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總結中美早期閱讀研究概況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中美圖書館領域兒童早期閱讀研究涉及的主要問題,以期為我國進一步開展圖書館早期閱讀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圖書館 早期閱讀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 G252.1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1)02-0002-05
Review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of Library Field in China and America
Zhang Huil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emergent literacy in the library field in China and America, in order to offer useful references to the further study in the domestic library field
Key words:library; early reading; review
CLC number: G252.17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02-05
早期閱讀,是指學齡前兒童憑借色彩、圖像、文字并借助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以圖畫為主的嬰幼兒讀物的過程。對于年幼的兒童來說,只要是與閱讀活動有關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算作閱讀。[1 ]早期閱讀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通過閱讀有趣的圖畫書,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對應起來,慢慢親近和熟悉書面語言,不斷激發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2 ] 學齡前兒童,是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從世界范圍看,各國對兒童入學年齡的規定各有不同,一般為5歲或6歲。在本文中,學齡前兒童是指0至6歲的兒童。
0至6歲的學齡前階段,是生命的起跑線,是智慧開發的關鍵期。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loom在其著作《人類特性的穩定與變化》中,通過對千名兒童的追蹤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假設:若17歲時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為100,則4歲時就已具備50%,8歲時達到80%,剩下的20%,是從8歲到17歲的9年中獲得的。[3 ] 因此,兒童的早期教育至關重要。早期閱讀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能夠開啟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促進兒童視覺、聽覺、語言及思維能力的發展,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減少兒童入學后學習適應上的困難。
1 中美早期閱讀研究概況
鑒于兒童早期閱讀的重要性,人們對它進行了大量的關注和研究。在美國,早期閱讀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1925年,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Reading)明確提出了“閱讀準備就緒”(Reading Readiness)的觀點,將0至6歲的學前教育階段視作為兒童入學后正式學習閱讀做準備的時期。這一觀點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廣泛爭議,研究者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閱讀準備就緒是兒童神經系統成熟的自然結果,閱讀所需的精神過程會在兒童發展的某一個時間點到來時自動展現,這種觀點通常被稱為天性說;另一派則認為閱讀的環境很重要,通過適當的干預可以加速兒童的閱讀準備就緒,這種觀點通常被稱為教養說。無論是天性說還是教養說,閱讀準備就緒理念從20年代起影響了早期教育研究及實踐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1966年,新西蘭學者Marie Clay對傳統的閱讀準備就緒觀點提出了質疑,并提出了“早期讀寫”(Emergent Literacy)這一概念。