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足智多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神機妙算,知己知彼;他能夠隨機應變,從容對敵。《空城計》一文運用多種藝術手段,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諸葛亮的性格特征。本文在描寫人物中所用的寫作方法值得同學們借鑒。
一、用典型的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形象。課文把諸葛亮置于一個千鈞一發的時刻:諸葛亮誤用馬謖,馬謖失了街亭,形勢急轉而下,十分被動,諸葛亮急忙準備退回漢中。課文從三個方面寫出了孔明當時危急的形勢。一是魏兵來速快,出乎意料。二是雙方力量極其懸殊:“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三是用眾官“盡皆失色”來烘托當時的危急形勢。眾官跟隨諸葛亮,也都是身經百戰,這時竟然也“盡皆失色”,可見情勢確實是萬分危急。交代背景,突出了一個“危”字,驚心動魄,不僅使故事從開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壓境、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卻臨危不懼,表現得異常鎮定,正所謂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
二、用側面描寫對比映襯人物形象。如文中第一段用眾官“盡皆失色”來襯托諸葛亮臨危不懼。第三段和第四段以司馬昭的年輕氣盛襯托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和多疑自負。第五段通過魏軍盡去,眾官“無不駭然”,而孔明“撫掌而笑”,眾官“必棄城而走”的愚見與孔明的一番高見的對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謀。全文寫司馬懿也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司馬懿老謀深算,多疑謹慎,而且非常自負,是諸葛亮伐魏的真正對手,也是一個強者。文中描寫司馬懿的言行和心理是為了以強襯強。他認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結果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善“識人”,而諸葛亮不僅善“識人”,更善“治人”。司馬懿過于謹慎,比諸葛亮少了幾分靈活變通的智慧。司馬懿輸在他的生性多疑,諸葛亮贏在他的出“奇”不意。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嚇退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勝在諸葛亮更能知己知彼,謀略更加的超人。
三、用生動的細節描寫人物形象。比如諸葛亮施計時的傳令語言,不緩不急卻又鏗鏘有力,“吾自有計”安撫了軍心,表現出了一個統帥在關鍵時刻的智慧與膽識。解釋計策時的語言“此人料吾……”,說得何其瀟灑;“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說得何其自豪!文中的動作描寫“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從中可看出諸葛亮有何等的氣魄!
文中還三次寫到諸葛亮的“笑”:一是寫諸葛亮在城頭“笑容可掬”。此時諸葛亮故作坦然,誘司馬懿中計,內心不免有些緊張。二是見魏軍遠去,諸葛亮“撫掌而笑”,如釋重負,這是輕松的笑,也是僥幸的笑,畢竟太危險了。最后一次是諸葛亮向部下解釋完計策后“拍手大笑”,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馬懿退兵過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