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簡單介紹了鏈接的基本內容,接著結合案例分析了數字圖書館鏈接服務可能引發的版權問題;最后提出避免鏈接引起爭議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鏈接;著作權;互聯網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3.014
〔中圖分類號〕G250.7;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3-0059-03
Copyright Analysis of Digital Library Link ServiceZhu Huashun
(Library,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
〔Abstract〕Firstly,this article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link.Secondly,it discussed the possible copyright issues in digital library service based on a case.Finally,it gave some proposals to avoid the controversy of the link.
〔Keywords〕digital library;link;copyright;internet
1 數字圖書館連接服務
鏈接(Hypertext linking),又稱超鏈接、超文本鏈接,是指通過超文本標示語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簡稱HTML)編輯包含標記指令的文本文件,在兩個不同的文檔或同一文檔的多個部分之間建立聯系[1],從而使用戶可以通過一個網址訪問另外一個網址文件或通過一個特定的欄目訪問同一站點上的其它欄目。
網絡環境下,鏈接服務對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館藏紙質文獻資源的數字化、購買網絡版數據庫、引進數字作品,還是自建特色數據庫、建立學科信息門戶等都需要通過鏈接技術來實現。有效的鏈接服務可以促進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組織與建設,轉變圖書館的服務方式,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效益,推進信息資源的共享,從而提高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
依據不同的標準,鏈接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按照其指向的內容來看,可以分為淺層鏈接和深度鏈接。淺層鏈接是鏈接的最常用形式,設鏈者存儲被鏈接對象所在的網址,當用戶點擊網址時,計算機將超鏈指向該文件,并將網頁的原貌顯示出來,淺層鏈接一般不發生侵權。深度鏈接是指跳過被鏈接網站的首頁,而直接顯示網站具體的、實質內容頁,此時該主頁上并沒有任何被鏈接網站的獨特性標志,用戶無法對網站所有者做出準確的判斷,以為仍然停留在設置鏈接的網站之內,可能會引發版權糾紛。
2007年,北京三面向版權代理有限公司對涪陵圖書館的鏈接行為進行公證后,向法庭提出訴訟,認為涪陵圖書館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在圖書館網站上使用并傳播了權利人作品,也未向權利人支付相應的報酬,侵犯了權利人的著作權。一審中法庭認為涪陵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并未因在其主頁上提供該作品的鏈接而直接受益,在收到原告關于版權聲明的通知后立即停止了鏈接服務,無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2]。二審中法院認為一審使用法律錯誤,判定涪陵圖書館侵權事實成立。
從案情事實來看,自進入涪陵圖書館網站的首頁至獲取涉案作品的內容目錄列表,每一個操作步驟均顯示涪陵圖書館為涉案作品內容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看不到任何被鏈接網站的標志,從而使網絡用戶誤認為一直停留在涪陵圖書館網站,因此涪陵圖書館的鏈接服務屬于“深度鏈接”。在沒有對涉案作品進行版權審查,也沒有征得作品權利人許可的情況下,直接通過“深度鏈接”向用戶提供內容服務,并且沒有向權利人支付報酬,涪陵圖書館的鏈接行為侵犯了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和獲得報酬權,依法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2 鏈接服務的著作權分析
數字圖書館鏈接服務涉及到的著作權包括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等。
2.1 鏈接與復制權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構成復制行為的前提是必須有復制件生成。在深度鏈接中,在鏈接的引導之下用戶訪問被鏈接對象,此時被鏈接對象被臨時嵌入用戶的計算機內存,從而形成暫時復制。用戶通過系統瀏覽器閱讀到具體內容,內容顯示在用戶計算機屏幕上,此時設置鏈接的網站計算機沒有產生復制件。在沒有作品復印件形成的情況下,鏈接服務并不會侵犯著作權人的復制權。
