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論漩渦中的白廟鄉
去年3月,四川巴中市白廟鄉以“中國第一個‘全裸’財務支出的鄉政府”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2011年3月起,隨著國務院決定將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支出情況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輿論并呼吁省、市、縣、鄉各級的“三公”經費管理也要做到公開、透明,白廟鄉的做法又一次引起公眾關注。
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媒體對白廟鄉財政公開的報道,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去年3月起,白廟鄉政府在網上公布詳細的公務財政支出,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購買紙杯,事無巨細,無所遮掩的情況,通過網帖和媒體報道,引發公眾熱議和叫好。第二階段,從去年6月起,媒體報道“白廟鄉裸曬賬本兩月,未爭取到一筆資金”,鄉黨委書記張映上不得已在網上招商求助。隨即,巴州區政府各有關部門紛紛表示:項目資金的撥付和使用是按全區的統一規劃進行,與“裸賬”無關,“難道就是那一頓飯、一包煙,一個項目就要過來了嗎”?此前,媒體還曬出白廟鄉欠賬380萬元,3個餐館老板向市長寫信討要10萬飯錢一事,白廟鄉地位變得尷尬。第三階段,以今年六七月份《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報道為標志,報道稱“裸賬”并未影響上級領導的支持,去年白廟鄉幾百萬元民生項目投資,全部來自上級撥款,招商引資亦有成果。
記者就此事向白廟鄉黨委書記張映上提問,張映上回答:“你是第一個這樣問我的記者。你要不說,我還沒想過這三個階段的劃分。我認為媒體三個階段的報道,第一階段與第三階段更切合實際,第二階段報道的部分內容是失實的,我想主要就此部分釋疑。”
張映上說:“媒體報道‘白廟鄉財務公開后,鄉領導去上面爭取項目,兩三個月無一個項目、無一筆資金進入’,但這本身就是一個正常的事情。到我們這里來的資金一是政府財政撥款,它有一個申報、篩選、評估、實施的過程,不可能短短兩三個月就到位了;二是企業家投資,他來投資前要全面考察,對我們這個偏遠之地來講,有運輸成本、投入成本高等客觀劣勢,他不來投資也正常,即使他覺得這里黨風正,民風純樸,有意投資,他也有個考察的過程;三是捐贈資金沒來,有對口不對口的問題,同時也要考慮到上下的環境。目前我國的慈善制度不很完善。本來有幾個基金會聯系了向白廟捐款,但媒體反復報道,而他們并不知道真實的白廟是什么樣,這些錢反而不能落地了。”
經過驟然出名后一年多各種際遇的錘煉,現在的張映上已經變得冷靜很多。他說:“鄉政府財務公開與經濟社會發展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憑什么你公開財務,就會多來資金、項目了?并不是你公開了就什么都好。我理解社會上一部分熱心人士,他們希望打造透明政府,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的初衷是一樣的,但如果我把財務公開兩三個月就來資金了,這個社會反而不正常。”
其實在媒體報道的第一階段,既有人呼吁把白廟鄉做法作為政府財務公開的范本,也有人認為他們是“作秀”;本地老百姓也有說鄉政府公布的是假賬,有兩本賬。張映上說:“這種聲音的本身,它不是說假賬的問題,而是在批評政府的公信力——你做什么他都不相信。”
采訪中,張映上特別強調了市委、區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對他的支持。“如果沒有市委、區委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我們做起來還會艱難些。巴中市新任市委書記李剛說,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做‘陽光人’、干‘陽光事’,這實際上就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也是我做公開能夠持續良好的巴中環境。去年元月,區委廖書記來白廟,看了我們的財務公開信息,要求我們進一步完善。我們提的好多問題,一個電話打給市委、區委主要領導,就能解決了。從這個角度,我還是很溫暖的。”