她認為,兒童讀寫能力的發展是從個體出生時就開始的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父母、老師以及周圍的環境在幼兒早期讀寫能力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4 ] 之后,又有研究表明:兒童早期閱讀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與口語、書寫等技能相互關聯、同時發展;兒童讀寫能力的發展在生命之初就開始了,并非是6歲以后才開始的,兒童是在一個連續的過程中逐漸變得具有讀寫能力的;[5 ] 兒童正式學習閱讀和寫作之前所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兒童以后閱讀和寫作的發展。[6 ] 到了80年代,早期讀寫取代閱讀準備就緒,成為研究的焦點。研究者來自早期教育、語言學、兒童心理學、社會學、腦科學等各個領域,研究的內容涉及早期讀寫能力的構成、早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影響早期讀寫能力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家庭讀寫環境、早期讀寫指導與教育等,成果十分可觀。
在我國,早期閱讀研究的起步則要晚很多,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并且集中在幼兒教育領域。2001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明確提出要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7 ]此后,早期閱讀更加受到幼教界的廣泛重視,相關研究逐步增多,內容涉及早期閱讀的基本理論研究、早期閱讀教學研究、早期閱讀材料研究、國外早期閱讀研究、家庭與兒童早期閱讀研究、早期閱讀困難研究等方面。然而,國內相關研究僅僅關注早期閱讀,鮮有將早期閱讀與早期寫作結合起來探討二者統一性及相互關聯性的研究。
公共圖書館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二課堂,是兒童閱讀推廣的重要陣地。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公共圖書館的使命包括“從小培養和加強兒童的閱讀習慣,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支持和參與各年齡段群體的識字活動和計劃,在必要時組織發起此類活動”;[8 ] 由此可見公共圖書館在兒童早期閱讀推廣方面承擔著重要作用。與圖書館兒童早期閱讀服務和推廣的實踐相適應,圖書館領域也展開了對早期閱讀的研究。在美國,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出版的一系列著作上,另外還有一些研究報告;但在我國圖書館界,兒童早期閱讀的相關研究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目前可見的僅有期刊文章20來篇,早期閱讀理論還尚未全面進入到圖書館領域。
本文通過對中美圖書館早期閱讀研究涉及的主要問題進行歸納,以期反映兩國圖書館兒童早期閱讀研究的現狀,為我國進一步開展圖書館早期閱讀研究提供借鑒。
2 美國圖書館兒童早期閱讀研究的主要問題
綜觀美國圖書館兒童早期閱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內容涉及學齡前兒童的發展特點及其對圖書館服務的啟示、父母和圖書館員在兒童早期讀寫發展中的作用、圖書館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早期閱讀活動的目標、指導原則、活動類型、實施步驟、效果評價、與其它機構的合作、向特殊人群提供延伸服務等。由于講故事活動是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活動的最主要類型,因此很多研究對講故事活動的歷史、講故事活動與早期讀寫研究成果的結合、講故事過程中對話式閱讀的重要性、講故事活動的原則、不同年齡段學前兒童講故事活動的區別、講故事活動效果評價等進行了探討。
2.1 學齡前兒童的發展特點及其對圖書館服務的啟示
圖書館要推動兒童早期讀寫能力的發展,首先要了解學齡前兒童有別于其它年齡段兒童的發展特點。Robert L. Doan從社會發展、情感發展、智力發展、身體發展、創造性發展等方面橫向考察了學齡前兒童群體的發展特點,[9 ] 更多的研究者則將學齡前兒童進一步進行年齡段細分,縱向考察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細微的發展差異。例如,Ellin Greene將0至3歲的兒童進一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出生至6個月、7個月至14個月、15個月至24個月、25個月至36個月;[10 ]Sue McCleaf Nespeca則將學齡前兒童劃分為五個階段,即出生至18個月、18個月至30個月、2歲半至3歲半、3歲半至5歲,[11 ] 兩位研究者都考察了每一階段兒童在視覺、聽覺、動作、感知、記憶、情緒、語言、智力等方面的發展特征,總結了每一階段兒童適合閱讀的圖書和進行的讀寫活動,圖書館可以從中獲得面向學齡前兒童提供服務的啟示。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研究者對學齡前兒童發展階段的劃分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強調一點: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并非一定與同年齡的其他孩子表現出相同的發展特征。將孩子嚴格劃定在一個發展階段并不容易,很多時候不同發展階段之間互有重疊。因此,他們所進行的年齡段細分只是普遍意義上的劃分,具體到每個孩子時應根據他各方面的特征進行具體分析。
