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40多名全國各地出版社、時政雜志的編輯記者組成的新青年團隊進駐延安侯溝門村,與鄉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周。我是這支團隊的一員。侯溝門村距離延安市區大約30分鐘的車程。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曾到這里與鄉民們一起扭秧歌過大年,2008年他又來過一次。1992年以來,這里的村民試種大棚“有機黃瓜”成功,過上了“富閑”的新生活。
延安農民率先搞有機蔬菜種植,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侯溝門村農民的答案是,1990年代搞大棚蔬菜廣施化肥,結果土壤硬化、產量急降,得不償失,之后他們一邊回歸“土法”,重新堆農家肥,一邊投資修建沼氣池,利用“沼肥”,再購有機肥,成功改良了土壤??吹睫r民自主創新行動,當地政府補貼農戶購買太陽能殺蟲燈,殺蟲燈沒消滅的害蟲,農民就動手抓,就是不用農藥。這樣的“有機黃瓜”在延安市區一斤就能賣到5塊錢,屬于高附加值。
農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升級過程有3個階段:傳統農業—精致農業—觀光農業。侯溝門村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精致農業的轉型。由于朱镕基總理施政時期推行的退耕還林政策,10多年來,這里的農民從山頭上退下來,山頭開始變綠。而農民也只干一件事——種植蔬菜,不用一年忙到頭,基本上是“夏閑冬忙”,冬天種大棚黃瓜,春夏之交種西瓜。2006年胡錦濤來這里過大年之后,侯溝門村的農民精明地抓住政治效應,利用政府資助將村落整治一新,從胡錦濤總書記訪問過的農戶開始做“農家院”,即農家樂,從精致農業邁向觀光農業。像我們這次40多個人的團隊進來,一下子被20多戶農戶吸納。對我們而言,是體驗延安農村生活,但對農戶來說,這就是“觀光農業”。而且,延安還是紅色旅游勝地。
不過,比起從傳統農業向精致農業的轉型,從精致農業向觀光農業轉型更難,只有少數村落能完成這個轉型。難處在于,它本質上是一項現代服務業,是知識型的鄉村創意生活產業。光靠農民很難完成這個轉型,在日本和臺灣地區有政府幫扶型、NGO幫扶型和返鄉大學生支持型,其中最容易成功的是返鄉大學生支持型,幾乎沒有成功案例的是政府幫扶型。