白廟鄉政府欠的380多萬元債,主要是2003年稅費改革前欠下的。當時農業稅、提留收不上來,鄉政府要貸款墊繳,包括向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鄉村干部每人10萬元的任務,繳不夠稅,就得不到工資費用。2005年,白廟鄉鎖定債務380多萬元,這些債務由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資金來償還,每年要還七八萬元。
白廟鄉五村村主任李萬重,曾接受媒體采訪,發牢騷說“政府有勇氣把賬務‘全裸’了,為什么就不能實實在在地做幾件實事,把吃水問題、道路硬化問題、用電問題給解決了?現在我最著急的是五村4個組的村民沒水喝”。8月14日,記者去白廟鄉采訪,想再聽聽李萬重的想法,但李以“工作忙”為借口躲避了。
白廟鄉副鄉長羅曉勇說,李萬重說的事,是前年搞人畜飲水工程,他村解決了一部分,但運轉不起來,因為水費高,農戶吃不起。白廟鄉是旱山區,飲用水只能靠地下水,水源供應設計也有問題。當地人管鄉政府所在地叫“場鎮”,羅曉勇說,以前場鎮只有七八百人,現在全鄉的中小學都在場鎮,師生1500多人,加上常住居民4000多人,水務局前年撥款8萬元來搞了水網改造,暑假場鎮供得上水,一開學就又供不上了。
羅曉勇還透露:去年夏天洪災后,國家搞災后重建,撥了救災資金,區電業局來白廟鄉搞農網改造,涉及4個村、13個社。國家對每戶補助八九百元,農民出表錢240元。但因全鄉2100多戶人,分散在5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要全覆蓋需上億資金。如果在平原,三四千萬元就可以了。“電力公司也是企業,國家只給這么多錢,它也要賺錢。”
可見,這樣一個地方,完全依賴上級政府部門的扶持,搞好與上級領導的關系是多么重要。
制度不改,透明難
白廟鄉的鄉級領導只有6人,別的鄉鎮有10幾人,因為白廟窮,條件差,工資少,沒人愿意來。12名公務員,財政包干費用以前是一年人均7000元,今年才提高到8000元左右,兩名公勤人員的財政包干費每人3000元。2010年,白廟鄉得到的財政包干撥款,包括年初預算和追加,一共只有16萬元。
這筆錢包括業務費(開會、學習、培訓等)、接待費、辦公用品、勞保費、醫保費、住房公積金等,其中醫保費、勞保費、住房公積金即需人均4000多元,剩下的錢已寥寥無幾。由于整個巴州區的財政都相當困難,預算相當緊,各鄉鎮的業務費都不夠用,逢年過節,鄉鎮干部去看望一下上級財政部門領導,拆借個三五萬,來年算賬,是常有的事。
一位當過多年鄉財政所長的巴州干部說,現在的預算體制弊病是,財政資金不是按事分、按需求分,而是按人分。不管你做不做事,只要有人就批錢;只要你跟領導的關系好,就給你安排項目,關系不好,提都不提你。
張映上認為,從這件事也反映出,目前對基層黨委、政府領導干部的考核體制有待完善,如果考核基層領導還是主要取決于GDP指標;如果對基層領導的使用與否還是主要取決于上級領導;如果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過多受制于上級行政命令的話,就不得不使基層領導去跑項目。本來項目能不能上,應該通過村民評議、政府申報、專家審核、上級人代會審定的程序,通過投票的方法來決定,這樣自然就會改變行政長官一人說了算。但現在,他要去上面“爭取項目”,不跑能行嗎?
去年年初,白廟鄉干部討論要不要財務公開時,大家的意見并不一致,反對者主要認為這樣做會得罪領導,影響白廟鄉的經濟發展。
張映上回顧:“當時我向大家解釋:可能暫時會有些影響,但真正支持我們發展的領導,真正想來投資發展的企業,他們不會介意的,是會支持的。我還講,財務公開,其實約束的是‘一把手’,因為開支報賬最方便的是我,最得利的是我,財務公開,就是請大家監督我,請大家對‘一把手’放心。”
張映上說,白廟鄉財務公開1年8個月,他個人感覺少了些權力,多了些權威;少了些經濟利益,多了些人生輕松,“工作和生活中,不擔心會不會犯什么事。很爽,無所顧忌”。
財務公開的好處,是接受群眾監督。以前老百姓認為鄉干部坐車、吃飯都是他們的錢,現在看看公示,知道干部沒有貪、占、要。
有報道說,從今年起,巴州區50多個鄉鎮、辦事處都在推行財務公開,只不過方式不一樣;也有媒體稱,除了白廟鄉,這些鄉鎮、辦事處都未上網公示,白廟鄉“仍是孤本”。對此,張映上回答:“全區的鄉鎮政府財務都公開了,有的是上網,有的是其他形式,但具體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我的鄉。”
他說,基層財務公開,如果不是單筆明細公開,如果不是網上公開,這種公開是沒有決心的,它的公信力也有待實踐的考察。但他又說:“他們也是一種探索,不管是什么形式、什么范疇,探索都是好的。”
張映上在回答為什么做這個事時,他說五六年來他都在思考。他說:“我做這個事最大的底氣,就是我公示的一切都是真的,我才敢公開。包括我以前做鄉長時的財務開支,都是可以公開查賬的。不然你后面的公開了,以前的事情也讓你公開怎么辦?”