2.2 父母和圖書館在兒童早期讀寫發展中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兒童的早期閱讀,父母的參與也是舉足輕重的。一般來說,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閱讀的地方,兒童在家庭中經歷了從最初觀察家長閱讀、到和家長分享閱讀、再到成為一個獨立閱讀者的過程。在兒童逐漸變得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的過程中,父母要為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家中要有適合兒童各個發展階段需要的豐富的閱讀材料;父母還要經常與兒童一起閱讀并進行互動,引導孩子對故事情節進行預測、對父母的提問做出回應;當兒童以他們自己的方式進行閱讀和寫作時,哪怕錯誤百出,父母也應當多進行鼓勵;父母不應限制兒童的閱讀時間,兒童可以在任何他們愿意的時間、經常地反復地進行閱讀或參與讀寫相關活動。[12 ]
面對兒童早期閱讀推廣的熱潮以及早期讀寫研究成果的取得,圖書館也應重新審視自己在兒童早期閱讀服務中的角色和作用。研究者認為,早期讀寫是兒童做好入學準備的核心,因為閱讀和寫作是實現任何學業成就的基礎。圖書館在促進學齡前兒童早期讀寫中的目標是,使兒童將閱讀和寫作視為生活中必不可缺、充滿樂趣和意義的一部分。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圖書館的角色不是設置和開展具體的讀寫課程,而是幫助兒童創建能夠從中經歷和感受閱讀和寫作的力量與樂趣的良好環境。[13 ] 圖書館要成為學齡前兒童學習的場所,對于兒童閱讀的推動要從嬰兒期開始,圖書館員可以通過大聲朗讀、講故事、舉辦家長培訓班、圖書討論會等方式,提供各種有利于嬰幼兒實現自我滿足并發現閱讀與學習樂趣的服務。[14 ]研究者還強調,圖書館除了直接為學齡前兒童提供服務之外,還要向他們的父母或其他照顧人員示范如何為兒童構建良好的家庭讀寫環境并開展相應的讀寫引導活動。因為只有父母掌握了相關的技巧,并將圖書館的早期讀寫活動進一步延伸到兒童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圖書館服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圖書館面向學齡前兒童的早期讀寫活動
學齡前兒童由于普遍不具備獨立的閱讀能力,因此圖書館只通過提供館藏借閱不足以達到促進早期讀寫發展的最佳效果。在普通的借閱服務之外,圖書館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讀寫活動。
圖書館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早期讀寫活動,首先應遵循幾個原則:第一,在開始任何活動之前,要先尋求圖書館領導層的決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第二,活動中使用的任何資料都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發展特征;第三,要與其他圖書館員以及早期教育機構展開廣泛合作;第四,要建立活動評價體系,對服務進行不斷改進。[15 ]
圖書館面向學齡前兒童的早期讀寫活動既包括直接面向兒童唱歌、念童謠、講故事、進行讀寫游戲等,也包括專門為學齡前兒童父母或其他照顧人員開展的演示和培訓活動。[16 ] 圖書館員在活動中除了最常使用的圖書之外,還可以利用很多其它資源,如各種樂器、音樂光盤、視頻和影片、玩偶、魔術貼板、玩具以及各種手工材料等等。[17 ]
圖書館策劃早期讀寫活動的步驟一般包括:為圖書館周圍的社區居民建立檔案;評價社區居民的早期教育需求;制定清晰的活動目標;估算實現目標所需的時間;列出圖書館目前為學齡前兒童及其父母開展的服務;列出自己擁有的資源;列出任何妨礙目標實現的因素;對活動成本進行評估;與上級討論活動計劃和預算;對比和選擇實施方案。在敲定具體實施方案的過程中,要具體考慮活動的頻率、時間長度、具體的受眾、宣傳方式、組成部分、需要的材料、場地和設備等,并應針對嬰兒(0~2歲)、學步兒童(2~3歲)、學前兒童(3~5歲)開展內容和形式有所區分的活動。活動開展之后,還要借助一些專業工具對活動效果進行及時評價,考察活動對于兒童、兒童父母以及圖書館自身的價值,總結活動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并提出改進的措施。[18 ]
