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夏天,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成立30周年之際,該研究院著名臺灣問題專家陳孔立和他的同仁們迎來了一些特殊的客人,除了國務院臺灣辦公室主要負責人外,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新潮流系”大佬洪奇昌及一批臺灣退役將軍也到場并發表論文。涉臺系統高官與民進黨大佬在公開場合一同露面,這在兩岸關系發展史上非常少見。
陳孔立長期從事臺灣歷史、臺灣政治、兩岸關系的研究,在大陸獨樹一幟,被學界同仁稱為臺灣研究領域的“南派泰斗”。近年來他在港臺媒體上發表的回憶錄中披露與多位民進黨大佬接觸交往經過,引起海外媒體廣泛關注。
2011年8月,年逾80的陳孔立老先生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在海峽兩岸關系的新形勢下,徹談兩岸問題。
民進黨內有不少兩岸關系專家
《南風窗》:距離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只剩下半年,相對于馬英九早早確定吳敦義為副手候選人,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的副手卻遲遲未定,您認為蔡英文為何猶豫不決?
陳孔立:蔡英文要選擇副手,首先考慮是否可以給她“加分”,至少不能“減分”。為此,副手必須能夠為較多選民特別是中間選民所接受、為黨內各派系所接受,還要為“基本教義派”所接受,因為后者在她的“基本盤”中占有很大的份額。
能夠滿足上述條件的,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黨內,目前只有“兩蘇”(臺當局前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與民進黨秘書長蘇嘉全)浮出臺面,蘇貞昌人氣較高,但不見得愿意“屈就”副手,當然還會有其他的問題,例如派系平衡。蘇嘉全似乎是黨內第一人選,他在臺南選舉中的表現,也為綠營所稱道,如果要選他,主要是因為黨內找不到其他人選了。
二是黨外,既要符合上述條件,又要有個人意愿,可能不好找。因此蔡英文猶豫不決,她的副手“難產”了。但是,“丑媳婦總得見公婆”,這個問題拖不了太久了。
《南風窗》:本月底民進黨即將出臺“10年政綱”,這被視為蔡英文競選“總統”的政策白皮書,眾所矚目與大陸關系部分,更為黨內視為重頭戲。您認為“10年政綱”發布后,是否會給民進黨帶來積極作用?
陳孔立:在“10年政綱”中,人們最關注的是兩岸關系部分,這也是他們最大的難點,其所以拖延了這么久,就是因為他們確有難處。其實,民進黨內有很多兩岸關系專家,他們對大陸的研究相當深入,我估計這些專家都參與了“10年政綱”中有關兩岸關系部分的研擬工作。
首先,“政綱”不是“黨綱”,但作為民進黨的候選人不能違背民進黨的黨綱和“決議文”。其次,民進黨“執政”8年對兩岸關系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方針政策,他們不能不重視政策的延續性。再次,形勢變了,他們不能不考慮如何與時俱進,不能死守陳水扁時期的政策。以上三點在研擬新的“兩岸政策”時應當會有所體現。
現在的關鍵是他們會有什么新的變化?是更務實,還是更極端?是要妥協,還是要繼續對抗?
還有,蔡英文不能不考慮形勢的變化,應當“不會比陳水扁更壞”。當然,還有人認為蔡英文目前只能采取比較“模糊”的說法,一切到了選后再說。我認為后者的可能性較大。她在這個方面不求“得分”,但要避免“丟分”。
“兩岸牌”不會成為臺灣選戰主軸
《南風窗》:有分析稱,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后,涉及兩岸關系方面的言行較為溫和、理性,被視為民進黨兩岸政策開始轉型,您如何評價?
陳孔立:現在做出“轉型”的判斷為時尚早。“溫和”、“理性”多是表面現象,不能只看表面,能否“轉型”取決于以下因素:
一、大環境:國際因素、大陸這些年的重大變化對“轉型”的觸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少民進黨人已經看到了這一點。二、臺灣民眾對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的期待。三、民進黨內要求兩岸和平、互相交流、不要對抗的意愿。四、蔡英文本人的因素,包括她敢不敢、能不能、怎樣與陳水扁“切割”。其中的利弊得失,都需要仔細評估。
不能忽視個人因素,但也不能只講個人因素,何況一旦“當選”,形勢劇變,那時會出現什么變化,與臺灣內部、兩岸之間如何互動有極大關系,大家都需要正確面對,不能過早下定論。
《南風窗》:過去數次大選中,對于“泛藍”、“泛綠”兩大陣營來說,“統獨與兩岸關系牌”都是他們手中非常重要的一張牌。2012年“大選”,“兩岸關系”是否成為選戰主軸和最重要的議題?
