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生命的降臨,不僅昭示著他將開始穿行于紛繁的世界,也意味著親情的絲線將把他牽繞。生命穿行的過程中不僅有鮮花陽光,也有荊棘和風雨,但因為有親情的牽繞,生命才變得更加堅忍與昂揚。生命穿行的過程中,不僅有高山和峻嶺,也有洼地和深谷,但因為有親情的牽繞,生命才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無論何時,親情的絲線都與生命相伴;無論何地,親情的絲線都與生命同行。不管你的穿行多么匆忙,親情的絲線永遠跟得上你的腳步;不管你的穿行多么艱難,親情永遠會給你支撐和安慰。所以啊,別只顧前行,記得回頭,牽一牽從家鄉蔓延而來的親情絲線,讓血脈親情在我們成長的歲月里交匯流淌。
■
向母親擺闊
□韓華林
那天下班后,磊子約我一起去南湖轉轉。他是安徽亳州人,年齡與我相當,我們是同一天進廠的師兄弟,可謂至交。我們都是學徒,工資低得很,花5元錢打的也顯得奢侈,于是我們就坐上了306路公交車。
到站后,磊子拉著我直奔服裝店。我看到他的手在上衣口袋里捏了又捏,連續在好幾家服裝店轉了又轉。每當磊子看到一件心儀的衣服,他都像小孩子似的戀戀不舍,最終又下不了狠心買。末了,他拉我出去,站在馬路邊上合計。
我給他提出兩條建議:一要合身,二要便宜,至于是不是名牌,就別管那么多了。他一邊點頭,一邊琢磨著那幾件衣服的價格,反復做著比較。結果,他決定買下那身價值四百多的西裝。前提是,下個月的生活費就指望我了。
回去的路上,我們連306路的公交車也沒有坐,兩個人提著衣服邊走邊聊。他顯得很高興,一路上打開包裝盒看了幾次,還問我好不好看。我戲弄他說:“當然好看啊,這身衣服差不多夠咱倆攢兩個月的,不好看才怪呢。”
磊子笑了笑,聲音低低地對我說:上次回家時,因為他手上被鏟刀削下一塊皮,貼著創可貼被母親看到,他發現母親躲在屋里頭偷偷哭了好大一會兒。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每次回家時,一定要收拾得利利索索,像模像樣,不讓母親再為他的生活揪心。
昏黃的路燈下,磊子的眼里有淚水在滾動。
(選自《雜文月刊》2010年第8期)
閱讀手記
無論何時何地,總有一種看不見的絲線被父母在一邊用來牽系兒女,傳送掛念與關心,即使另一邊有最細微的顫動,他們也能察覺。兒子因為手上被削下一塊皮而貼了一張創可貼,卻被母親發現,母親因此推斷兒子生活境況艱難而心疼哭泣。兒子為了不讓母親為他的生活揪心,透支生活費去買高價的西裝擺闊。這是生活中的平常細節,卻蘊涵著深沉的情感。生活的場景多種多樣,不變的唯有濃濃的親情。生活中不是缺少令人感動的親情,而是缺少發現親情的眼睛和感受親情的柔軟敏感的心靈。
閱讀思考
1.磊子透支生活費花了四百多元錢去買西裝,他是想擺闊嗎?
2.作者一面寫“我”和磊子花5元錢打的都顯得奢侈,一面寫磊子奢侈地買下那身四百多元錢的西裝,這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
爸爸的似水流年
□桑桑
1972年——他沒想到,45歲了居然又有了一個瘦小的女兒。
他借了一輛平板車,推著妻子、女兒慢慢往回走。古長平城的冬天寒冷如冰,刺骨的寒風似乎挾裹著40萬趙卒的陰魂,讓人簡直透不過氣來,他只穿著一件中山裝,里面的棉衣早已脫下來裹著小女兒了。他的工資要養鄉下多病的雙親,自己家里實在是家徒四壁,連一件多余的小被子也沒有了。他上下班的時候是靠跑步度過來回路程的,不僅因為上班要趕時間,下班要照顧妻女,還因為他穿得太少了,只有跑步才可以御寒。
1976年——酷熱的夏天,他給了女兒三分錢,讓她去街上買冰棍吃。
這是他第一次給她零花錢,小女兒搖搖晃晃地走到大街上,回來的時候,舉著一根纖細的小木棒失聲痛哭。她想讓爸爸吃第一口冰棍的,可是她怎么也弄不明白當她快走到爸爸身邊的時候,冰棍為什么消失了,她真的沒有吃,一點兒也沒有舔。
他抱著女兒流淚了,然后將小木棒含在嘴里,甜味一直浸到心里。
1987年——因為工作調動,他們全家遷到了太行山下的一個小城里。
正月里,他了解到當地有這樣一個風俗,正月十五這天去打秋千,保佑一年平安喜樂,無病無災。他聞訊后喜笑顏開,此后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大早起床,急急地去給女兒排隊。
小女兒正值青春期,對一切充滿了懷疑和疑問。她怎么也不愿意去擠著打什么土土的秋千,她覺得老爸相信這樣一個風俗簡直是迷信、無聊。他低聲地懇求,耐著性子哄女兒去。女兒嘟著嘴去了,他高興地推著秋千上的女兒,爽朗的笑聲隨著秋千幸福地飄蕩在冬日的晴空。
1991年——小女兒高考落榜,他求人找關系讓小女兒去讀自費的大學。他本早已退休,卻毛遂自薦,跑到一家鄉鎮私企做會計。老板娘跋扈蠻橫,本職工作之外的很多事兒都往他身上攤,而且經常對他指手畫腳,疾言厲色。當武警的兒子探親回來,急急地尋到單位看他,正好看到老板娘沖他發火,兒子拉起他就走,他掙脫了,說,孩子,你已經有了踏實的前程,可你妹妹還在讀書,我總要把她供出來才心安啊。我靠自己的勞動掙錢,受點閑氣無所謂。
2004年——正月十五,小女兒在遠離家鄉的海南,牽著愛人的手漫步在公園里,告訴他太行山區那個打秋千的風俗,愛人感動地將她抱到一架精致的秋千上,輕輕地推著她,溫暖的風兒掀起她的裙子,她緩緩地閉上雙眼,任淚水滑落……自己怎么那么傻,為什么在他身邊的每一個正月十五,從來不曾想過,讓寒風里給自己排隊的他,也打一會兒可以保佑一年里平安喜樂、無病無災的秋千呢?
