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它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接受學習而言的,要求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創設研討式的學習情景,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和態度。自主、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是: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智力、能力的發展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美術課程標準》中這樣強調:“要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況中探究與發現,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學走向民主,走向開放,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主動參與到美術活動中,形成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通過探索與實踐,我認為,在美術課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以民主創設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環境中,才能思路開闊,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中建立一種資源共享的伙伴式師生關系,創設適應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真正做到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口,解放學生的手,使學生具有心靈的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與民主氛圍的形成要求教師要具有誠摯的態度與愛心,與學生平等相處的心態,要避免認知強加,尊重學生的選擇,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使學生敢說,愛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你是怎么想的,跟大家談一談……”“你想試一試嗎?”這樣的課堂語言多一些,對學生的評價要遵循鼓勵性原則,使學生能自主投入到美術活動中來。
教師在課堂上創立一種民主、開放性的氛圍是激勵學生自主、積極探索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生在這樣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敢于發言,也敢于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討論,積極、樂于參與到美術活動中來,同時,使他們的想象力更加豐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二、以疑問激起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求知欲望,依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問題情景,喚起學生求知解惑的強烈興趣,并積極參與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中來。并且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能夠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質疑,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也是自主學習的表現。
比如,在教學《會動的小紙人》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展示會伸縮、會搖晃的可愛的小紙人,引起學生的興趣,緊接著拋出問題:小紙人為什么會動?會動的部分又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帶著這個疑問興趣盎然地想探個究竟,當他們發現是因為小紙人身上有紙彈簧時,教師繼續發出疑問,為什么制作小紙人的紙彈簧需要一頭大,一頭小?待學生通過自學,反復探索找原因后,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更為濃厚,積極性也高漲起來,聰明的學生很快總結出折紙彈簧的學習方法:可以將紙彈簧拆開看是怎樣做的,只要拆一小段就能學會。許多同學并不完全根據書上的步驟圖制作而有自己的創新,有的學生給小紙人加了兩條腿,還有的給小紙人裝了兩個腦袋。本課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獲得了美術知識與技能,激發了他們的創造精神。
教學中正是這樣有目的地創設能啟發學生積極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景,使學生內心產生矛盾,從而產生探求之心,在自主、探究學習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三、以競爭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動力
學生對周圍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渴望探索、發現,同時也充滿好勝心、表現欲。把競爭機制引入美術課堂,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競爭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能自覺、主動的參與到美術活動中形成探究學習的動力;而且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還鍛煉了交往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競爭的學習方式,由此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學生在解決問題和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態度、情感價值觀也得到了發展。
四、以成功強化自主、探究的學習熱情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讓學生在參與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親身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會強化自主學習的熱情,這無疑又是新的學習活動的驅動力。學生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基礎,教師就應以激勵的評價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創造,體驗成功。
美術新課程標準放開了教師長期以來被束縛的手腳,為學生創造了寬松的學習環境,教師應適時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學習創造,使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情緒高漲,感受靈感的撞擊,美的交流;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放飛自己的想象,放飛自己的情感,在自主、探究中快樂學習,體驗審美的愉悅,大膽地學自己想學的知識。
參考文獻:
[1]王濤,透視美術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J],現代教育探索,2009(21)
[2]錢曼君,少年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和教育[J],天津教育,19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