陳孔立:不可能。這是臺灣地區的選舉,絕對是“臺灣優先”,首先考慮的是臺灣地區本身的問題。兩岸關系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也不是主要。我相信馬英九、蔡英文雙方都不會打“兩岸牌”。馬英九如果打這張牌,對方就要打壓他是“賣臺”。蔡英文也不會打,因為在這個方面她沒有優勢。所以有人說兩岸關系會成為“主軸”那是誤會。
“先經濟后政治”模式仍將繼續
《南風窗》:兩岸關系雨后天晴,兩岸間的協商已經進入深水區,因此有觀點認為,過去協商采取的“先經濟后政治”、“先易后難”模式以后很難維持下去。在兩岸經濟、人員往來越來越緊密時,有學者認為處理兩岸關系應該難易并進,并希望兩岸能討論定位、統獨等問題,您如何看待?
陳孔立:目前兩岸關系仍然處于“先經濟”“先易”的階段,很多人認為已經維持不下去了,但是,我認為“難維持,也得維持”。
目前兩岸在政治關系定位上還存在較大分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大難點。條件和時機尚并未成熟,臺灣方面還沒有真正準備開展政治對話。一方如果有困難,穩妥的辦法,只能是另一方加以理解、諒解,乃至等待。同時,要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旦條件和時機成熟,才有可能較好地解決難題。現在兩岸學者對一些難題都在研究,也有了一些進展,但在未獲得共識之前,雙方只能固守自己的“底線”,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在這個方面看來特別需要“新思維”,但什么是兩岸可能接受的“新思維”,似乎還沒有出現。只要對方接受自己提出的“新思維”,而自己卻不改變“舊思維”,那不是正確的態度。
換句話說,目前還處于“兩岸政治對話的前期準備階段”,兩岸政治定位問題要留待條件成熟以后解決。急不得,但也等不得。在現有條件下,兩岸學界應有所作為。
《南風窗》:所以您曾提到,兩岸之間除了兩會平臺、政黨間的交流平臺外,還需要第三條渠道,即學者和民間機構間的協商和探討。現在這個渠道是否已經建立?
陳孔立:兩岸學者本著知識分子的良知,本著對兩岸人民負責的態度,希望能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前景貢獻自己的心力。如果能夠建立一個民間平臺,讓他們發揮作用當然很好。但現在還沒有建立起這樣一個制度化的平臺。
這取決于兩岸上層的總體考慮。不過在沒有正式的平臺之前,兩岸學者已經都在就重大難題進行交流。
應當讓兩岸和解走向“固定化模式”
《南風窗》:除了學者外,臺灣當局也把“制度化”問題提到日程上。馬英九最近提出“把兩岸和解的制度化,作為追求和平的有效方式”,您如何評價馬英九當局的新提法?
陳孔立:我曾經指出應當讓兩岸和解走向“固定化模式”,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確立共同的價值觀念。所謂“共同的價值觀念”包括的范圍很廣,可以有很高的要求,也可以只有很低的標準,關鍵是要從實際出發。以當前兩岸的情況來說,和平、穩定、合作、發展,應當可以算是兩岸共同的價值觀念,對兩岸人民有利,這符合兩岸共同利益。
其次,制定規范,就是把雙方的行為納入互相認同的固定模式之中。換句話說,就是要制訂一些雙方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
最后就是建立機構。這是適應“兩岸和解制度化”的需要而建立的,至于要建立什么樣的機構與現有的溝通管道有什么分工等等,這是需要雙方協商解決的。
我認為盡管臺灣存在不同的政黨,但在兩岸關系和平、穩定、合作、發展上,在推動兩岸和解上,應當沒有人敢于公開反對。因此兩岸共同推動“兩岸和解制度化”可能性是存在的。問題是現在臺灣方面忙于選舉,恐怕顧不上,我們可以等待。
“兩岸和解制度化”可以使兩岸和解走向“固定化模式”,只有這樣,兩岸和解才是確定的、穩定的、令人放心的現實,這是當前兩岸人民迫切的愿望。
《南風窗》:兩岸關系經歷了數次重大的歷史轉變,尤其是2008年海峽兩岸兩會恢復會談以后,兩岸關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您認為,若臺灣的政黨發生輪替,是否會給兩岸關系帶來新的變數?
陳孔立:在臺灣兩黨勢均力敵的條件下,政黨輪替應當會成為常態。不過如果輪一次,變一次,幾年辛苦的經營,又變到原點。這樣,雙方都會有失落感,這是兩岸人民所不愿意看到的。2012年會不會出現政黨輪替?會不會出現新的變數?現在還不敢斷言。
我只能說: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是兩岸的主流民意,如果臺灣地區有人要違背這一主流民意,一定會受到兩岸人民的懲罰。我們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