盡管美國的圖書館十分重視面向學齡前兒童提供服務,但由于各種原因,仍然有很多家庭不能帶孩子走進到圖書館來享受服務,因此,圖書館必須提供進一步的延伸服務。延伸服務的對象包括:(1)客觀上有條件利用圖書館但因兒童父母自身缺乏讀寫能力、缺少時間或交通工具、不理解早期讀寫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圖書館的作用等原因而沒有帶孩子來圖書館的家庭;(2)由于父母殘障或兒童殘障而不能來圖書館的家庭;(3)沒有固定住所的家庭,包括無家可歸者以及住在無家可歸者中心、家庭暴力危機中心、移民帳篷等臨時住所的家庭;(4)雙語家庭和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家庭;(5)單親家庭,特別是母親在勞教機構或兒童在醫院、避難所、福利院等處所的家庭;(6)父母為19歲以下的青少年家庭。研究者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圖書館可以覆蓋到上述所有類型的家庭,但是應該結合周圍社區的具體情況,選定一個或幾個最受忽視、最需要圖書館、通過其它途徑不能接受到類似服務的群體來為其提供延伸服務。[19 ]
2.4 圖書館講故事活動
由于講故事活動是圖書館學齡前兒童讀寫活動中最為常見的形式,因此研究者對它進行了大量關注。在美國,最早在圖書館開展講故事活動的是兒童作家Ruth Sawyer Durand,他于1908年在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開展了第一個正式的講故事活動。[20 ]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講故事活動只是面向6歲至15歲的兒童,直到20世紀30年代,面向3至5歲兒童的講故事活動才出現。到了40年代,有關學齡前兒童講故事活動的文章大量出現,面向兒童圖書館員的教科書中也出現了策劃實施講故事活動的內容。50年代,學齡前兒童講故事活動成為圖書館服務的固定內容,盡管當時兒童的父母或其他照顧人并不在受邀參加活動之列。后來,圖書館逐漸認識到父母或其他照顧人在兒童早期讀寫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這些成人也逐漸開始伴隨兒童一起來參加活動。[21 ]
研究者將圖書館開展講故事活動的理由總結為:(1)圖書館員具有講故事的優良傳統以及專業的講述技能;(2)兒童需要圖書館員的故事,兒童從中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發展;(3)講故事通常以抑揚頓挫的音調來進行,其中的節奏變化每個人都喜歡并需要;(4)學齡前兒童具有缺乏獨立閱讀能力、注意力范圍小且時間短的特點,圖書館講故事活動綜合了閱讀圖畫書、念手指謠、唱歌、做游戲等內容,更加容易吸引這些幼小的聽眾并使其真正參與進活動中;(5)即使在活動中使用非虛構類、以提供信息和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圖書,圖書館員也以聲情并茂的方式講述出來,就使得沒有生命的信息和事件變得栩栩如生;(6)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哪怕不借助圖畫,幼兒也可以根據聽到的內容勾畫出具體形象的畫面和情節,這些細節可以成為兒童的記憶;(7)在注重語調、音量大小、節奏快慢的變化之外,講故事活動還更多地借助于各種身體語言來綜合展示故事情節,因此更加有助于那些有語言障礙的人群理解故事和圖書;(8)能將聽眾與圖書館、圖書館員聯系在一起,增加年幼的兒童對于圖書館的感知和認識。[22 ]
隨著兒童早期讀寫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現,圖書館需要將相關的理念應用到講故事活動中,用理論指導來減少活動開展的隨意性,加強活動的效果。與過去相比,圖書館講故事活動在吸納了早期讀寫最新研究成果之后最為明顯的變化是:圖書館員要在活動中向兒童的父母或其他照顧人員進行示范,教會他們如何在圖書館活動之外的其它時間和地點來幫助兒童發展六項早期讀寫技能,包括兒童對于印刷物的喜愛、語音認知、詞匯、敘述能力、印刷物認知、字母知識。[23 ]另外,由于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各方面存在著不同的發展特點和水平,與此相對應,圖書館在為學齡前兒童開展講故事活動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年齡段差異。面向0至2歲嬰兒、2至3歲學步兒童、3至6歲學前兒童的講故事活動,在時間長度、內容、格式、側重點等方面都應有所區別。[24 ]
研究者也對講故事活動應遵循的原則、策劃、實施、評價、圖書館外的講故事活動等進行了探討。[25 ]
3 我國圖書館兒童早期閱讀研究現狀
根據筆者的文獻調查,我國圖書館兒童閱讀研究方面的文章有近百篇,內容涉及圖書館與兒童閱讀推廣、圖書館兒童閱讀指導、國外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經驗、圖書館與兒童閱讀興趣的培養等方面。然而,具體到0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相關的研究則可謂寥寥無幾。從數量上來看,僅有期刊文章20余篇;從內容上看,多集中于對早期閱讀的定義和作用、兒童不同年齡段的閱讀傾向、圖書館學齡前閱讀教育與指導、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服務及分享閱讀活動、國外學齡前兒童閱讀計劃等的探討。