2.2 鏈接與發行權
根據《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復制件的權利”,即發行必須以提供作品原件或復制件為前提,但是深度鏈接的過程中只是形成“暫時復制”,設置鏈接的網站并沒有復制被鏈接材料的具體內容,也沒有向用戶提供被鏈接材料的復制件,侵犯版權人發行權便無從談起。
2.3 鏈接與信息網絡傳播權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從而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對此有議定聲明,即“僅僅是為促成或進行傳播提供實物設施或設備的不致構成本條約或《伯爾尼公約》意義下的傳播”[3]。由此可以看出,鏈接并不構成“傳播”意義上的“提供”,真正提供、傳播作品的仍是著作權人,因而也就不存在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出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設鏈者的侵權責任做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在接到權利人通知書后,根據本條例斷開與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明知或者應知所鏈接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的,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即如果有關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事實和情況已經顯而易見,以至于設鏈者能夠明顯發現他人侵權行為的存在,則可以認定網絡服務商主觀上“知曉”侵權行為的存在,需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對于數字圖書館,設置連接前應先對鏈接材料進行基本的侵權判定并且注意接收權利人的版權聲明并妥善處理相關事宜,避免因處理不當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4 鏈接與改編權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就鏈接行為而言,它只是向用戶提供了一條通往被連接對象的途徑,當用戶到達目的地后,被鏈接對象以本來的面目呈現出來,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無法構成“改編”意義上的“獨創”,因而也就不存在侵犯權利人改編權之說。
2.5 鏈接與匯編權
與匯編權密切相關的網絡資源主要是網絡數據庫。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四條規定,構成匯編作品的重要特征是“對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由此可見,如果被鏈接的網絡數據庫在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上體現出獨創性,則設鏈行為可能會侵犯權利人的著作權;如果被鏈接的網絡數據庫在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上體現不出獨創性,缺乏構成匯編作品的重要因素,那么數字圖書館設置鏈接服務不會構成對權利人著作權的侵犯。
2.6 鏈接與修改權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修改權是指“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從鏈接行為來看,淺層鏈接只是向用戶提供了一條通往鏈接目的地的途徑,并未對作品進行任何修改,因而也就不存在侵犯權利人修改權的問題;而深度鏈接直接跳過被鏈接網站的首頁而顯示網站具體的、實質性內容,改變了網頁被鏈接的正常順序,省略了被鏈接網站的部分內容,可能會構成對權利人修改權的侵犯。
3 思考及建議
合理地使用鏈接技術可以將網絡上分散、無序的信息資源按照設鏈者的意愿完美地組合搭配,為數字圖書館提供高效優質服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為了更好地運用這項技術為數字圖書館服務,應該如何減少或者避免使用過程中引發的版權爭議呢?有如下幾點思考。
3.1 完善版權制度
我國的《著作權法》并沒有涉及鏈接服務的著作權保護問題,相關案件主要是依據2006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6)》,該解釋以“明知”來界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但沒有對設置鏈接的網絡連線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進行規定。