(選自《現代婦女》2006年第12期,有刪改)
閱讀手記
本文作者獨具慧眼,卻為女兒在平淡庸常的生活長河中掬取了幾朵浪花——父親衣著單薄卻為女兒御寒、女兒給父親吃冰棍、父親工作為女兒掙學費、女兒后悔沒讓父親打秋千。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浪花,被作者細致地描繪出來,凸顯了父愛的偉大以及父女之間的深情。在敘述時,作者有意把自己置于第三者的角度,用第三人稱敘述自己和父親的故事,這看似失去了親切,卻使敘述更加自由靈活,而且可以更好地體現父女間那種深沉的情感。
閱讀思考
1.本文的題目有什么含意,談談你的理解。
2.本文最后一段表現了小女兒怎樣的思想感情?
■
想讓父親喝名酒
□曾穎
阿梅第一次偷酒的時候,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偷,她覺得自己是對那些即將被倒進泔水桶的好酒進行了一次拯救。
這個想法是阿梅進餐館當服務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的。真正下定決心將桌上酒杯里殘剩的酒收集,裝入隨身帶來的小酒壺,帶回宿舍,卻是半個月后的事。
在這十五天中,阿梅仔細觀察過,酒樓對酒杯和酒瓶中的剩酒大多數是信手倒進泔水盆里的。如果瓶中剩酒多,領班會把酒瓶收起來,晚飯時,拿到后面的廚房里,和大師傅們一起分享。
阿梅不會喝酒,當她知道倒掉的那一小杯晶瑩的液體相當于她一天到兩天的工錢時,她就開始有點想下手。更為重要的是,在她的眼前閃過父親那雙渾濁的眼睛。
父親一生嗜酒,長年喝的都是一元多錢一斤的燒酒,在父親的酒杯中,永遠沒有香味,只有一股刺鼻沖人的燒鍋氣息,而且他越喝眼睛越濁,直到這兩年看不清東西了。
阿梅記得很小的時候,就聽父親無限神往地說過一些酒的名字,茅臺、五糧液、劍南春、汾酒。
那時,阿梅稚聲稚氣地說:“等我長大了,掙到錢,一定買給您喝。”如今,阿梅長大了,好不容易到這家餐館來打工,可一個月的工資,不吃不喝,也買不起一瓶名酒。
“買不起咱就不買,幾十年沒喝過好酒,也沒死啊。”父親總是這樣勸阿梅。
但當阿梅看到那些衣著光鮮、面放油光的人端著各種各樣的名酒,像灌藥一樣,相互捏著耳朵,掐著脖子,激著對方多喝一點,并灑得滿地都是酒的時候,阿梅就覺得憋氣和心疼。她甚至在心里算過賬,灑進脖子里的,價值20元,倒在地上的,價值20元,剩在杯里的,價值40元。
算著算著,阿梅有一種想哭的感覺。如果自己不把這些殘酒裝回瓶里,簡直是一種罪過。以后,她在自己管轄的雅間里收酒。她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只收殘酒,不拿瓶中的酒,免得領班和廚師沒有酒喝。就這樣,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她收集了滿滿四壺,約有二十多斤,分類裝在宿舍床下的大壺中。這些酒,在領班的一次例行查房中,被搜了出來。按酒店管理條例,阿梅偷酒,要被開除,并扣罰當月的工資。
酒被抬走了,據說被倒進了廁所。
阿梅背著行李,落寞地離開酒店。出門時,一個平時常對她傻笑的服務生悄悄地塞給她一個瓶子,里面裝著剛才倒酒時偷偷留下來的酒。他說,這里面,茅臺、五糧液和劍南春都有,是一壺極品名酒。
想到父親六十大壽能喝到幾種好酒,阿梅長噓了一口氣。
(選自《一條狂奔的魚》)
閱讀手記
同樣是孝敬父母,富裕人的一擲千金和貧窮人的一碗稀飯,在感情上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貧窮人的一碗傾其所有的稀飯可能比富裕人的九牛一毛的千金更能體現孝敬父母之情的珍貴。偷偷摸摸,冒著被人當做小偷,冒著被開除工作的風險,收集別人喝剩下的名酒,只為一生貧窮、喝燒酒喝壞了眼睛的父親能喝到他神往已久的名酒。就是這樣一個平凡如草根的打工者阿梅,卻讓我們為她看似不光彩的行為而心酸動容,為她對父親真摯的情感而肅然起敬。
閱讀思考
1.閱讀本文后,你認為阿梅是個什么樣的人?
2.你怎么理解阿梅被開除后還被扣罰了當月的工資,但她得到酒店同事給她的一壺“極品名酒”時,卻長噓了一口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