在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信息經濟產業(yè)與郵政經濟、新聞與傳媒等11個領域,如表1所示。

目前對曬客的研究所取得成果多集中于傳播領域,所以對于圖書情報領域來說,研究曬客的信息行為及“曬”技術的實現(xiàn)上依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間。本文詳細闡述了曬客的產生,及其特點,以及曬客得以發(fā)展的技術環(huán)境,旨在指導圖書情報工者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及手段,針對不同的信息群體,創(chuàng)建更好的信息服務環(huán)境。
1. 曬客的產生
曬客的興起,應該追溯到2006年年底北大副教授阿憶在個人博客中公布自己的工資條,開始引領曬客潮流。各行各業(yè)的網民開始將自己的工作年限、具體職務、固定工資、獎金福利等等放到網上曬。很多網民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紛紛加入曬客的行列,所曬內容也形形色色,層出不窮。錯誤!未定義書簽。實際在“曬客”這一名詞發(fā)明前,網絡展示、分享的行為就一直存在著。講述自己的情感經歷或人生經歷、把旅行的照片張貼出來、發(fā)表對很多事物的觀點等等,一直是網友集體的有意識或者無意識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之前的博客、播客、bbs論壇等也可以看作是種曬客行為,或者說曬客是其延伸。二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通過一種主動的信息發(fā)布,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反饋,他們共同改變著現(xiàn)代信息交流模式。曬客們曬的更加自由、更加大膽、在更深一層次上揭露個人隱私、揭露社會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曬黑”現(xiàn)象中。所謂曬“黑”,就是曬客將發(fā)生在自己或周圍人身上的不合理、不公正之事,通過網絡詳細披露,以警示其他網民。)時下流行的校內網、開心網、QQ空間、個性簽名等,也毫無疑問的為曬客們搭建了更廣闊的信息平臺。
2. 曬客信息行為探析
曬客的主動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曬行為,使得他們從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轉變成主動的發(fā)布者,彼此間的交流,促進了信息的流動。曬客正是傳統(tǒng)信息交流模式向現(xiàn)代信息交流模式過渡中的產物,他們的信息行為會受到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交流理論的影響,同時也會帶有互聯(lián)網尤其Web2.0技術環(huán)境下的一些新特點。
2.1 理論基礎
“沉默的螺旋”是傳播學經典理論之一,這里筆者借用來分析曬客的信息傳播行為方式。該理論最早見于諾埃勒一諾依曼(Nodle-Neumann)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fā)表的一篇論文。它描述了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并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使這類觀點越發(fā)大膽地發(fā)表和擴散;而發(fā)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fā)展過程。“沉默的螺旋”理論假說由以下3個命題構成:第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這與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人類天生具有社會孤立感,這是沉默的螺旋得以轉起來的原因。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yōu)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循環(huán),便形成了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huán)境”(opinionclimate)來影響和制約輿論。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總是力圖從周圍環(huán)境中尋求支持,以避免陷入孤立狀態(tài),這是人的“社會天性”。曬的目的,不為炫耀,不比金錢,只為展示生活,分享快樂,更重要的是網友之間的交流,曬客之間的互動。對于曬客們來講,“曬”是一個認識自己,并且通過和網友們的交流,聽取意見,學習他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消除孤立感,得到他人的支持,從而實現(xiàn)自我認可。同時,網絡的匿名性為曬客們隨心所欲曬東西搭建了一個平臺。在網上自曬秘密具有隱蔽性。在彼此陌生的環(huán)境中,人們更容易就某個話題開誠布公地發(fā)表個人見解。人們擺脫現(xiàn)實中各種繁文縟節(jié)的束縛,呈現(xiàn)一個更為接近“本我”的自我。對許多人而言,這個空間雖然充滿想象,卻能表現(xiàn)出最真實的自我。與沉默螺旋相背離的是,正是因為網絡匿名性的存在,人們可能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力,不再受社會約束力的控制,因此“意見環(huán)境”很難對其施加群體的壓力。網絡的屏蔽畢竟使“沉默的多數(shù)”有了不再沉默的機會,他們每個人都不知不覺成為發(fā)言者。然而曬客們不約而同的對某一問題形成一致的看法時,恰能說明大眾輿論的影響性,眾多個人意見匯聚成的集體意見會對某些問題帶來深刻的影響。
