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不是新聞,不罷工才是新聞。”這句玩笑話貼切地描繪出法國人對于罷工的見怪不怪。的確,罷工在法國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對于罷工,法國人卻是又愛又恨。
罷工造成不便但掙來高社會福利
2010年9月以來,法國掀起數波反對退休改革的罷工潮,抗爭熱度并未隨著天氣入秋轉涼而有所緩和,示威者不僅封堵石油公司的倉庫,癱瘓法國陸海空交通,引起燃料恐慌,法國雇主協會組織(CGPME)更聲稱,一連串的全國性罷工浪潮已經造成40多億歐元損失。
臺灣學生孟柯(Christine Moncoquet)目前就讀政治大學國際傳播學程二年級,2010年暑假她回法國實習,原本預訂搭10月14日的班機返臺,卻碰上了抗議退休法案的罷工潮,不僅公交車停駛,近半數的班機停飛,國內交通幾乎停擺,她一度以為自己回不了臺灣。當時幸好她求助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替她安排班機,否則可能無法如期返臺上課。
孟柯少了那么點運氣,正巧碰上每年罷工潮的尖峰期。法國國會第一會期始于每年10月2日,期間長達80天,會中討論翌年財政預算,此時法國街頭便可見利用罷工來爭取更多福利的人民。
法國是個自由的國度,公務員或勞工受到勞動法保護,能夠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這份自由并非與生俱來,而是法國人民在歷史洪流里爭取而來的。
罷工文化源自法國大革命
輔仁大學法文所助理教授狄百彥(Eric dePaysn)認為,罷工文化可溯回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人民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但在當時集會游行卻仍受管制。一世紀之后,工會組織才正式合法化,第一個全國性的工會組織“法國總工會”(CGT)在1895年成立,自由、平等、博愛的建國精神自此完善建立。
外界認為法蘭西民族優雅浪漫,似乎與激烈抗爭的罷工形象相去甚遠,但狄百彥認為,正是因為法國人民平常生活悠閑自在,發表意見時,相對地不容易受重視,因此才需要以罷工如此激烈的手段發聲,尤其當面對醫療保健、教育等社會福利議題時,法國人民更是義無反顧地走上街頭。
不過,罷工不只是社會人士的權益,法國學生也常為了反對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發起罷課活動。政大華語文中心的法籍學生羅莉安(Lauriane Bonaldi),2009年即見識到這股“罷課威力”,當時每個學校罷課時間不一,短則一兩天,有些甚至長達數月,“剛開始不用上課當然很開心,但罷課結束后才是噩夢的開始”。
英國媒體報道,法國有將近1/4的公立大學師生參與這場罷課,抗議時間超過3個月,某些學生因此荒廢了整學期的課業,面臨重考及重讀的危機。羅莉安的朋友甚至因此無法申請到賴以維生的獎學金。
法國人積極抗爭社會福利令人稱羨
法國人民積極為權益抗爭的結果,換來了令人稱羨的舒適生活。人民每周工作35小時,人均GDP是2.5萬歐元,小孩從幼兒園到高中上課都不用花錢,看病也不必支付費用,“從出生到死亡的保障制度”確保每一個法國人,在面臨困難時都可以得到基本的社會幫助。
法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每年吸引了14萬移民人口到此定居,不過每次罷工付出的社會代價之高,也讓人民開始思考其中的意義,有些自立救濟,有些甚至以罷工來抵制罷工。
每當工會團體發起罷工,便會癱瘓學校附近的交通,讓法國學生飽受罷工之苦,因此學生們成立全國大學校際聯盟(Union Nation aleInteruniversitaire,簡稱UNI),主動與工會交涉,希望罷工地點能避開學區。該聯盟甚至指派會員滲透到工會,散布“拒絕罷工”的意見。
受罷工之害者也不乏其人
最有名的反罷工事例發生在1994年,由于過于頻繁的罷工活動造成社會震蕩,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也參與游行隊伍,與深受罷工之苦的人民站在同一陣線,呼吁社會深思罷工的真意。
無論罷工為社會帶來多少不便,法國人民仍然尊重這份權益,甚至認為這是立國之基。孟柯認為;法國是個自由的國家,游行罷工即是人民維護自由的做法,“我支持自由言論,但得慎選表達方式。”畢竟當你實踐自由,卻妨礙別人的同時,便失去了“自由”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