戴明認為,早期閱讀是通過為嬰幼兒提供與視覺刺激有關的材料,讓嬰幼兒接受有關材料的信息,在觀察、思維、想象等基礎上對材料內容進行初步理解和語言表達,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傾聽成人講述的一種認知過程。早期閱讀有利于兒童大腦的發育和成熟,刺激嬰幼兒在關鍵時期的智力和身心發展。[26 ] 陳力將學齡前階段劃分為嬰兒期(3歲以前)和幼兒期(3歲至6歲),并認為嬰兒期的兒童適合閱讀畫報一類圖文并茂、文字不多、故事情節比較簡單的讀物,幼兒期可以在讀物中適當介入形象的語言,另外還可以多背些詩詞。[27 ]
針對少兒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為學齡兒童、對學齡前兒童非常忽視的情況,孔錦云早在1994年就指出,圖書館開展學齡前兒童服務是時代的要求,而適合學齡前兒童的出版物的大量涌現為這種服務提供了可能,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對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閱讀心理、閱讀需求的研究以及開展豐富多彩的服務活動。[28 ] 韓波指出,圖書館要根據幼兒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他們進行各種感官刺激及系統引導,而且為幼兒家長提供服務與為幼兒提供服務同樣重要。[29 ]黃碧認為,少兒圖書館應面向嬰幼兒提供一些特色服務,比如舉辦專家講座、定期召開家長育兒經驗交流會、對群眾進行早期閱讀教育常識宣傳、與幼兒園進行資源共享活動、舉辦講故事、繪畫等活動來激發兒童早期閱讀和學習的興趣等。[30 ]
研究者還對少兒圖書館的早期閱讀教育和指導進行了探討。早期閱讀教育方面,包括少兒圖書館開展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意義、現狀、優勢、原則、措施等。[31 ]早期閱讀指導方面,研究者重在探討指導的方法和途徑:貢燕指出,圖書館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倡親子閱讀及同伴合作閱讀,倡導幼兒分級閱讀,并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開展對幼兒的閱讀指導。[32 ] 于銀戈認為,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館內的讀物開展幼兒知識大賽,推動嬰幼兒走進圖書館;還可以邀請幼教專家進行知識講座,為幼兒家長提供學習的機會,發揮圖書館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還可以組織家長座談會、母子座談會,舉辦以家庭為單位的讀書活動,與家長共同來推動兒童的早期閱讀發展。[33 ]
此外,研究者還對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和分享閱活動的意義、原則、具體方式等進行了探討。研究者一致認為,鑒于早期閱讀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以及家長在早期閱讀指導中存在的許多誤區,圖書館十分有必要開展親子閱讀和分享閱讀活動。[34 ] 在開展親子閱讀和分享閱讀活動中,圖書館應遵循安全性、思想性、多樣化、互動性、個性化服務等原則。[35]開展活動的具體措施,通常包括設計科學實用的親子閱覽室、配備適合各年齡段兒童閱讀的書籍、舉辦大家共讀活動、表演童話短劇、開展其它讀寫游戲等,[36 ]另外還要針對家長召開座談會、聘請專家開設相關講座、上門進行家訪指導等。
陳永嫻的《英國“閱讀起跑線”(Bookstart)計劃及意義》(深圖通訊,2006年第4期)、《閱讀,從娃娃抓起——英國“閱讀起跑線”(Bookstart)計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年第1期)兩文,對英國“閱讀起跑線”計劃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專為學齡前兒童提供閱讀指導服務的全球性計劃的發展歷程、服務內容、合作模式、實施意義等進行了探討,旨在引起我國對于學齡前兒童閱讀教育的重視。
4 結語
基于兒童的早期閱讀與早期寫作技能相互關聯、同時發展這一共識,美國圖書館界在進行早期閱讀研究時,便與幼兒教育、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者一樣,將閱讀和寫作并提,統稱為兒童的早期讀寫來進行研究。相比之下,我國圖書館界到目前為止僅注重早期閱讀,鮮有對早期寫作的探討。美國圖書館界兒童早期讀寫研究以美國圖書館協會出版的一系列著作為主要成果,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研究內容已頗成體系,研究者既注重將其它領域有關兒童早期讀寫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念借鑒到圖書館領域,又注重將這些理念與圖書館的實踐進行結合,具體探討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每個環節。相對而言,我國圖書館界兒童早期閱讀方面的研究成果數量還十分有限,研究內容涉及的主題也比較少。可以說,早期閱讀理論還尚未全面進入到圖書館領域,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實踐的空間都還很大。
參考文獻:
[1]常艷春.早期閱讀,應立足“分享”淡漠“功利”[J].家長,2005,(4):2-3.
