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這幾年里中國公民的日子又明顯改善了。掌握外語,穿梭于中西方文化間,將國際化活在自己身上,在中國大城市的高級白領群體中,已是很平常的事情。關于人人提升生活質量,在北京還有一個扎眼的例證,就是買車的人迅猛增加,馬路擁堵的情況變本加厲,這點每一個在首都居住的人能夠切身地感覺到。
在日用消費品、住房質量、境內外旅游等方面,視野與選擇都比過去寬了許多,而且水平連年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8%,甚至接近10%,農村居民純收入實際增長2010年據說有望達到10%左右。收入的改善支撐居民提升消費結構,中國社科院不久前出版的2011年《社會藍皮書》指出,從本世紀初至今,城鄉居民飲食更注重營養,衣著消費支出增加,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提高,城鄉居民在教育文化娛樂用品的費用年均增長9.2%和6.9%。
但在另一方面,人們的壓力也在加大,尤其是去年,《藍皮書》發表的調查顯示城市、小城鎮和農村居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都齊齊下降。其中大城市居民的滿意度從2002年到2006年間,總體顯著上揚,在2007年下滑,2008年回彈,在2009年與2010年兩年間則又走跌勢,但還是略高于2002年。農村與小城鎮居民的滿意度這些年也一直上下起伏,到去年時跌到2002年的水平以下。
仔細觀察有關數據,可以發現城鎮居民的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和消費信心指數在2009年與2010年之間是提升的,滿意度下滑的項目主要是社保、物價、政府管理社會事務信心度。在農村,滿意度下滑的主要項目是養老、社保、物價,對政府管理經濟事務信心度也有所滑落。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于個人最直接的經濟現狀的感受沒有變差,但是不論城鄉,大家對于未來——社保、物價的擔憂都上升,對于政府管理的信心度也有變化。
2011年是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第一年,高層已明確表達,要在5年內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收入分配、價格、財稅等方面的改革計劃,問題是如何突破知易行難,考驗的是領導集體的魄力。在經濟發展后,還需要公平,通過制度建設增強大眾對未來的信心,減少風險因素,不必繼續在擔憂中度過。
在中國工作,總有很大希望這個地方好,穩定、繁榮、人民生活安康,期待從2011年到2015年的5年,會成為它提升民眾幸福感,強化社會信心的重要時期。從社會期望兼壓力、高層態度、國家實力看,許多條件已具備,中國在充滿希望的門檻上,就看怎么實際地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