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STP會議論文是衡量地區科技實力的重要參數之一。對廣東省1990-2008年間ISTP會議論文進行統計分析,從年度、地區、作者、機構和學科方面描述會議論文分布特征,揭示廣東省近二十年的科技進步。
[關鍵詞]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會議論文;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2-0056-03
學術會議是學術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學術會議一般圍繞某一學科領域的新課題、新進展進行探討和交流,反映了國內外當前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因此,會議文獻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科學技術價值,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ISTP,是《科技會議錄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Tech-nical Proceedings)的簡稱,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編輯出版。據ISI介紹,該索引收錄生命科學、物理與化學科學、農業、生物和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和應用科學等學科的會議文獻,包括一般性會議、座談會、研究會、討論會、發表會等。由于ISTP收錄文獻的權威性,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將ISTP收錄文獻情況作為衡量高校、科研機構、個人乃至地區科研水平和科研實力的重要參數之一。基于此,本文對1990-2008年間廣東省1STP會議論文進行統計分析,旨在展示近二十年來廣東省科研成果以及廣東省ISTP會議論文的分布特征。
1. 數據來源及分析對象
借助ISTP檢索系統,以廣東21個地級市的名稱、廣東以及郵編51????和52????作為檢索詞,限定檢索字段為機構,出版時間為1990-2008年,檢索時間為2009.4.5。然后將檢索結果導入到EXCEL表,對檢索結果逐條處理,得到廣東地區會議文獻11885篇。對這些文獻的第一機構進行分析,其中第一作者機構為廣東機構的文獻有10845篇,占總文獻的91.3%;第一作者機構為非廣東機構的文獻有1040篇,占總文獻的8.7%。對上述1040篇文獻的通訊作者機構進一步分析,發現通訊作者為廣東機構的有48篇。考慮到國內科研評價時,通訊作者通常被視為課題的總負責人,與第一作者同等重要,本文下面所有分析均以第一作者機構為廣東機構以及通訊作者為廣東機構文獻作為分析對象,共計10893篇。
2. 結果分析
2.1 年度分布
圖1是1990-2008年間廣東省ISTP會議論文的年度分布示意圖。從圖可以看出,隨年度增加,會議論文數呈增長趨勢。且從2003年開始,會議論文數得到快速增長,至2008年,會議論文數高達2265篇,約為1990年論文數的206倍。


2.2 地區分布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所在地區作為分析對象,同一條文獻不做重復處理。表1列出了1990-2008年間廣東省ISTP會議論文的地區分布。數據顯示,ISTP收錄文獻遍及廣東19個地級市,而發表文獻較多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廣州和深圳,共有9967篇文獻,占廣東ISTP總文獻的91.5%。文獻量在100~500之間的有汕頭、湛江和佛山,共596篇,占總文獻的5.5%。其它地區加起來之和占3.0%。
2.3 作者分析
作者分析能反映課題研究中科研人員的投入。數據顯示,10893篇會議論文中,獨著論文有932篇,占總論文數的7.6%;合著論文9961篇,合作率為91.4%。表2列出了論文作者人數分布情況。從表可以看出,隨作者人數增加,論文數呈向下拋物線變化趨勢。其中,三作者論文數最多,總計3140篇,占總論文數的28.8%。兩作者論文數和四作者論文數分別為2606篇和2014篇,各占總論文數的23.9%和18.5%。


表3列出了發文數居前的15位作者。因數據庫中作者采用姓全拼名首字母縮寫的形式標注,統計中無法排除同機構中同名同姓的作者發表論文情況。結果顯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是華南師范大學的Xing,D,共發表論文149篇。15位作者的機構分布分別是華南理工大學8位,中山大學3位,華南師范大學3位,汕頭大學1位。
2.4 機構分析
將機構合作分成以下4種:同機構合作、省內合作、省際合作和國際(或地區)合作。考慮到在web of knowl-edge檢索平臺上,將香港、臺灣以及澳門地區的文獻與中國大陸分開統計,所以在本文中仍然將廣東省與上述3個地區的合作統一放在國際(或地區)合作中進行分析。
對996I篇合著論文進行分析,機構合作分布見表4。其中所有作者都屬于同一機構的論文有8808篇,占合作論文總數的88.4%。有多種合作方式的論文有1153篇,占合著論文總數的11.6%。其中,省內合作論文總計362篇,占合著論文數的3.6%,省際合作和國際合作的論文分別為487篇和486篇,各占總論文數的4.9%。




以第一機構作為分析對象,將機構類型分為高校、企業、醫藥衛生、科研機構、機關團體和其它6種。統計中將大學和大學的附屬醫院分開計算,得到會議論文的產出機構分布如表5所示。從表可以看出,高校是廣東省ISTP會議論文產出的主要群體,產出論文9253篇,占總論文數的84.9。其次是醫藥衛生和科研機構,分別為713篇和553篇,各占總論文數的6.5%和5.1%。
表6列出了排名前十的機構名稱及發表論文數。其中發表論文數最多的是華南理工大學,達3586篇,占總論文數的32.9%,其次是中山大學,發表論文數1424篇,占總量論文數的13.1%。發表論文數在500~1000篇之間的有廣東工業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分別是648篇和513篇。前十個機構發表的論文數總計8066,占總論文數的74.0%。從機構類型來看,排名前十的機構全部為高等院校。從地區分布來看,包括廣州地區6所高校,深圳3所高校和汕頭1所高校。
2.5 學科分析
ISTP數據庫將文獻按主題分成172個大類,本論文統計中將172個大類重新劃分為材料科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工業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力學、數學、生物學、物理學、醫藥衛生等19個學科,學科分布見表7。數據表明,廣東省ISTP會議論文分布較多的學科包括工業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醫學衛生、物理學、材料科學和天文學、地球科學。
3. 結論
基于ISIP數據庫檢索得到的1990-2008年廣東省會議論文分析結果表明:
(1)隨年度增加,會議論文數總體上呈增長趨勢。尤其是2003年以后,會議論文數得到較快增長。
(2)會議論文產出主要集中在廣州和深圳。這與兩地區的高校分布比較密集是一致的。
(3)會議論文合作率比較高,達91.4%。但合作方式以同機構合作為主,國內合作和國際合作還有待加強。
(4)會議論文產出較多的機構有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深圳大學。
(5)會議論文分布較多的學科包括工業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醫學衛生、物理學、材料科學和天文學、地球科學。
參考文獻
[1]曾樣云,信息檢索基礎[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陳如好,科技信息檢索與利用[M],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2000.
[3]Thomson Scientific.Web of Science[DB/OL].http://isiknowl-edge.com.2010-07-02.
[4]李文耀,武志峰,王大偉,河北工程大學2003-2007年科技論文被SCI、EII、STP收錄情況分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21-22,41.
[5]蘇敏、EI、SCI和ISTP論文收錄情況的信息分析與對策——哈爾濱工程大學案例研究[J],現代情報,2008,(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