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親情在家庭中彌漫,溫暖就會在親人間流淌。親情需要去了解,去感受,去呵護,去溝通……同學們,行動起來吧,通過一個月的“感受親情,溫暖家庭”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一定能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明白孝敬父母的事理,以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第一周:追溯親情
我們常聽說有人是“孔子七十二代孫”,有人是“曹雪芹的后裔”。生命的延續是一條源遠流長的河,讓我們撐著時光的小船,溯流而上,去了解我們的先人,去體驗那遙遠的親情。
1.根據“遙遠的親情——走進先人”這一主題,設置手抄報的主要欄目。
一組:“親情故事”“古代親情名作”“先輩小傳”等。
二組:“歲月回聲”“老照片”等。
要求:盡量以豐富的內容展現遙遠的親情,品味歷史的親情。
2.繪制家族親情樹。可以以祖父和祖母為兩個起點,把父母兩邊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家族成員用樹狀結構圖列出來。
要完成手抄報和家族親情樹的繪制,必須親自詢問自己的長輩或知情者,可以實地調查,也可以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向遠親調查,了解自己每一個家族成員的姓名、年齡、職業、重要業績等,從而了解家族繁衍發展情況。
第二周:親情調查
1.同學們積極去搜集一些社會機構對親情的調查資料,并根據所搜集的資料寫出自己對當今親情現狀的評價。這是兩張子女與父母之間溝通情況的統計表。
表1:你會主動將你的學習、生活、心理情況匯報給家長嗎?
表2:你的家長會抽出時間與你進行學習、生活方面的溝通嗎?

總結:經常和偶爾主動與父母或子女溝通的統計數字加在一起達到了90%以上,兩表說明父母比子女在雙方的溝通方面更積極主動。
2.在同學、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張家庭親情調查問卷,然后據實填寫,從而了解自己的家庭親情現狀。
第三周:感受親情
親情像空氣,我們感覺不到它;親情像陽光,我們把握不住它;親情像高山,我們稱不出它的分量,但它們都確實存在。生命有涯,親情無價。讓我們留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受親情的溫暖。
1.閱讀有關親情的書籍一部,并寫出讀書筆記。
2.計算親情成本。雖然親情無價,但父母養育兒女時卻要在經濟上付出巨大的代價,一個人從出生到參加工作,父母在經濟上到底要付出多少呢?請你設計一張統計表,從學習、生活、交通、醫療、零花錢以及包括家長為撫養孩子付出的勞務費等方面,統計到目前為止,你的父母在撫養你的過程中的花費。
3.當你了解到父母的付出是那么多時,你為什么不趕快行動去回報父母呢?根據下表中全班同學做家務的情況,分析一下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的實際意義。