2005年初,張映上由巴州區中興鄉鄉長任上,調到另一個鄉去當鄉長。區級部門領導來查賬,要求張映上回來,核對一筆賬目。“我說我確實忙回不來,你認為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區領導說,你要不回來,我把你簽審的所有發票,一張張貼在墻上!我說可以。事隔半年,我辦事路過中興鄉,去看了,果然墻上全貼滿了發票復印件,但也沒什么問題。”
財務公開后,上級領導有沒有誤解,不來白廟吃飯了?“剛公示時是這樣,外界不了解真實的白廟,個別領導心理不平衡,以為我們不食人間煙火了。等了解后,市、區領導照樣來,因為我們公示的有招待費,該招待的依然還招待。”張映上說。
張映上認為透過財務公開這件事,反映出財政預算制度不完善,“比如領導今天下來,你給他配多少餐費、招待費,下面就不用再出這筆錢了。這不能怪領導個人,我下村同樣要吃飯。還有預算的科學化問題,如果有這么一種現象:下級的錢不夠用,上級的錢太多,要把心思用到怎樣把錢花完。而下級部門則把心思用在怎樣能把錢跑來。雙方形成這種關系是很危險的,想不腐敗都難。”
張映上在四川省委黨校讀在職研究生,寫了一篇關于白廟鄉財政公開的論文,內容包括他搞財務公開的背景、措施、辦法、效果,公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關于公開的思考和建議,需要完善的制度等。在“思考和建議”中,張映上提出:“但愿財務公開能夠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
張映上說,我們國家一直在尋找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以人事改革、話語權的改革、司法體系的改革等為突破口,難度較大,效果也不積極的。他認為,以財務公開為突破口最積極穩妥,“它有效果,人民滿意;能夠使整個社會穩定;能夠提升、改善和鞏固黨的執政能力”。
張映上認為,目前社會上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食品不安全等問題,都與不公開有關系。
黨校研究生班的一位同學與他爭論,說他這個做法不適合目前的政治生態。同學列舉很多例子,最后說:“你都公開了,誰還敢來?項目怎么跑?怎么發展你這個地方?”張映上說,這正是我要公開的原因,公開是符合科學發展思路的。
張映上有位親戚,也在從政。他說:“張映上,你搞了這個東西,當官還有什么意義?誰還能搞到錢?”對這種“很有代表性”的疑慮,張映上一笑了之。
下一步,張映上說財務公開還要試著加些力度,一是要把鄉級各部門、各村財務公開。二是在網絡、寫作方面的人才缺乏,拖累了鄉政府網絡建設,這個局面也要改善。三是要完善相關的制度,包括財務制度、信息公開制度。
巴州區其他鄉鎮的同事,以及一些上級領導對白廟鄉的財務公開保持沉默,既不說好,也不說不好。張映上說別人沉默,我不去管他;我也理解領導。廣西柳州有一個鄉黨委書記給他打過電話,這是唯一有意愿學習白廟鄉做法的鄉鎮領導。
假如有一天張映上調離此地,白廟鄉的財務公開會不會“無疾而終”?張映上認為不會停,因為白廟鄉的財務公開已經形成習慣,有制度約束,媒體監督。“但能不能做到堅持下去,有待實踐檢驗。”他謹慎地說。
把“白廟”做成品牌
走在巴中城的路上,很多人主動招呼張映上。“去年財務公開這個事出來后,巴中很多人給我打電話,要見‘全裸書記’。我很納悶:我推白蠟的時候,怎么沒有這個效果呢?”張映上笑道。
白蠟是一種寄生植物,要在異地引種子,拴在樹上生長。白蠟在白廟鄉有上百年的種植歷史,但都是農民自發種植,始終沒有上規模。張映上認為這個項目很好,鄉黨委、政府有責任幫助農民,于是從2008年初開始在白廟政府網站上推廣白蠟,但效果欠佳,一是因為當地種植未形成規模,商家也很少,二是種植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農民害怕賠錢。張映上說,從這件事上,他“自愧力量有限”。
到去年底之前,從未有外來企業來白廟投資,這是怎么回事呢?