2.2 Web2.0環(huán)境下曬客信息行為特點
曬客的信息行為并不完全受“沉默螺旋”理論制約的原因在于,曬客們和博客、播客等客體一樣,產生于Web2.0新的信息環(huán)境下。Web2.0為曬客的發(fā)展提供廣闊的技術舞臺同時,也改變著傳統(tǒng)信息交流理論對曬客的影響力。
Web2.0是相對于Web1.0的新一代互聯(lián)網應用模式的統(tǒng)稱。如果說Web1.0是以數(shù)據(jù)為核心,那么Web2.0是以人為核心,旨在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它也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2.2.1 主動權
在傳統(tǒng)的信息環(huán)境下,信息源的主體是傳統(tǒng)的、精英的勢力,普通大眾的聲音則被湮沒在主流的洪濤之下。而Web2.0的出現(xiàn)則是對于信息源的主體,至少是階層的動搖。廣大網民不再滿足于“受傳者”這個角色,他們需要把自己作為網絡的主體,也就是希望自己成為“傳者”,變被動為主動。Web2.0將網民與互聯(lián)網真正粘合一起,將泛平民化的思想鋒芒,引領到代表大眾精神的主流文化中,使得普通的民眾成為緊握話語權的主體,網絡門檻的降低將人們的自我表現(xiàn)以及自我表達欲望激發(fā)出來,而在個人意見遭到攻擊時,人們似乎更傾向于尋找同盟來抵擋優(yōu)勢力量所形成的意見壓力,即沉默螺旋中所說的“意見環(huán)境”。曬客們迅速捕捉到這一契機,在網絡平臺上充分的展現(xiàn)自我。
2.2.2 個性化
Web2.0的核心就是個性化、自組織,強調以人為中心信息傳遞方式,建立自我體驗基礎之上的自我需求制定。曬客現(xiàn)象的興起和我國的網民結構不無關系。2007年中國互聯(lián)網調查報告顯示,我國1.37億網民中年輕網民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年輕一代的網民有著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和多樣化的需求,他們希望能夠充分地展現(xiàn)個性,受到更多的關注,獲得更多的認同。Web2.0的個性化服務以個人為中心,個人深度參與到互聯(lián)網中,而不是作為被動的客體。個人可以任意的自組織個人信息和知識。
2.2.3 歸屬感
隨著網民個體意識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對于網絡群體的歸屬感成為新的網絡情感需求,產生了與網絡的依靠關系一粘度。Web2.0思維為新的這種歸屬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和更大的真實性。曬客們呈現(xiàn)給世界的不僅僅是個人日志,生活美圖,而是個人的思想精華和心靈軌跡。實際應用中,曬客也逐步綜合了各種Web2.0的各項應用,使個人的網絡空間成為個人在網絡虛擬社會中的個人標簽。
2.2.4 共享性
包括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共享等。錯誤!未定義書簽。曬客們分享的是信息、資源、思想和感悟,這些恰好是以微內容(http://www.klogs.org/archives/2005/07/nieWeb-20.html.)為基礎的Web2.0中的所有概念。微內容的定義很簡單,用戶所產生的任何數(shù)據(jù)都算是微內容,比如一篇曬客們的日志、評論、圖片、書簽、QQ個性簽名等。這些微內容,充斥著生活,工作和學習,它的重要性不亞于那些正統(tǒng)的文章、論文和書籍。
曬客們正是在Web2.0的技術支持下得以蓬勃發(fā)展,并不可避免的具有了網絡傳播的種種特點,概括起來即是主動、個性、歸屬、共享。
3. 總結
網絡曬客的信息傳播對于社會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指示、輿論導向作用。不規(guī)范的信息傳播同樣也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曬客們曬私、分享信息、揭露問題必須遵照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約束,因此如何利用現(xiàn)代信息手段,構建健康綠色的信息發(fā)布平臺,完善信息政策,規(guī)范信息環(huán)境,對于圖書情報工作者來說也是值得關注的方面。本文的不足對于這一點并沒有提出合理的建議來。曬客自發(fā)的“曬”行為有可能帶來道德、法律、輿論誤導、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對此進行關注不僅能夠更好利用曬客資源,還能夠為應對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提供理論上的參照。
參考文獻
[1]黎璐,“曬客”傳播的自律及他律[J],今傳媒,2008,(10):60-61.
[2]張楠,網絡曬客的傳播學意義[J],法制與社會,2008,(2):263.
[3]戎彥,網絡曬客的大眾傳播學解讀[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6):7-9.
[4]趙龍,在網絡媒介中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5]馬學清,“沉默的螺旋”在傳統(tǒng)大眾傳播環(huán)境和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方式的差異[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375-378.
[6]李河,Web2.0對網絡信息交流的影響[J],圖書情報工作,2007,51(11):46-49,82.
[7]楊曉冬,沉默的螺旋與web2.0時代[J],濟寧學院學報,2008,(5):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