以上表格中的內容說明大多數的同學都能參與家務勞動。大部分同學都認識到了參加家務勞動有助于減輕父母的負擔,有利于培養自己勞動的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有利于促進自己與父母的溝通及交流等。
第四周:親情表達
1.周五下午的班會課上,同學們一起舉行了“感受親情,溫暖家庭”的主題班會,讓我們一起把領悟到的親情痛痛快快地表達出來吧!積極參與,大膽表達,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演講、講故事、唱歌,也可以朗誦、舞蹈、繪畫、制作手工等,“領悟于心,發之于外”讓班會課成為一個感念親情的舞臺。
二組同學集體朗誦了詩人廖艷華的詩——《冬情》,以此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感動。
當我們黝黑的汗水被黃葉揩干時 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看見
我們便沿著雪白的田間小路 紅紅的烤薯香味在一家人的語言中
打開被田野塵封許久的門 飄蕩到深夜
父親以父親的眼光吩咐我們 有些時光很迷人很難忘
堵好小屋的風口修好破舊的門 那是香飄雪飛的時候
母親站在門前老樹下 我們的兄弟姐妹們
用去年的刻痕量著兒女們的身高 便奔跑在廣闊的大地
母親喜悅的目光 我們望見了祖父在高坡上站成的風景
在夜間流成了兩條晶瑩的小溪 老人的眼光極處
有許多日子我們屬于廣闊的田野 該是油菜遍地金黃了吧
2.感受親情,領悟親情,親情蘊涵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哪個細節讓你難以忘記,哪個細節讓你思緒萬千,拿起自己的筆寫一篇與有關親情的作文吧!
■
遮不住背的傘
□周申平
快兩點了,要去學校了,可外面正下著雨,風很大,這么糟糕的天氣怎么去呢?
“讓我騎車送你去吧。”爸爸見我著急地在屋里來回踱步,開口道。我應了一聲,夾起一把傘跟著爸爸出了門。
“要不要把傘撐起來呀?”我見風大了便問。爸爸說:“不要,風大雨小,打傘沒用,要是覺得冷,就靠著我的背吧!”一路上,我緊緊地貼著爸爸的背。前面的寒風從身旁掠過,貼著爸爸的背很溫暖。
漸漸地,雨大了,我把傘打開了。不知是因為我的手不靈活,還是因為前面的風太大,我手里的傘總是搖搖晃晃的,我撐得很吃力。撐低一些吧,那又會擋住爸爸前行的視線。
“傘太小,你一個人遮就可以了,我不要緊。”
“傘再小也該遮住您的背,淋濕了背容易關節痛。”
爸爸沒再說什么,我也不甘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調整傘的位置。但是,風還是那么倔犟,似乎不把傘吹翻不肯罷休。沒辦法,我只好向風投降,把傘撐低了些。這樣一來,傘只能遮住我一個人。好不容易到了學校門口,下了車,我看到爸爸的背已經被打濕了,他的身子似乎還在顫抖,而我上身卻沒有一點濕處。我站在校門口目送爸爸,看他消隱在一把把傘所匯成的河流中,我的視線不覺模糊了。
其實,不只是在我上學的路上,在我成長的路上也一樣如此:我常常躲在爸爸的背后享受溫暖,而爸爸卻一直飽受風雨的侵襲。
我想,我就是那把傘,或許由于太小而遮不住爸爸的背,擋不住刮來的風,但是,總有一天,那把傘會越張越大,直到遮住爸爸的背,直到為爸爸抵御一切風雨。
點評
作者由在爸爸送“我”上學的路上發現手中的傘遮不住父親的背,聯想到“我”成長的路上爸爸也一樣一直在為“我”遮風擋雨,飽受風雨的侵襲,最后抒發了自己將來報答父親的決心。本文通過生活中的細節表現出了人間的美好親情,以小見大的寫法值得借鑒。
■
1.在手抄報的“親情故事”欄目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是清代著名學者蔣士銓寫的:
鳴機夜課圖記
銓九齡,母授以《禮記》《周易》《毛詩》,皆成誦;暇更錄唐宋人詩,教之為吟哦聲。母與銓皆弱而多病。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嘗寢;少痊,輒壁間詩歌,教兒低吟之以為戲。母有病,銓則坐枕側不去。母視銓,輒無言而悲。銓亦凄依戀,嘗問曰:“母有憂乎?”曰:“然。”“然則何以解憂?”曰:“兒能背誦所讀書,斯解也。”銓誦聲瑯瑯然,爭藥鼎沸①。母微笑曰:“病少差②矣。”由是母病,銓即持書誦于側,而病輒能愈。
[注]①爭藥鼎沸:與燒滾得湯藥爭著發出聲響。②差:病愈。
故事中“兒能背誦所讀書,斯解也”感人至深,表達了母親什么樣的情感?
2.一個同學搜集了這樣一份親情調查表: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分別對日本、美國和中國內地的高中生進行了“受你尊敬的人物”的問卷調查,下面是一位同學搜集到的調查結果:

(1)用文字表達上面的調查統計結果。
日本:
美國:
中國:
(2)從這個調查統計表中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3)針對調查中存在的問題,請你寫出一條建議。
3.有關機構經過調查統計,發現一個家庭撫養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最少要花費20萬元以上,多的達到一百多萬元。假設一個人參加工作后的工資每月是4000元,每月孝敬父母2000元,以一個家庭撫養一個孩子需要20萬元計算,這個人需要多少年才能回報父母在經濟上的付出。從計算出的結果中,你有什么樣的感想。
4.星期五將要舉行“感受親情,溫暖家庭”的主題班會。
(1)請你為本次主題班會擬寫一則宣傳標語以營造氣氛。(不超過20字)
(2)作為班會的主持人,請你擬寫一段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