白廟鄉副鄉長羅曉勇說:“以前沒有企業來白廟投資,第一是路不通,清白公路是今年5月才通的,以前是石子路,很爛,一到雨季,路上都是大坑和小坑。第二是信息閉塞。第三是勞動力少,居住分散。我們這里有57.3平方公里,去年底的人口是1.1萬人。平原地區,村與村的距離在一兩公里,我們這里都在四五公里,我兼任寶珠村的村支書,這個村離鄉政府有14公里,步行要走4個小時。
白廟鄉位于巴州、通江、南江三縣交界處,有“一腳踏三縣”之稱。看來,偏遠山區,不僅僅是交通不便,走水、走電、鋪路的成本都相當高,居民住得分散,也加大了搞公共設施的成本。
張映上心里最看重的,還是經濟發展的事情。關于這個,他談得也最多。雖然他對目前以GDP為主要指標的干部考核體系有不同看法,但也不敢不努力發展社會經濟。
去年年底,白廟鄉從成都引進一家加工金銀花的公司。農民與公司簽訂合同,種植了1250畝金銀花,成片連線。今年5月公司已投產了,大部分老百姓覺得很滿意。當初鄉政府預計每畝金銀花今年能收200元,但實際上收入400~500元的還不少。張映上說,我們的規劃,是力爭3年以內,金銀花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種植戶人均收入增加到4000元,全鄉人均增收2500元。對于一個去年人均純收入還只有3300多元的貧困鄉,這算是不小的提升。
“現在金銀花公司已經投資2000萬,老百姓沒拿一分錢,但已見到了效益。我經常下鄉,看見老百姓用筐子裝上金銀花,背著去賣,賺現金,心里非常爽。”
張映上說,白廟鄉太窮,鄉政府答應給公司的條件,也不能全部做到。我們與他簽合同,廠房建設前搞好“三通一平”,但要實施時,我們還得在他那里借錢實施。他需要我們組織人員,去開會,宣講,拉繩子打灰,鄉干部全下去了,公司老總感覺我們很誠信。他從山東搞飛機運種苗到成都,大卡車拉回來,總經理和員工通宵守在場壩等。我們知道后,立即組織干部過去。苗子是凌晨一點到的,馬上分發。寒風呼嘯,太冷了,但他渾身熱血沸騰。
以前白廟鄉也搞過產業結構調整,老百姓很反感,因為他們被哄怕了,騙怕了。凡是政府號召的,老百姓都反對,罵政府。張映上說:“白廟財務公開后,恰恰相反,老百姓積極踴躍。因為你把政府機關的私房錢都公開了,老百姓相信你了。你只要坦誠,他自然擁護你。即便是需求一時不能滿足,他也會原諒的。”
對于未來發展,張映上也是有想法的。他想趁此機會,打造“白廟”品牌,“既然出名了,就是個機遇。我要開發品牌經濟效益,要讓白廟產品,掛上‘誠信’品牌!我內部的用錢都仔仔細細公開了,還有什么不相信我的?我要讓白廟從‘傳統農業填肚子,外出打工修房子,現代農業掙票子’,轉變到‘品牌農業保面子’!”
這“四子”是怎么回事呢?張映上仔細解釋說:“靠傳統農業,包產到戶后才能吃飽。農民外出打工整點活錢,能修座磚房子。真正能掙到錢的是現代農業。但農民一向社會地位低,缺乏面子。溫總理說,要讓人們生活得有尊嚴。現在‘白廟’是個品牌,我是白廟的農民,我的產品是白廟的,我就會感覺有尊嚴、有體面,這就叫‘品牌農業保面子’。”
張映上的第二個想法,是甘溝河水庫建起來后,要在全鄉搞3000畝雞鴨場,3000畝牛羊場,3000畝優質農業基地,3000畝旅游基地,3000畝中藥材基地。這個計劃非常龐大。張映上十分焦灼的一是緊缺人才,二是希望其他企業家來這里投資。他說巴中現在招商引資的環境是史上最好時期,他有著極強的愿望想抓住這個機遇。他有決心讓企業家投資1億在5年后裂變成至少10億。
“陳光標說他今年要舉辦演唱會做慈善,我們希望他能到白廟來!至少我們能給他提供真實情況,并成全他的名聲。所有來白廟投資的企業,我們都保證他賺錢賺得開心、安穩,這也是企業家幸福指數的一種吧。”張映上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