[2]周兢.早期閱讀,讓孩子終生熱愛學習[J].幼兒教育,2005,(2):4.
[3]Bloom, B.S.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human characteristics[M]. New York:Wiley, 1964: 88.
[4]Whitehurst, Lonigan. Child development and emergent literacy[J]. Child Development, 1998, 69: 848-872.
[5]Teale William H. , Sulzby Elizabeth. Emergent literacy as a perspective for examining how young children become writers and readers[A]. Teale William H. , Sulzby Elizabeth (Ed.).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M].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6: xix-xx.
[6]Clay, M. M. Becoming lit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er control[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1991.
[7]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J].早期教育,2001,(9):3.
[8]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N].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1994-10-29.
[9]Robert L. Doan. Preschool profile: 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young children[A]. In Ferne Johnson. Start early for an early start[M]. 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76: 3-10.
[10][12][18]Ellin Greene. Books, babies, and libraries: Serving infants, toddlers, their parentsand caregivers[M].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1: 19-23,25-28,113-115.
[11][19][21][24]Sue McCleaf Nespeca. Library Programming for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M]. NY: Neal-Schuman Publishers, Inc., 1994: 13-44,147-178,3-64,66-99.
[13]Barbara Froling Immroth, Viki Ash-Geisler. Achieving school readiness-Public libraries and National Education Goal NO.1[M].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5: xvi.
[14]Charles R. McClure, Amy Owen, Douglas L. Zweizig, Mary Jo Lynch, Nancy A. Van House. Planning and role setting for public libraries[M].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7: 37.
[15] Carole D. Fiore. Programming for young children: Birth through age five[M].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6: 11-18.
[16]Ann D. Carlson. The preschooler the library[M]. Metuchen, NJ: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1991: 137-141.
[17]Debby Ann Jeffery. Literate beginnings: Programs for babies and toddlers[M].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5: 26-32.
[20][22]Kendall Haven, MaryGay Ducey. Crush course in storytelling[M].Westport, CT: Library Unlimitied, 2007: 2,9-14.
[23][25]Saroj Nadkarni Ghoting, Pamela Martin-Diaz. Early literacy storytimes @your library[M].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6: 24-29.
[26]戴明.淺論嬰幼兒的早期閱讀[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5,(Z3):103.
[27]陳力.淺論少年兒童不同年齡期的閱讀傾向及閱讀的作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4):90-91.
[28]孔錦云.淺談學齡前兒童讀者工作[J].江西圖書館學刊,1994,(1):49-51.
[29]韓波.幼兒教育法與圖書館服務模式[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4,(2):86-87.
[30]黃碧.淺議少兒圖書館之嬰幼兒特色服務[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6,(1):96.
[31]李學鋒.少兒圖書館開展兒童早期閱讀教育初探[J].2007,(4):40-42.
[32]貢燕.關于幼兒早期閱讀指導[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9,(4):49-50.
[33]于銀戈.淺談利用“雙休日”開展低幼讀者導讀活動[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3,(4):73-74.
[34]趙玉芳.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活動的意義和措施[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8,(4):60-61.
[35]李秋穎.少年兒童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初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5):108.
[36]劉丹.公共圖書館開展親子閱讀服務工作思考[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1):82-84.
作者簡介:張慧麗(1983-),女,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