2006年7月1日起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3條以“明知或者應知”來判斷網絡連線服務提供者的主觀過錯,從而對其侵權責任做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定。根據該條例,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時,如果“明知”或者“應知”鏈接材料侵權仍然設置鏈接的,需承擔共同侵權責任。“明知”從邏輯上可以理解為“能夠預見行為結果仍然希望其發生或任其發展”,“應知”則可以理解為“推定當事人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二者均與行為人的內心主觀狀態密切相關,但如果侵權事實是很明顯的,則無論行為人是否“明知”侵權事實都應當負有“應當知道”的義務而承當“過失”的主觀過錯,“應知”是對“明知”邏輯上的一種補充。對于數字圖書館而言,在設置鏈接時應當對被鏈接內容進行基本的版權辨別,如果侵權事實是顯而易見的,則應該果斷地放棄鏈接。對于已經設置鏈接的內容,在接到權利人的版權聲明后應當及時斷開鏈接,避免承當因主觀過錯而造成的侵權責任。
新技術總會引發版權制度的相應調整與修正,由鏈接技術引發的版權案件不斷增加,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完善版權制度可以有效地規避由其引發的版權糾紛。
3.2 圖書館增強版權意識
缺乏對版權制度的了解與及時跟蹤,是數字圖書館鏈接服務引發版權爭議的原因之一。因此,對于圖書館來說,增強版權意識,合理利用法律規則顯得尤為重要。
3.2.1 注意權利人保護著作權意識的新變化
傳統觀點認為,圖書館的公益性質和服務作用決定了法律賦予它不受著作權的約束可合理使用作品的權利,但從近年來不斷增加的數字圖書館鏈接侵權的判例來看,作為數字圖書館網站經營者的圖書館,在司法判例上已經逐漸被等同于網絡服務提供者,與網絡運營商性質一致,在司法上等同對待[4]。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著作權人維權意識的增強,對數字圖書館通過鏈接技術使用其作品的服務方式將越來越關注,權利人與圖書館的關系也將產生新的變化。
3.2.2 重視與圖書館相關的法制常識及知識產權培訓
(1)對圖書館人自身的培訓
在圖書館領域,圍繞傳統業務及新興的參考咨詢服務、人力資源管理等的培訓較為多見,而關于圖書館法、知識產權法的相關培訓則相對較少,圖書館員對相關的法律規則了解不夠,從而造成服務過程的“無意識”侵權。加強關于圖書館法、著作權法的相關培訓,可以強化館員的版權維權意識,增強館員在業務處理過程中的著作權法素養,提高其涉及版權方面的業務處理能力,從而減少服務過程中的版權糾紛。
(2)對圖書館讀者用戶的培訓
對于圖書館的讀者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文獻資源介紹及檢索上,而應當拓寬至包括版權意識在內的信息素養和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即在信息活動中調節信息生產者、加工者、傳遞者以及使用者之間行為規范的總和[5]。良好的信息道德可以幫助讀者用戶樹立起版權意識,注意合理使用及相關法律規定,在滿足自身文獻需求的同時尊重并保護他人的智力勞動成果。
3.3 建立圖書館版權聯盟,建立行業預警機制
圖書館對新技術的運用傳統由來已久,因而由新技術引發的著作權問題不可回避,是關乎我國圖書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為妥善解決圖書館行業的著作權風險問題,可以考慮建立圖書館版權聯盟和行業預警機制。對于圖書館版權聯盟,可以由中國圖書館學會或各省市圖書館學會協調組織,聯系相關的專家、學者,建立及時、統一的著作權管理機制,制訂與行業相關的版權保護制度,指導處理圖書館經常遭遇的著作權問題[6]。還可以定時組織與行業相關的版權培訓,發揮行業組織聯系面廣、專家匯集的優勢,開展圖書館版權保護的相關問題研究。
行業預警機制是指能準確昭示行業風險前兆,并能及時提供警示的預警系統,起到防范風險于未然的作用。從其他行業如家電業、電子產品行業的經驗來看,有效的知識產權行業預警機制在國際知識產權爭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數字圖書館鏈接侵權的案例逐漸增多,涉案圖書館因鏈接服務而導致侵權賠償凸顯了圖書館行業預警機制的缺失,因而建立起全行業預警機制將顯得越發重要。
參考文獻
[1]韓弋毅.鏈接技術和版權保護[J].情報雜志,2003,(4):16-18.
[2]湯罡輝,韋景竹.近年來圖書館相關的知識產權案例觀察[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2):70-77.
[3]官文娟,江向東.對深度鏈接的思考[J].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1):10-16.
[4]韋景竹.圖書館工作中的版權侵權責任分析與啟示——從涪陵圖書館鏈接侵權案談起[J].圖書情報工作,2010,(1):54-57.
[5]劉英華,趙哨軍.信息資源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7.
[6]湯罡輝,韋景竹.圖書館知識產權管理現狀的實證調查與對策[J].圖書館建設,2010,(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