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學】
自碑亭再北,地勢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臺,全部砌以寬大的石階。石階分為八段,每段三十余步至五十余步不等,共290級。石階盡處,就是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中央則矗立著陵園的主體建筑——祭殿。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與入口處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過70米,這里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們展示它那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
品析:平臺位于祭堂前,又是全陵的制高點,此處對平臺所見景色的描繪既準確地說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襯托出了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
“垂直高度差超過70米”,以具體數據說明平臺是“制高點”,并借此暗示中山先生對中華民族作出的巨大貢獻。接著用“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對平臺見景進行總寫,而后分寫“當陽光燦爛時”和“日出日沒之際”兩種情況,條理清晰,層次井然,作者在帶我們進入一個壯麗的建筑藝術殿堂的同時,也讓我們領略了文章結構藝術的嚴謹與精巧。
此外,古典風味濃厚的語言令人耳目一新,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一句,對偶、比喻綜合運用,有聲有色,動靜相宜。又如喻晴日見景為“工筆長卷”,晨昏見景為“潑墨山水”,作者獨具匠心地將景色與國畫技法相結合,使所繪之景顯得形象而生動。句式上多用短句,節奏明快,音律和諧,與內容相得益彰,描繪出了平臺所見壯麗闊大的景象。
【練一練】
1.“道路津梁”中的“津”是什么意思?有一個成語中的“津”也是此意,是哪一個成語?
2.文段中花很多筆墨來描寫登上祭堂平臺所見的景色,這有什么作用?
3.這一段文字大量運用了數字說明,請舉例說明其表達作用。
4.這一段文字寫大平臺上近觀遠眺,運用了比喻、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生動,文筆優美,讀來朗朗上口,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這段文字有兩段大的比喻,一是當“陽光燦爛時”,眼前景色仿佛“工筆長卷”;二是當“日出日沒之際”,又像“潑墨山水”。
B.兩層中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帶”“城猶潛蛇,山若伏鱉”。
C.這四個比喻構成兩組對偶?!俺仟q潛蛇,山若伏鱉”是比喻兼擬人。
D.“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等由四字短語構成排比句,讀來令人感到氣勢磅礴。
E.腁句間有散句,既有整齊之美,又有錯綜之美。在說明文中運用描述性文字,是為了使讀者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